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思而思学网

摘要: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党员干部的楷模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对照检查我们在作

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学习杨善洲心得体会】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委决定以杨善洲同志为镜鉴,查找差距、深入剖析、解决问题。必将有力地推动我省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效。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全心全意践行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那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崇高品德,深深地教育着、鼓舞着全党和全国人民,成为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作为一名在杨善洲书记领导下工作的党员干部,并有幸与他在保山地委领导班子共同工作多年的同事,回顾杨善洲同志的为民情怀,总是深受教育和鼓舞。

杨善洲同志长期担任地、县两级党委的主要领导,尤其是任保山地委副书记、书记的20年间(1966年3月——1986年3月),他那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领导思想,他那强烈的群众观点、一切为群众谋利益的为官理念,他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

蹲点办样板 做给群众看

1977年3月,刚刚结束“十年动乱”,接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同志,面临的保山地区是一个农民吃不饱穿不暖,政府供应不了商品粮,城市居民每月凭票供应的每人每月一市斤猪肉和四市两食油,有时还无法保证供应的烂摊子。发展粮食生产,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成了地委工作的头等大事。保山在东汉永平年间就设置永昌郡,是云南农业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人多地少,具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在这样的地区发展粮食生产只能依靠科学种田,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杨善洲同志深深地懂得保山的这一实情。他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决定亲自带领农业科技人员在保山坝子的板桥镇(当时为板桥人民公社)北汉庄村办起了水稻和小麦的高产样板田,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试种高产抗病水稻良种“京国92”,推行水稻“双龙出海”条栽,进行水田化肥深施,获得了水稻一季亩产过“长江”(超800斤),超平斤的成功。改水田种植一季为二季,实行水田小麦高产复种,获得了小麦亩产超800斤。在样板田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他大规模地组织保山坝区基层干部和农民到样板田参观、实打实收,反复实践,不断扩大,从样板田到样板方、丰产方。几年后保山坝子10万亩水田推广成功稻麦两熟连作,获得一年亩产超吨粮的成功,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建成保山坝子10万亩“吨粮田”。在抓好坝区样板的同时,在海拔较高的冷凉山区推广玉米、小麦的“三尺两面沟”间种套种,大幅度提高了旱地粮食作物的复种指数,提高了亩产量。在他的带动下,全区县乡村各级领

导层层办粮食丰产高产样板,有效地提高了全区的粮食产量,使保山成为著名的“滇西粮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保山地区成为云南省少数几个能够向全国调出“商品粮”的地区之一。

“蹲点办样板”成为杨善洲同志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做到:“凡是要求下级干部做的事,自己先动手做到;凡是向群众推广的生产技术,干部要做出样板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蹲点办样板,做给群众看”在全区蔚然成风。

调查研究 发动群众干

杨善洲同志在地委“一班人”中间经常讲,领导干部经常性的工作就是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调查研究中总结群众的先进经验,推广典型,发动群众。他不仅要求全区各级领导这样做,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下基层做调查是他的家常便饭,只要地委的会议一结束,处理完办公室的工作就出发下乡,有时吃完晚饭也要出发。下去调研一般情况是一个秘书一辆车。作专题调研一般只带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调研轻车简从,深入到户到田头地角,不摆阵势,不事先通知,从不扰民。

长期的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使他非常了解农村基层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群众的疾苦和诉求,与老百姓心心相印。长期的联系群众使他手里掌握了大量的基层典型经验和实例,随时把握着全区的经济动态。为此他每调研一段时间,做完某一个专题调研结束,他都会建议地委或行署召开一些重要的工作会议,解决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推广群众中的好经验。在他的领导工作中,地委单独传达上级会议很少,即便是传达上级会议,也都会结合本地的实际。正因为如此,杨善洲同志在一般的工作会议上,讲话他从不念讲稿,打开他事先在工作笔记本上拟好的讲话提纲,一讲就是二三个小时,生动具体,分析入情入理,典型信手可拈,提出的工作措施切实可行。

