阜新市高考状元是谁 阜新市高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资料分数

思而思学网 2024-01-20 09:48:59

每年高考成绩放榜的时候,都会掀起一种状元热,其实高考状元”的名头只是对学子的一种阶段性肯定,无需过分地夸大、过度地炒作。为此,我们需要理性的看待高考状元这件事。比如,对于学生的高考成绩可以只提供给考生本人,不再向考生所在学校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另外,对于高考成绩,公众也不妨多一分理性,少一些炒作,不要再让“状元热”升温。下面思而学教育网带你一起了解关于阜新市高考状元的详细信息,2018年阜新市高考状元暂无公布,小编先整理2017年以及历年阜新市高考状元的信息,先请阅览。

2016年辽宁阜新市高考状元,辽宁阜新市文科理科和高考状元公布

在阜新市,有个小山村,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这个仅有345户人家的小山村已先后走出313名大学生,其中有4人走进清华大学,2人出国留学。考入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名牌学府的也是比比皆是。

2002年开始,这里因为连续两年诞生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考状元和阜新市高考状元,而成为十里八村有名的“状元村”。2012年,从这个小山村考上大学的就有11人,无一个落榜。

又到一年高考时,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昨日探访了这个“状元村”,村民们崇尚教育的风气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正在改变着这里的一切……

连出两年“状元”村里修起“状元路”

牛心村,位于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西北角。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从阜新市出发,行程大约40公里来到牛心村。

通往牛心村的有一条8公里的柏油路,虽然弯弯曲曲,但很平坦,身兼村支书和村主任两副担子的白晓红,说起这条“状元路”脸上全是笑。“以前来村里的路根本就不叫路,都没法走。由于连续两年村里有“状元”,2008年县政府和毕业的学生共同出资,建成这条路,命名为‘状元路’,县政府还把我们村叫‘状元村’。”白晓红笑着说。

从2002年白晓玲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开始,村里学生娃们更有奔头了,他们心中的目标也瞄上了清华。

2003年,白亮亮是第二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目前在北京工作。弟弟白晶晶也不示弱,他目标自然是清华大学了,他说:“我不能比哥哥差。”这么一句话,第二年,白晶晶自己偷偷地参加了高考,家里的大人竟然不知道。白晶晶说,他要试一试自己的水平。2005年白晶晶正式参加高考,一举考上了清华大学。

“特殊档案”记录35年村里走出的大学生

在牛心村小学校长白金莲那里,记者看到了一本特殊的档案??《牛心村历届大学生登记表》。

白金莲说,这本档案是从牛心小学第一任校长王宝山那里传下来的,从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以来,每年考上高等学府的牛心学子在这里全部记录在册。“前几年,老校长因病过世,这本特殊的档案便传承到我手上了。”白金莲说。

记者轻轻翻阅这个神秘而珍贵的档案:“李凤兰,辽师大;白涛,省农机学校;包凤林,阜新师专……135号:白晓玲,2002年考入清华大学;141号:白亮亮,2003年考入清华大学……”

探究“状元村”的秘诀

家家户户都“攀比”不比房子比学习

牛心村有两个自然屯,4个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比的是谁学生多,谁考上重点大学多。

牛心村村民的心中有一个念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也动摇不了供孩子上学的决心和信心。

77岁的老教师敖兴东在牛心小学执教40年,当年,他用每月30多元的工资让4个儿子全部考上了大学,可谓“四子登科”,村里很多大学生都是他的学生。

谈起孩子上学的情况,敖老十分激动,“孩子都上学,一份薪水根本入不敷出,一家人千方百计,到处筹款借债。”也正是在敖老师“榜样”的力量下,很多家庭就是砸锅卖铁也供出了大学生。

在牛心村,家家户户都在“攀比”,但他们不比谁家房子大,谁家存款多,谁家电器全,而是比谁家出的大学生多,比谁家的孩子有出息!手头再紧,东借西凑也不少学生的书钱学费。

不仅是家长在比较,孩子们也在暗中“较劲”:“你能考上名牌大学,我考得比你还要好”、“你能考上研究生,我将来要考博士生”。各家的孩子在一起谈论的都是学习,把学习当做最大的乐趣,大家相互带动,较着劲学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