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精准扶贫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多篇】

思而思学网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于精准。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教师精准扶贫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精准扶贫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1】

在基层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政府工作人员把救济面粉送到村口了,却苦于找不到卸货的人。村里一群闲人在墙根聊天晒太阳,看着满载救济物资的车不仅无动于衷,甚至有人出言不逊:“瞧,儿子给老子送面来了。”姑且不论这些人的思想觉悟,单就这句话,就充分暴露出这些人“老子不干活也有人养活”的心态。

在农村,靠别人和政府救济度日的大有人在。他们不学无术,又游手好闲,普遍抱着一种“等、靠、要”的消极态度,也就是俗称的“懒汉思想”。“懒汉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大部分贫困地区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很多人深感致富无门。祖祖辈辈穷惯了苦惯了,一部分人就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失去了脱贫致富的动力。再加上近些年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一部分人就产生了“努力不努力,政府都会管”的思想,一门心思等着政府的救济,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脱贫的愿望和动力。当然,还有极少数人,天生一根“懒筋”,凡事都靠别人,自己乐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群众没有脱贫致富的思想动力,我们的脱贫攻坚就形成一种天然的障碍,攻坚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上也没有真正脱贫。这表现在:有些干部畏难情绪严重,认为山区的贫困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见效,从而工作不主动;有些干部把脱贫攻坚当成数字游戏,只在材料上做文章,不愿动真格“啃硬骨头”;有些干部高高在上,决策靠“拍脑袋”,调研靠听汇报,不愿查实情办实事;有些干部把脱贫攻坚作为政绩工程,大搞面子工程,大做表面文章,不愿干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实质性工作。究其实质,就是在思想认识上对精准扶贫重视不够,就是对自身肩负的责任认识不足,就是对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坚强决心漠然置之。这样的干部,思想上尚未“脱贫”,又怎能指导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呢?

工作不积极,思想有问题。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首先要让上至领导干部下至贫困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脱贫”。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脱贫攻坚才会有内生动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对于贫困群众,就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强帮扶教育。通过身边的脱贫典型现身说法,树立其致富的信心;通过对比算账,让其认识到自身的差距;通过能人带动,帮其找到致富门路。宣传引导不能浮在面上,要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容易接受的生动事例,把扶贫政策讲透,把致富道路指明,把思想工作做活。

对于干部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加强教育的基础上,就要压实责任,就要强化督查,就要严肃工作纪律,就要奖优惩劣。通过构建完善的责任体系和督查体系,把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切切实实统一到脱贫攻坚这个“天字号”工程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上来,统一到践行市委“三个坚决”上来。

只有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脱贫攻坚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教师精准扶贫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2】

现今,脱贫攻坚正进入冲刺阶段,也收到了不小的成果。但其中一些采用财力物力资助贫困户的做法,虽解决了一时之困,却很难从根上解决脱贫问题,让不少贫困户滋生出“等靠要”的思想。也让不少贫困户缺少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缺乏“豆皮夫妻”那种不等不靠,勤劳实干的精神,甚至还出现了“躺着当低保户”的现象,致使我们的一些扶贫工作见效甚微。

因此,扶贫当先扶志,对贫困群众来说,人穷不能志短。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鼓励贫困乡村群众立足于当地的特色,扶持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豆皮夫妻”通过自主创业,辛勤劳动,实现了增收致富,就是身边“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典型例子。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改变在贫困乡村中那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精准脱贫也才能收到实效。

还有,实现脱贫,不仅是物质上要脱贫,精神上也要“脱贫”。故此,在扶贫过程中,既要注重物质上帮扶,也要加大精神上鼓励;既要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产业,也要鼓舞志气,帮助他们树立脱贫的信心和斗志,提升致富技能和本领。事实已证明,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辛勤劳动来实现。只有清除思想上的障碍,激发出贫困乡村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才可能化短处为长处,变劣势为优势,才能全面打赢这场硬仗。

【教师精准扶贫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3】

为了确保如期实现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很多地区加强了扶贫攻坚工作。日前在西部地区调研时了解到,在一些偏远山区,贫困人群文化水平普遍较低,40岁以上的人群中甚至还有一些文盲,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影响扶贫开发效果和进程。

首先是落后思想观念的制约。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农民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开放进取成为新一代农民的鲜明标志。但在西部偏远山区40岁以上的贫困人群中,受极度贫困、交通不便和重男轻女观念等因素影响,相当一部分人只读完小学,一部分人小学辍学,还有一些人是文盲,文化程度普遍低。因为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目前这些40岁以上的人成为农村的主力,也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对象。由于文化程度低,加上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中,其中有些人担心到外面去适应不了而不愿意移民搬迁,畏难情绪严重;有些人因为靠天吃饭惯了,不愿意吃苦致富,宁愿靠救济维持着低成本、低质量的生活状态,“等靠要”思想严重;有些人虽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很高,但限于认识水平和生产习惯,观念陈旧,不愿搞“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产业,宁愿搞“低投入低产出”的传统产业,脱贫效果差。这些落后思想观念不易被克服,已成为扶贫攻坚的障碍,令基层干部十分头疼。

其次是难以掌握新技术。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基石。为了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在当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下,很多产业都在转型升级,都需要掌握新技术。以农业为例,传统农业即使没有文化凭经验也可以种植,但现代农业需要掌握测土配方、控温控水、病虫害防治等很多技术,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显然不行。而且,现代农业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农产品的供销很多在网上交易,农民需要对大量信息进行过滤分析,这也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因为文化水平低,农村里有些人看不懂书,不会上网,有些人甚至不会用手机,极大影响了生产发展。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越来越少,现代化企业越来越多,对人们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文化水平低,很多人难以学习掌握新技术,找不到收入较高的工作,一些人甚至找不到工作,不利于他们脱贫致富。

“没文化真可怕”,这句调侃的话对西部地区一些贫困人群而言,却成了实实在在的情形。据了解,近年来西部举办了大量针对贫困人口的致富技能培训,但并没有相应地举办文化扫盲和提高班,结果很多人对新知识还是听不懂、学不会,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建议文教部门和社会机构多关注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为贫困地区举办文化提高班,提高贫困人群的文化水平和认识水平,帮助劳动力群体学习新技能,为扶贫攻坚扫除障碍添加动力。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