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齐”,既是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又是党员自律、自强、自守、自励的准则与标识。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看齐意识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共产党在95年的奋斗历程中虽然屡经风浪、屡历艰蹇,但却每每总能克服困难、闯关越隘、踏平风涛、化险为夷,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何以然?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始终注重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并由全党的高度集中统一而产生共鸣、形成共识,不断地凝聚和激发强大的向心力与战斗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使全体党员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切实实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护党、在党为党,认认真真把党章作为思想的圭臬与行动的准则,高度自觉地遵从党中央号令,向党中央看齐,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折不扣地将党中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转化
为全党的统一意志与统一行动,使每一个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的所想所做皆是对中央精神和中央政策的典范化体现与具体化落实,同时也都是对“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践行和检验。显然,全党向中央看齐,决不是为了一时一事之需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常态、一个原则、一条铁律。每一个党员都应当具有这样的高度自觉和强烈意识。
一
在事物的运行、发展过程中,出现不整齐的现象似乎在所难免,此之谓“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然而,与此同时,却又有云:“凡兵之道,莫过于一。”这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战斗集体而言,都必须做到整齐划一、一以统之,务求认识一致、步调一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只有这样,这个战斗集体才能成为统一的队伍,形成统一的意志,凝成统一的力量,并恃之而擘划大战略,实现大目标,完成大任务,撷取大收获。在这里,“一”是个关键词。它既为同一、专一、一元、一应、一准、一致、一流、一律、一举、一共之辞令,又有一鼓作气、一马当先、一日千里、一往无前之意蕴。对于一个战斗的、革命的、勇于担当、锐志进取的集体来说,乃是自当和必当赋有这样的思想素质、精神气质与内在品质的,并因此而得以获具坚如磐石、浩若大海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否则,一旦沦落为“二”、绎变为 “三”,那就会使整个集体由松散走向溃散,并逐渐丧失凝聚力与战斗力。“二”的大写是“贰”,其表意则为贰臣、贰心——变节、背叛。对于“三”,老子则说:“三生万物。”由此可见,将兵道的旨要确立为“一”,实在是事实使然,规律使然。
军队如此,任何战斗的革命的集体亦皆如此。不这样,就无法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所制定的纲领和设定的目标也便无法兑取、难以实现。因为对于一支军队抑或一个战斗集体而言,旗帜就是方向,榜样就是力量,规矩就是准则,理论就是主张。而要使之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完整体现,并产生巨大的效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必须强化看齐意识,真正使“看齐”成为每个成员的高度自觉与行为准则。因为齐则有力,齐则有序,齐则有为,齐则有效,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要胜利,先看齐”。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秉有先进思想和伟大理想的战斗集体,是一个以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为崇高使命和宏伟志向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并因此而致其从诞生之日起便赋有了明确而强烈的“看齐”意识。早在红军时期,党便以歌明志,唱道:“军令重如山,纪律似铁坚。”“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在整个革命战争年代,军令,就是看齐的旌标;纪律,就是看齐的规约。而军令如山、纪律若铁,则有力地质证了看齐在精神上的深刻涵义和行动上的严格规制。正因为这样,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党员人数便从二大时的195名迅速发展到了5万名以上。而在抗日战争中,由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在刚一进入太行山时仅有8万多人,但经过八年抗战之后,走出太行山的却是党领导下的百万雄师。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看齐”意识与“看齐”行动的不断深化与强化,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渐渐衍化成为党的规矩、准则和纪律。基于此,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充满激情和深情地号召全党:“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
