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最新总人口数量统计多少(多少外来人口)

思而思学网

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2022年兰州最新总人口数量统计多少人?兰州有多少外来人口?是很多人想知道的问题。由于2022年兰州总人口数量暂未公布,下面小编整理了最新兰州人口数量统计及相关信息,供参考。

一、兰州最新总人口数量统计

2019年末,兰州市户籍人口为 331.92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235.72 万人,乡村人口96.2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79.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7.2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81.04 %,比上年末提高 0.01 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 3.41万人,出生率为 9.0‰;死亡人口 2.1 万人,死亡率为5.5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7 ‰。

根据兰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兰州市常住人口为4359446人。

根据2021年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兰州市2021年末常住人口为438.43万人,增加1.25万人 [86] 。男性人口225.70万人,女性人口212.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3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61‰;死亡人口2.5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7‰。0至15岁人口为65.2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4.88%;16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300.4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8.53%;60岁及以上人口72.7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6.5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52.8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2.05%。城镇常住人口366.35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83.56%。

二、兰州综合介绍

兰州,甘肃省省会,地处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县,现有1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以及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地域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达到438.43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1.25万人。

兰州位于东经102°36′~104°35′、北纬35°34′~37°00′,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城区海拔约1520米,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六联”的独特位置,区域优势明显。

兰州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3℃。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74小时,无霜期为172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00毫米左右。

丝路明珠。兰州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秦朝时设榆中县,西汉时设金城县,东汉时设金城郡,五胡十六国的西秦曾建都兰州。西汉名将霍去病两次从兰州渡黄河北击匈奴,将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由李息在今兰州西固区修筑城池,以“金城汤池”之意而名金城。隋朝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兰州因之得名。早在2000年前,西汉张骞经兰州出使西域,开辟了贯穿亚欧大陆、联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使兰州成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茶马互市”和商埠重镇,在沟通和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班超出使西域、法显和玄奘取经求法、达摩讲学,都在兰州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黄河之都。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流经市域150.7公里,其中城区47.5公里。沿河而建的兰州水车雄浑粗犷、独具特色;中山铁桥是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铁桥,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黄河母亲雕塑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民族母亲形象的代表,是全国最美的城市雕塑之一;百里黄河风情线是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公园和最大的城市带状公园,被誉为“兰州外滩”。两山对峙、大河中流,多样化的自然景观,造就了得山独厚、得水独秀的独特城市魅力。2017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9年高德地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发布的《2019年Q3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兰州市“假日夜经济”活跃度高居全国第三。“2020年度中国夜游名城案例”荣登“年度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风云榜”,是中国最受欢迎10大避暑城市之一和游客数量增长最快的十大“网红城市”之一,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探索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路,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为目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2020年历史性地夺取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殊荣。兰州治理大气污染经验做法在全国得到推广,打造了“兰州蓝”城市名片,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特别是2019年8月,在甘肃视察黄河兰州段生态治理保护工作时,盛赞“黄河之滨也很美”,已经成为最响亮的城市新名片。2020年完美收官三年蓝天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实现历史性突破,从2018年的222天达到2020年的312天,创历史最高。尤其是PM2.5浓度控制在34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首次实现历史性达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3位、在北方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位。

交通枢纽。兰州处于大西北的“十字路口”,接南通北、承东启西,是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有西北地区最为密集的铁路网,是新亚欧大陆桥和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开放的战略通道。陇海、兰新、兰青、兰渝、包兰等铁路干线和京藏、连霍、乌玛、青兰、兰海高速等国家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兰州铁路编组站和兰州西客站是我国西部最大的路网型铁路编组站和客运枢纽,世界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从兰州直通新疆,宝兰高铁、兰渝铁路建成通车后,打通了兰州与中东部和大西南的快速交通联结通道,已成为连接“一带”与“一路”的黄金支点。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是西北地区的重要航空港,2021年度累计开通航点108座,执行客运航线203条;货运航线7条(国际航线5条);累计执飞航空公司37家(含5家货运航空公司);旅客吞吐量1217.12万人次,旅客吞吐量在全国40家大型机场中排名第26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城市中排名第22位。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已于2020年9月9日开工建设,总投资343.7亿元,预计2023年完工,扩建后国际航线将达到30余条、年旅客吞吐量远期将达到3800万人次。

