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考多少分可以上黑龙江工业学院 排名多少能上?附历年分

思而思学网

据最新黑龙江工业学院招生网和内蒙古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内蒙古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185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74688名左右,才可以考上黑龙江工业学院,不过每年黑龙江工业学院在内蒙古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内蒙古高考多少分可以上黑龙江工业学院

1、内蒙古高考2022年考生上黑龙江工业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4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2011名;

2、内蒙古高考2021年考生上黑龙江工业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42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8888名;

3、内蒙古高考2020年考生上黑龙江工业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5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1004名;

4、内蒙古高考2020年考生上黑龙江工业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18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74688名;

5、内蒙古高考2022年考生上黑龙江工业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07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4090名;

6、内蒙古高考2021年考生上黑龙江工业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2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5379名;

7、内蒙古高考2020年考生上黑龙江工业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4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7242名;

8、内蒙古高考2020年考生上黑龙江工业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23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38344名;

二、黑龙江工业学院在内蒙古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黑龙江工业学院在内蒙古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内蒙古 理科 本二A 349 52011 省政府
2022 内蒙古 文科 本二A 407 14090 省政府

2、2021年黑龙江工业学院在内蒙古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内蒙古 理科 本二A 342 48888 省政府
2021 内蒙古 文科 本二A 426 15379 省政府

3、2020年黑龙江工业学院在内蒙古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内蒙古 理科 本二A 358 51004 省政府
2020 内蒙古 理科 专科 185 74688 省政府
2020 内蒙古 文科 本二A 449 17242 省政府
2020 内蒙古 文科 专科 238 38344 省政府

中国二本大学排名整理

以下部分中国二本大学排名数据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全国排名院校名称批次
1广东财经大学二本
2贵州医科大学二本
3重庆医科大学二本
4遵义医科大学二本
5上海海关学院二本
6广东金融学院二本
7天津理工大学二本
8西安邮电大学二本
9四川外国语大学二本
10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二本
11集美大学二本
12重庆理工大学二本
13北京联合大学二本
14上海商学院二本
15苏州科技大学二本
16成都大学二本
17福建中医药大学二本
1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二本
19广东医科大学二本
20重庆工商大学二本
21贵州师范大学二本
22厦门医学院二本
23云南师范大学二本
24天津外国语大学二本
25新乡医学院二本
26湖北医药学院二本
27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二本
28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二本
29温州大学二本
30广州体育学院二本
31广西师范大学二本
32江苏师范大学二本
33山东中医药大学二本
3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二本
35广西中医药大学二本
36南京工程学院二本
37浙江科技学院二本
38西安医学院二本
39广东警官学院二本
40安徽财经大学二本


大学与学院的不同

办学规模

大学的办学规模更大,学生数量差距比较明显。大学的最低人数比学院多,全日制在校生数量要大于八千人,研究生的数量不能少于总人数的百分之五。

而学院的全日制在校学生数量只要大于五千人即可,而且对研究生的数量没有要求。人数上的差异也导致大学和学院的其他资源的差别。

大学人数多,因此占地面积也比较大,教学和住宿场地都比较大,教学设备以及图书馆资源都比较丰富。

专业学科

学院需要以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而大学则需要以三个学科为主要学科,这一点也可以解释大学里有一些学院,可能也达到了人数的标准,但只有一个主要学科,就不能独立分划为大学。

师资力量

大学的学生数量比较庞大,还有一部分研究生,需要的教师资源会更加丰富,对高素质教师资源也有需求。

比如大学的专任教师人数规模最少是四百人,一半老师的学历要在研究生以上,五分之一的老师是博士学历;而学院老师的最低数量要求是二百八十人,百分之三十的老师是研究生学历。

教学水平

大学一般硕士教育有比较高的要求,最少有两个硕士授予点,学院就没有这一特殊规定。一般教育部对大学的教学水平要求比较高。

三、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校介绍

黑龙江工业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学校。学校位于中俄边境城市——鸡西。鸡西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区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向北开放的窗口和前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中国空军诞生地、“北大荒精神”发源地、“珍宝岛精神”弘扬地,境内机场、铁路、高速公路、高铁(在建)构成了通畅便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学校秉承“修德修能,成人成事”的校训,按照“素质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1333”多元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共建多个二级学院,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能就业、敢创业、可创新”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院校、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教育支援西部地区先进单位等称号,是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省首家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校坐落在中俄界湖——兴凯湖畔,位于鸡西市区中心,教育教学用地58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5万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备,实验实训条件优越,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1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8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4亿元,图书馆藏书100.01万册。开设22个本科专业(工学12个,管理学2个,文学4个,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各1个)。全日制在校生9852人,其中本科生8681人。有教职工649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教授、副教授15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38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名师、教学新秀、市级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0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从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聘任院士、首席教授、终身教授和客座教授为兼职教授12人,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128人。 学校科研围绕地方转,项目围绕应用转,建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牵头制定了两项省级标准。“十三五”以来,承担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615项,获各级各类奖项372项,发表论文885篇,其中被SCI、EI、EI会议、CSSCI、CPCI、CSCD等收录95篇,出版专利编著教材135部,授权专利、著作权551项,其中,3项发明专利填补全省空白,连续三年获得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优秀分站称号。放电等离子体石墨提纯协同创新科研基地建设项目获省专项资金400万元。在石墨提纯、生物制药、生物质液化、光电信息技术、新材料开发、新能源环保、水稻自动控制、科技计划管理系统开发等领域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立了学校科学技术协会,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学校文化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设有中国肃慎文化研究中心、边疆(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承担着以“北大荒文化”为代表的区域特色文化研究和挖掘、传承任务。“十三五”期间,承担了黑龙江历史文化工程项目6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程项目5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2项,研究成果《兴凯湖新开流肃慎文化研究》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编译著类一等奖,是鸡西建市以来社科研究取得的最高成果奖。鸡西地域红色文化成果《东安根据地研究》《东安根据地回忆录》《鸡西——中国石墨之都》等8部学术著作,被国家图书馆和部分高校图书馆永久馆藏。中国肃慎文化研究中心被评为“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黑龙江省特色社团,获批中央财政专项建设课题经费100万元。北大荒版画研究成果丰硕,北大荒版画研究团队应邀参加摩洛哥文化交流、葡萄牙全球版画展和第九届国际版画双年展;学生版画作品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获一等奖2项(全省代表队共获一等奖3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俄罗斯、韩国、日本、英国、乌克兰等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姊妹校和首要合作伙伴等关系。与俄罗斯、韩国等高校开展“3+1+2”本硕连读项目合作,开展常态化本科生赴俄体验游学、语言课程游学、专业实践游学和学习交流。出台政策支持教师增加海外学习和体验经历。同时,加强省内外校地、校企、校校间的合作与交流,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校政企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体”,把人力资源市场建在校园,把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送到校园,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再造,经验被人社部推广。学校被命名为全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练基地、全省大学生创业培训示范基地。 进入*,黑龙江工业学院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在****思想引领下,积极践行“1146”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立足龙江东部地区、服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把学校建设成办学定位鲜明、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突出的“五地一库”和“四个示范校”,即高级应用型“落地”人才输出地、科技创新支撑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地、文化传承创新承载地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新型智库;助推龙江煤城转型发展作用显著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示范校、省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非中心城市校政企合作机制创新示范校。 (数据截至2021年11月)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