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党性原则的高度概括,自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全党所一致认同和严格执守的法则与规矩。法则者,乃绳墨也;规矩者,乃格制也。其作用皆在于引领和规范全体成员的认知向度与行动方略。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战斗,要胜出,就必须遵法纪、守规矩,并将之奉为铁律,加以严格执守。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强化“看齐”意识,在工作实践和改革进程中自觉而主动地向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只要做到了真正看齐、始终看齐,我们就会眼前有目标,胸中有格局,脚下有底气,浑身有干劲。只有做到了始终看齐,真正看齐,我们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遇难不踟蹰,逢危不动摇,永远步履坚定,始终信心满满,既是政治上的明白人,又是改革中的带头人。因为看齐形成共识,共识凝聚力量,而且这种由统一认识和统一意志所形成的力量,既是永无穷匮的,又是所向披靡的。它完全可以像钢铁、像烈火一样压倒一切、战胜一切,而绝不因困难而退却,绝不为敌人所征服。诚如所言: “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而怎样才能实现全党思想和意志的统一呢?*同志给出的答案则是:“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
二
“看齐”,既是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又是党员自律、自强、自守、自励的准则与标识。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看齐、始终坚持看齐呢?最基本的实现方略就是遵法度、守规矩,切实做到心中有“红线”,行动有“底线”,标杆立于胸,责任扛在肩。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政治要求履行政治责任,坚决做到把
聆听党的声音和服从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前提,这是基础,这是根本。因为只有党中央才是“看齐”的楷模与标杆,并由此而决定了坚持党的领导始终都是践行“看齐”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这同时也是“看齐”的核心意蕴所在。因为“看齐”的本质,就是要严格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而认真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和创造性工作将中央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见诸实效,形成强大的合力,凝成高度的共识,彰显突出的效益。而要“看齐”,就必须按规矩行事,严格恪守准则,坚决遵守纪律。这便是*同志对立规矩、守规矩一直念?在?、萦系于怀的根本原因。因为一旦失去规矩,“看齐”就很难有效实现。所以,守规矩永远都是执行“看齐”、实现“看齐”的前提条件与基本保证。2013年7月,*同志在西柏坡面对当年毛泽东主席提议立“六条规矩”的历史现场,深有感触地说:“这是立规矩的地方。”他指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因为规矩乃为共同的遵守之则,乃是实现认知统一、步调统一、行动统一的律令和范式,是走向团结与胜利的公约和形制。我们说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而实现团结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则永远都是遵纪律、守规矩。所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欲知方圆,必守规矩,便成为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一个高度共识。基于此,早在2012年11月16日,*同志刚一履新*,就强调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并说,党章就是“根本大法”和“总规矩”。自此之后,讲规矩、守规矩, 一直是*同志治国理政实践中的高频词。特别是在1月13日 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他更是开创性地提出了“政治规矩”这一新概念,并用以准确地表达了对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新举措和新要求。他说,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他强调立规矩很重要,但执行规矩则更重要。所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纪律和规矩都必须是刚性的、铁铸的,绝不能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他明确指出,在执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原则、不打折扣,坚决做到“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即便是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也不能有权力上、地位上的优越感。无论公事私事,都要坚持党性原则,都要加强自我约束,而且要鼓励和欢迎下级和身边工作人员监督,不折不扣执行党的纪律和规矩。对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坚决纠正。
*同志认为,领导干部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关键少数”。其言行举止往往具有辐射效应,自会在社会上产生效法作用。所以,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就更应格外严格要求,一定要“架起高压线”,“强化执行力”,坚决维护法规制度的权威性,特别是要“抓住治权这个关键”,一定要把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搞严实。纪检、巡视、审计部门要利剑高悬,履行好监督职能,一定要“让铁规生威、铁纪发力”。