除了一般的面上调研,他最重视的是专题调研,一次专题调研要花一个多月,步行几百公里,途经二三十个村委会。在专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现场会,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发动基层干部群众,苦干实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农民吃饭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如何解决农民增收成了他调研的主题。他通过对乡镇企业的调查,提出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意见,很快的以

建筑建材、劳务输出为主要产业的乡村企业在保山地区蓬勃发展,保山农民建筑队很快遍布保山、德宏、怒江、临沧各地,成为坝区农民的主要增收来源。通过对潞江坝等河谷热区和昌宁温泉等山区的调查,他建议地委作出了关于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蔗糖、茶叶和经济林果、经济作物产业的决定,全区掀起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热潮。以蔗糖产业为例,到“六五”计划末,1985年与1980年相比,保山全区甘蔗种植面积从11.14万亩增加到65万亩,翻了两番多。精制糖厂达到13座,红糖厂8座,蔗糖产量从3.41万吨增加到7.51万吨,翻了一番,蔗糖产量在全省跃居第一位。蔗糖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42.8%,成为保山的支柱产业。全地区茶叶产量从1980年的6.7万担增加到10万担,增涨50%,成为全省第二大产茶区。全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88元,增加到1985年的204元,五年

翻一番多。畜牧业、林果业也都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单一的粮食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追随科学 谋求长远发展

作为一个地区的主要领导,如何谋求本地区更快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杨善洲同志一心为民的最大情结,也是他为官的最重要的责任。杨善洲同志舍“小家”顾“大家”,他日以继夜地忘我工作,其目的就是尽快让保山地区摆脱贫困,让老百姓尽快富裕起来。从他入党的那天起就把自己的工作坐标定格在这一目标上。他常说,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出主意、做决策都必须做到让老百姓得到好处,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讲:“不能伤了群众的心”。这样的领导理念使他永远是“不尚空谈,讲究实干;不让作秀,只求实效;不图名利,只讲奉献”。

决策一定要符合实际,讲究科学,才能有效。他曾经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件事: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他任地委书记不久,决定在施甸县发展栽桑养蚕,增加农民收入。为了鼓励农民栽种桑树,制定了每株桑苗补助一角钱的财政鼓励政策,想轰轰烈烈地发动群众大搞栽桑养蚕,结果忙乎了一年,桑苗发放得热热闹闹,桑园却栽得不多,一调查农民拿了补贴却把桑苗抛在施甸大河。为什么?原来当时的农民粮食不够吃,怎么也不愿意把粮田改种桑园,蚕茧卖不出好价钱,养蚕经济效益不好,农民当然不愿栽桑养蚕。当时客观条件不容许调减粮食作物,教训十分深刻。从此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保山地区经济的发展一定要立足长远。要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足够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稳定增加粮食生产,先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才有农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从此他紧紧抓住水利建设不放松,年年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纷纷上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保山地区的农业水利化程度大幅提高,到八十年代后期全区水利化程度名列全省前列,粮食稳定增长,烤烟、桑蚕、蔬菜等占用粮食用地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幅度得到调整和发展,使保山地区的农业成为粮、蔗、茶、烟、桑、菜、果全面发展的地区,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提升。

“重视基础产业,立足发展后劲”是杨善洲同志领导经济建设,特别是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从不追求表面的一时虚荣,不搞只顾眼前有损长远利益的傻事,更不做表面文章。他作为领导干部的一生,在指导经济工作上,他最重视的工作一是农田水利建设,二是科学种田,三是发展山区林业。植树造林,发展山区林业是他一生工作情结。他常说:山区要“四化”首先要“绿化”,把发展林业作为解决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区永续发展的基础性长远性产业来抓。为发展山区林业经济,他召开全区三级干部大会,会议连续一周,驱车数县几百公里,爬山涉水,推广林业生产的先进典型。经过不懈的植树造林,使保山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名列前茅,成为云南省最早消灭宜林荒山的地区。杨善洲同志退休后不恋城市爱山林,在施甸县大亮山植树造林20年,这是他一生重视林业这一基础产业最生动的体现。

