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三年级端午节小报模板简单又漂亮

思而思学网

三年级的端午节小报怎么制作呢?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的简单三年级端午节小报,希望喜欢!

简单三年级端午节小报

端午节相关谚语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山东)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江浙)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广东)

端午之恶日传说

民俗专家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端午节最早是作为"恶日"来过的,从唐代开始,人们才逐渐把端午节当成佳节良辰来看待。 据山东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介绍,一般认为,端午节的形成源于古代的避"恶日"。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这一时期,阳气最盛,各种蚊虫出现,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于这种阳气极盛的日子一般认为不吉利,恶疠病疫多泛滥,于是形成"躲午(五)"习俗,后来以讹传讹,遂成端午。

端午的很多节俗都是围绕祛邪避邪展开的,如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菖蒲叶子像剑,取祛邪之意),还有给孩子系五色丝绳,戴祛五毒的肚兜,缝装有香料的荷包等,以达到祛邪、祛虫的目的。

据考证,龙舟竞渡最早也与祛邪有关,人们通过某种仪式把邪气放在龙舟上,开展竞渡,看谁送得快、送得远张勃说,端午最早因节令而形成节日,更多和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从魏晋时期,端午开始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这给节日注入了文化内涵。由于人们对屈原高洁节操、伟大人格的认同,屈原与端午节之间产生了某种互动关系:端午节因屈原有了更为丰富的节日内涵,屈原则由于端午节而被人们不断地记起,不断地怀念。

端午之回族风俗

在我的家乡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一带,五月五也就是端午节有很多习俗。主要是:一、插杨柳。早上五??六点钟,家家门上要插上柳枝,以示吉祥。二、绑花线。早上起床后,家里大大小小的人,都要在四肢上系上五色线合成的花线,预示一年不被蛇咬。三、戴荷包。家里人都要戴上用香草芯做成的荷包,以示一年不生疾病。四、烙花馍。妇女们还用白面捏各种动物,然后在锅里烙熟,形式多种多样,说吃了可以不生百病。五、吃甜醅。是一种用莜麦加上酒曲经发酵酿成的食物,吃多了可醉人,意思是吃了一年可以发财。六、点高山。我们的祖先就住在山上,西海固地区到处是山,以山大沟深著称,因而在五月五这一天,在全村最高的山上堆上柴燃烧起来,浓烟滚滚,全村人都聚集在这里,好不壮观。据说插杨柳、点高山这些习俗流传于隋唐时期,一次玉皇大帝派监察神去视察人间,监察神看到隋朝上下官官相护,鱼肉百姓,民不聊生,皇帝更是荒淫无度,花天洒地。监察神回到天宫将据实向玉帝汇报,玉帝很生气,要用火烧人间。此言一出可难坏了监察神,但为了保护天下百姓,不得不出一计,就让百姓在自家门上插上杨柳,在最高的山上燃起大火,让玉皇大帝一看他执行了圣旨。当然,随身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端午节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不少南方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在北方地区也有体现。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