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关注晋城的人口数量问题,现在很多有多少人口了?晋城的常住人口是多少?以及近几年的晋城常住人口变化趋势。本文就将为你介绍关于晋城人口的知识。
一、晋城城市简介
晋城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是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全境居于晋城盆地,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
晋城市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两万年前便留下高都遗址、塔水河、下川等人类遗址。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禹凿石门、商汤筹雨等神话发源地,高僧慧远、名将陈龟、名医王叔和、天文学家刘羲叟、李俊民、郝经、荆浩、贾鲁、陈卜、孔三传、张慎言、王国光、陈廷敬等名人故里。全市现有文物总量6767处,其中国家重点文保单位66处。包括冶底岱庙、青莲寺、崇寿寺、玉皇庙、阳阿古城、海会寺、开化寺、程颢书院、崇安寺、炎帝陵、柳氏民居以及湘峪古堡、天官王府、皇城相府、长平之战遗址群、羊头山石窟、中华名山析城山、太行至尊王莽岭等众多名胜古迹和自然遗产。
二、晋城常住人口数量统计
以下晋城常住人口数量并不代表目前最新的晋城常住人口数量,请知晓!
233.30万(2017年常住人口)
三、晋城人口数量相关知识介绍
晋城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是山西省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全境居于晋城盆地,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冀南雄郡”的美誉。 晋城市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两万年前便留下高都遗址、塔水河、下川等人类遗址。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禹凿石门、商汤筹雨等神话发源地。
全市现有文物总量6767处,属国家重点文保单位66处。包括冶底岱庙、青莲寺、崇寿寺、炎帝陵、柳氏民居以及湘峪古堡、天官王府、皇城相府、长平之战遗址、羊头山石窟、析城山、王莽岭等众多名胜古迹。该市古为冶炼之都,有“九头十八匠”之称。是战国“阳阿古剑”产地,境内泽州铁器、兰花炭曾名扬海内 。蟒河、历山等保护区,生长有猕猴、大鲵等惜有动物,素有"生物资源宝库"之称。该市是全国中高档铸件和华北蚕桑丝绸基地。晋焦、晋济、阳翼、陵沁、高新、环城高速与207国道交织成网,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
控扼晋豫咽喉,俯视千里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发挥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战国军事家吴起称之为“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右天溪之阳,卢泽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可见晋城地理位置的重要。
如今这座城市的常住人口为2389000()。那么,在晋城哪个区县人口最多,哪个区县人口最少?你知道吗?我们都是晋城的200万分之一。
人口五十万级区县
城区
常住人口:50万人(2011)
城区是山西晋城市市辖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居晋城盆地南部,晋豫之交,是晋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晋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区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全区白水河、北石店河流经南北,丹河与沁河萦绕其左右。 城区是晋城市的历朝历代州府郡军驻地,清代泽州府府治(泽州府城)即在城区境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城区总面积149.6平方公里,四周与原晋城市郊区接壤,全区下辖7个街道,1个镇,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共88个社区,67个行政村。区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温和适中。2010年城区人口近50万人。 城区是为中原经济区、山西省新型能源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泽州鼓书、泽州四弦书、上党梆子等。
高平市
常住人口:49万人(2014)
高平市隶属于山西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地理坐标东经112°40'??113°10'、北纬35°40'??36°0',东与陵川县接壤,西与沁水县为邻,南与泽州县毗连,北与长治县、长子县相接,是晋城市的北大门,因其四面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而得名。高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的发生地,也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和闻名全国的“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戏曲之乡”。高平的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点有:定林寺、二仙庙、羊头山炎帝文化旅游区、游仙寺、金峰寺等。名优特产有高平“十大碗”、高平烧豆腐、高平丝绸。
泽州县
常住人口:52.6万人(2008)
泽州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原为晋城市郊区,1996年改为现名。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太行山最南麓,晋豫两省交汇处,自古为三晋通向中原的要冲,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泽州县南与河南省济源、沁阳、博爱、焦作等诸县市交界,北至界牌岭与高平市毗邻,东与陵川县相连,西与阳城、沁水县衔接。县域环绕于晋城市城区,东西宽62.75公里,南北长58.85公里,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5万亩,约占山西总面积的1.2%。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7.3亿元,同比增长9.1%。泽州县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河流为沁河和丹河,泽州县是中国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源远流长。
人口四十万级县(市)
阳城县
常住人口:39万人(2014)
阳城县,古称获泽,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县境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53公里。阳城县东与晋城市郊区为界,北与沁水县为邻,西南与垣曲县接壤,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
阳城县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10镇,7乡,1街道。2012年,阳城县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00516万元,比2011年增长14.5%。
清康熙、雍正年间,阳城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同为文化发达之乡,在泽州府所辖五县中文风最高,赢得了“名列三城,风高五属”的美誉。阳城县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有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海会寺、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等,以及中华名山析城山、蟒河与历史自然保护区。
人口二十万级县(市)
沁水县
常住人口:23万(2013年)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西北部,中条山东北,黄河支流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沁水县下辖14个乡镇,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沁水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传说。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现存的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等,映证了沁水历史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