【篇二:学习杨善洲心得体会】

我们的老书记杨善洲,将平凡与伟大质朴地集于一身,将传统与时代完美地融为一体,当之无愧成为共产党员的杰出楷模,领导干部的光辉榜样。这不仅是云南人民的骄傲,更是我们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屈指算来,我调到云南工作已经整整两年,先后7次去过施甸县的大亮山——善洲林场。每一次上山,自己都会经受一场心灵深处的洗礼,都会经受一次触发真情的震撼。

2011年秋天上山,我觉得杨善洲是一棵参天大树,是漫山遍野、生机盎然的松柏翠竹,是一座巍峨耸立令我们不得不仰视的云岭巅峰。

2012年冬天上山,我感到杨善洲是一本越读越耐读的好书,是一套理想信念教育的系列教材,是一座摆满了教导我们做好人、干实事、当清官书刊的图书馆。

2013年夏天上山,我体会到杨善洲是一面需要党员干部经常照一照的镜子,是一面引领方向、催人奋进的旗帜,是一座值得全省干部群众永远敬仰、永远铭记的世纪丰碑。

我之所以多次上大亮山,就是要把它建设成为全省的党性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培养和发扬云南精神的“井冈山”。

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干部最需要一面能够照得出不足、找得到差距,励志修身、见贤思齐的镜子。这面镜子毫无疑问就是我们的老书记杨善洲。他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实践着共产党人的善行壮举,传承着党的根本宗旨的炽热薪火。

几天前,我又上了一次大亮山,去了陡坡大柳水村杨善洲家的老屋。小院子长满了青草,屋的后墙已经倒塌。这种旧宅,村里的贫困户都已经不住了。在屋檐下堆着不少旧农具,我找到一个破了口的小腌菜坛子。

杨善洲的65岁大女婿说,这个腌菜坛子起码用了五六十年,过去家里穷,一年四季都要靠吃腌菜度日。我手捧杨善洲用过的这个腌菜坛子,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位朴实憨厚的“小石匠”和后来的“草鞋书记”。

我拿着腌菜坛子反复地擦拭抚摸,杨善洲的大女婿见此情景说,你喜欢就送给你吧。我感激不尽,这是多年下乡第一次非常想要的东西。回到部机关,我凝视着这个腌菜坛子蓦然想到,这不就是一面查找自己差距的镜子吗?是的,杨善洲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感召着我们的意志和情操。

用杨善洲这面镜子对照自己,在理想信念方面,我不如杨善洲定力执着;在求真务实方面,我不如杨善洲抓铁有痕;在艰苦奋斗方面,我不如杨善洲矢志纯朴;在亲民为民方面,我不如杨善洲全心全意;在廉洁奉公方面,我不如杨善洲自觉自律。

杨善洲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弃不舍,坚守人民公仆本色不退不变,坚守清正清贫清廉一尘不染。他60年如一日根系群众,没有丝毫庸俗官气;他60年如一日较真求实,没有丝毫虚假浮夸;他60年如一日感恩奉献,没有丝毫图名求利;他60年埋头苦干,没有丝毫偷闲享乐;他60年如一日严于律己,没有丝毫杂念私心。

杨善洲精神的宝贵之处在于,这不是一时一事的镜子,也不是三年两载的镜子,而是一生一世一辈子的镜子。对照杨善洲这面镜子,我们会发现差距有多么多,多么大,多么具体。因此除了惭愧自省,我们就是要发奋努力学习楷模,就是要坚定反对“四风”的决心和信心。

老书记杨善洲,真的是一面十分难得的镜子啊!这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脸上身上乃至心中不干净、不纯洁的东西,可以看到我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巨大差距。毫无疑问,我们经常用这面镜子照一照自己,心扉会得以开启,心态会得以平实,心智会得以陶冶,心灵会得以洗涤。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为民务实清廉。追寻杨善洲的足迹,我们会清晰地看到,他的一生就是为民务实清廉的一生,用这6个字来概括杨善洲60年艰苦奋斗的历程,是最恰如其分的。

杨善洲精神蕴涵着深厚的草根情结,执着的理想信念,强烈的公仆意识,踏实的朴素作风,高尚的宗旨境界。让我们沿着杨善洲的足迹大步前行,以他为镜子找差距、增动力、见行动,坚持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德、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努力争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