工业基地。兰州是全国最早接受近代工业文明的城市之一。清朝末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督甘兴办“洋务”,先后创办兰州制造局和甘肃机器织呢局。新中国成立后,兰州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在“一五”“二五”“三线建设”期间,布局建设了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中国石油工业部兰州炼油厂、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创造了共和国工业领域许多“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生物制药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面向“十四五”,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重振“兰州制造”战略,坚定不移走制造强市之路,坚持“改旧”和“育新”并重,保持制造业比重稳步提升,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产业体系,积极打造先进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冶金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核燃料、新型建材、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烟草制品八大支柱产业集群,构建起多元支撑、稳定可靠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科教名城。兰州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拥有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经科技部同意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201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全国第19个、欠发达地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1200多家,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0所,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事业单位66家,以重离子加速器为代表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个;两院院士39名(人事关系在兰17名,外聘院士2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名;人才密度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中上游水平。近年来,兰州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市主导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促进发展动能接续转换,2019年底,通过国家科技部创新型试点城市验收,标志着兰州市已正式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连续3年成为全国15个创新策源地城市之一,2021年创新策源地城市排名第14位。2021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1家,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681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5%。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空间电推进综合测试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和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复杂原料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研发及工业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开放门户。2012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被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使命,范围面积约1744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821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建设面积246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20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形成立体化开放平台,累计引进项目860多个、总投资4600多亿元,成功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连续2年荣获“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功能日益完善,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额超236亿元,初步形成电子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木材加工、服饰加工、跨境电商、外贸配套服务等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甘肃(兰州)国际陆港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物流园区,2018年,被国家指定为向尼泊尔开放的3个陆港之一。2019年获批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主枢纽,兰州南亚国际班列公铁联运示范工程被命名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2020年,兰州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作为甘肃首个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营。中欧、中亚、南亚、中吉乌和西部陆海新通道“4向5条”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营。国际班列集结中心、中欧回程班列分拨中心加快建设。获批创建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连续成功举办9年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跻身国际田联金标和中国田协金牌“双金”赛事,高规格承办在亚洲首次召开的国际田联路跑会议,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已由内陆腹地一跃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门户。

文化胜地。兰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包括长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列入全国博物馆名录的博物馆(纪念馆)共有29家,其中国有博物馆21家,非国有博物馆8家。市县区文化部门直属博物馆(纪念馆)共有藏品18987件,一级文物105件、二级文物225件,三级文物1141件。兰州文化瑰宝众多,有文溯阁《四库全书》、宋本《淳化阁帖》、宋刻本《汉隽》、元刻本《事类赋》、明刻本《艺文类聚》、清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历代书目中极为罕见的珍本。太平鼓、高高跷、黄河水车制作技艺、兰州鼓子、清汤牛肉面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什川镇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第一古梨园”,连城、青城和金崖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皋兰县上车村、榆中县浪街村分别入选第二批、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榆中县李家庄村入选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读者》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是“中国期刊第一品牌”。《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书写了“文化兰州”的新篇章。本土电影《丢羊》获中国电影最高荣誉华表奖、《丢心》获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聚焦中国·青年电影人计划”最佳影片奖。

近年来,兰州市坚持以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发挥综合比较优势,全力打造“都会城市、精致兰州”,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良好局面。2021年,完成生产总值3231.29亿元,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52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1113.91亿元,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2054.86亿元,增长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7.74亿元,增长7.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244元和16191元,增长7.7%和10.5%。

三、兰州人口相关文章分享

兰州人口总数2022,兰州最新常住人口和外来人数数量统计兰州人口2022总人数统计数量,兰州总人口多少人兰州有多少人口2022年,兰州常住人口多少人2022年兰州人口数量数据统计,兰州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多少
2020年最新兰州人口数据,兰州人口数量最新比例数据【准确】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