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任何监督都是外力,最关键、最根本的还是要具有强烈的内省意识和内检力量,也就是首先要有一种听号令、守规矩的高度自觉,时时处处用党章党纪要求自己、检查自己、对照自己、反省自己,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和“两学一做”的标准将自己炼成金刚不坏之身,锻成改革创新先锋,切实起到“关键少数”的楷模作用,并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而使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具体化、实践化、人格化、社会化。
为此,*同志作为党的,不仅有剑拔弩张的严管严查,而且更有柔肠百转的谆谆劝诫。他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他要求必须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他说:“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特别是“要把依法办事作为重要准绳,思想上时刻绷紧这根弦,行动上时刻对准这个表,任何时候都不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他认为严管干部违纪和严防干部失纪同样都是对干部的爱护,也同样都是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所以,在强化执行力,让铁规生威、铁纪发力的同时,更要防患于未然,让干部不违规、不失矩、不落败。这就要求必须抓苗头,做到见微识著,及时校改,通过严防蚁穴之溃而力避大堤之崩。为此,他特别叮嘱对干部要惩前毖后,要抓早抓小,务使全体党员干部都能自觉地“严格执行党规党纪,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人人“举头三尺有纲纪”,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创业上的弄潮者、改革中的排头兵,在“看齐”上不含糊,在执纪上不逾矩,在工作上敢冲锋。
三
守规矩,是全党向中央看齐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而高度一致地向党中央看齐,则是从守规矩中所达成的共识和所采取的行动。这个过程和这个结果,不仅是加强党的统一性和凝聚力的必要条件,而且更是强化和提升党的领导威望与执政能力的基本保证。因为党的力量不仅来源于党的性质、纲领、目标、任务、理想、信念,而且更直接来自党的上下一体、团结统一、行动果决,号令有力。这就要求全党必须向中央看齐,与中央形成共识,按中央指令行动,照中央部署办事。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允许有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置中央政策、方针于不顾,而自行其是;都决不允许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讲亲亲疏疏,玩裙带关系,闹人身依附,以至将“五湖四海”蜕变为任人唯亲;都决不允许阳奉阴违、两面三刀,对党的指令和意图置若罔闻、虚与应付,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一套。而对小圈子里的人和事却奉为至亲,殷勤处置,俨然成为私家天下,行会头目、地下王国。这三个决不允许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是不能逾越的“天条”,必须认真恪守,严格遵从,万不可有丝毫的马虎与懈怠。正因为如此,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报告的“五条体会”中,第一条便是 “尊崇党章,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统一”,并强调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中,尤其要靠理想信念的引领,靠党规党纪的保障,要确立高标准毫不动摇,要守住纪律底线一寸不让,要在自律和他律的结合中既发挥道德感召力,又强化纪律约束力。
由此可见,向中央看齐,对于每一个党员来说,既是执守政治规矩的表现,又是自我道德水准的体现。有无党性和党性强弱、是否遵章守纪和对党忠诚,这便是最精准、最直接的测量器与试金石。因为全党向中央看齐直接关系到党的统一、党的威望、党的权重、党的力量。而要做到全党向中央看齐,就必须做到与党一心、对党忠诚; 坚决服从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圆满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保持与中央高度一致; 自觉而坚决地将守纪律讲规矩置于更加显豁而重要的位置,并一如既往地恪守之、执行之、对照之、实践之,保证时时处处落到实处,见诸实效,膺赢实绩,而决不装样子、图形式,使纪律和规矩沦为纸老虎、稻草人。
向党中央看齐,就是要使党的领导“集中统一”、党的权威坚强有力、党的执政深得人心、党的力量强大无比,并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进旌标与发展动力。
95年的壮伟历程,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历练,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严酷考验。正是在这历练和考验中使我们的党终由星星之火而发展成为燎原之势。我们胜利了,我们执政了,但道路还在延伸,考验并未结束,更加光辉而严峻的征程正在等待我们。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深刻变革的国内现实、相互迭加的社会矛盾、各类差异性思潮的纷至沓来,无不挑战和考验着党的治国智慧与执政能力,我们正行进在改革的上坡路和深水区。于此情况下,就尤须全党向党中央看齐,并在这种看齐中形成高度共识、统一意志和强大力量。故此,说,在建党90多年、建国60多年的今天,“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在这样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全党尤须向中央看齐,必须向中央看齐。因为齐则有序,齐则有力,齐则有成,齐则有效,以齐而凝思聚力,必能攻坚克难;以齐而?力奋发,定当出奇制胜。此之谓“人心齐,泰山移;党心齐,乾坤赤”。特别是对于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和44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大党,尤其如此。全党向中央看齐的本身,就是党统一、
强大,具有权威性和战斗力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