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潜力无限——读书报告交流感悟

思而思学网

参加3天的教研活动回来,收缴学生的有关《边城》、《萧萧》、《三三》的读书笔记,从中筛选出了25篇较有思想的读书笔记,让学生自己加工润色,第二天本来只允许花一节课时间读书交流,学生的热情太高了,足足花了两节课时间。很有必要,很值得。只有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表达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强化了,语文考试还要担心吗?

这是本学期第四次班级读书报告交流。前三次每次6-8人交流分享。年级上还积集印发了同学们的读书笔记,借鉴了姜中学生的读书心得,总感觉到我们的读书指导还没有到位。如何阅读?小说、散文阅读方法相同吗?如何写作读书笔记?如何读写结合?虽然近几年每年都挑选学生参加“书香伴成长”读书征文活动,也确实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但有些问题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写作读书笔记有一定得过程,摘抄、赏析、感悟、表达。摘抄是最基本的阅读要求,赏析大部分同学也只是赏析语段,且局限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的选择、词语的运用基本是不考虑的。至于感悟,那不是感悟,是原作内容的复述,是文本某些问题的解读,是阅读理解和简单赏析。感悟,是自己阅读后的思考,对人生的启示或对写作的启发,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是阅读者的再思考再创造,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书中人物、读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碰撞。不少同学只是满足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有时还不免片面,不能深入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从标题的拟写可以看出学生的不足和老师的指导情况。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补充或解释。不能笼统的“读……有感”,更不能标题加上书名号。这样的文本印发给学生,容易误导学生,是不规范的。

20位同学的读书交流,有17篇是关于《边城》的,2篇与《萧萧》有关,1篇是《三三》的读书感悟。《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教材里有节选,读本上有节选,文科加试题名著阅读也有《边城》,可见学生选写《边城》读书笔记的初衷。

“爱与美”(高诗彤)、“一座有温度的城”(冒宋清欢)、“像梦一般”(闵小晶)、“来自《边城》的美”(王思婧)、“翠翠的孤独”( 蒋静雯)、“等待”(高旻昊)、“多情应在湘西”(黄唯一)、“ 爱:悲喜的本源”( 严丁杰)、“美好的情感,美丽的人性”(王慧婷)、“世间有情”(郑颖卉)、“爱与人性”(杨俊华)、“ 情义无疆” (杨晨)、“翠翠去哪儿了”(宋雯娇)、“与人为善”(刘百川)、“落下的只有悲伤”( 顾修成)、“那景·那人·那情”(黄符芹 )、“做过两次母亲的人”(申智奕)、“人性的爱与美”(王子欣)、“人性的纯美” ( 施玉颖)、“城里与乡下”(徐亚轩)…… 这些标题足以让人眼睛一亮,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了。借用无锡锡东中学的教学理念“培养:自由的思想者,自觉的实践者”。我们不正是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经典,走近文学,亲近大师的吗?

读后感与文学评论不同,写作思路和具体要求不同,不能混淆。起码老师要对学生讲清楚。读后感属于议论文,包括述读和发感两部分。述读是感悟的出发点和由头,由其中的某个点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发感是主体部分,要联系实际,分析论证,辩证思考。比如“翠翠去哪儿了”借用“时间去哪儿了”为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被钢筋水泥禁锢的世界再也难寻翠翠的身影”,“整容风明星脸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屡见不鲜,我想那些所谓的大咖怕也难见翠翠的纯真。一味地追求外表的光鲜美丽,痴心追随于奢侈品的更新只会在干净这个词上越走越远。诚然奢侈为青春镀上一层迷人的金色,但迷于其中只会丧失自我越陷越深。网红无非是相似的人脸,而没有了真正自我的个性,只会是一堆在这个娱乐社会中复制粘贴的木偶。”“ 在这个繁华的世界,迷幻的东西太多,请珍视自己纯真善良的初心吧,不要等到只能哀叹翠翠去哪儿的时候兀自垂首叹息。”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是有意义的。关键是要把学生引入正轨,“带学生到高速路口,人他们自己驾驶”。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