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343.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22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494.78万人,增长8.8%,占常住人口比重36.8%;常住非户籍人口849.10万人,增长0.1%,占比重63.2%。
每小时,有 47 个人成为这里的常住人口;每分钟,有 490 吨货物吞吐于这里的港口;每秒钟,8.5 万元的生产总值在这里创造而出。
今年,深圳特区已经 40 岁了。深圳,曾经的小渔村,现在的大都市,它不断扩展的轮廓,是几代人的奋斗。今天,我们试图从这座城市的肌理中,找寻它最特别的一环:深圳人。
1. 移民的城市:常住人口 40 年增长 42 倍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是句极其成功的城市标语。
1979 年- 2019 年 40 年间,深圳常住人口从 31.41 万人增长至 1343.88 万人,增长约 42 倍。没有哪座城市能做到这个程度,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上广,同期增长都在 1-2.5 倍之间,难以望其项背。
1980 年,深圳常住非户籍人口由前一年的 1500 人增至 1.2 万人,特区的成立给深圳的人口增长按下了快进键。分阶段来看,1980-1990 年,深圳常住人口年均增长 16.7%;1991-2000 年,年均增速微降至 15.7%;2000-2010 年,年均增速保持在 4.0%;2011-2019 年,年均增速降至 2.9%。经过多年发展,深圳人口已逐渐进入常态化增长阶段。
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中国大陆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2018 年,深圳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 6484 人,是隔壁广州的 3 倍左右。那个下辖华强北街道的福田区,人口密度更已高达每平方公里 20769 人。
相比其他一线城市,深圳外来人口比重之高,也显得尤为独特。2019 年,深圳常住非户籍人口接近 850 万人,占比超过 63%;只有上海在常住非户籍人口的数量上超越深圳,但其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也只有 40%。
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现象。1980 年,深圳常住非户籍人口同比猛增 700%;1989 年,常住非户籍人口开始超过户籍人口数;2000 年,常住非户籍人口比重超过 360%,达到历史高峰;2011 年,常住非户籍人口同比首次下降;到 2015 年,常住非户籍人口数量开始再次回升。
深圳在很多层面展现出自己的包容。1987 年,这座城市就开始允许非户籍人员参加社保。《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明确,对深圳确实做出贡献的半年以上暂住人口,将在未来与户籍人口一样享受市民待遇。
2. 拼搏的城市:就业人口比重超 80%
如果进一步拆解深圳的人口增长结构你会发现,就业人口的增长在这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9 年- 2018 年,深圳就业人口从 13.95 万增长至 1050.25 万,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从 44.4% 上升至 80.6%;这近 40 年间,深圳就业人口增加了 1000 万人以上,贡献了同期常住人口增长量的 80% 以上。
深圳就业人口比重之高,几乎是其他地区无法企及的。在一线城市中,仅有上海就业人口数量超过深圳,但同北京、广州一样,就业人口比重都在 60% 左右;广东大湾区的其他城市中,仅有东莞一地就业人口占比接近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