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准扶贫坚存在的问题剖析汇总篇

思而思学网

没有金融支持,扶贫就是纸上谈兵、寸步难行。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关于精准扶贫坚存在的问题剖析,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精准扶贫坚存在的问题剖析1】

“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消除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鼓励各地按照中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努力补齐短板,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到2020年如期脱贫。

一、贫困人口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从当前贫困形势看,“多、广、深”的贫困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贫困人口数量多。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全国贫困发生率仍然有7.2%。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部分省份的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

贫困区域分布广。全国不仅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除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其余28个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而且大多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落后的地区。

贫困程度依然深。贫困人口中,家庭收入普遍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6610元,比全国农民低3879元。而且存在较大规模的绝对贫困现象。疾病导致贫困的42.2%,因残致贫的占5.8%,缺劳动力的有16.8%。扣除重合因素,失能(失去劳动能力)和半失能人口有近3000万人,而且主要集中在约1000万贫困家庭中。这些家庭收入基本靠低保、养老金等政府补贴,无法维持正常生活。

扶贫难度空前加大。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式扶贫,能减贫的大多都脱贫了,剩下的脱贫难度很大,“减贫效应”逐年递减,减贫人数从2011年的4329万人,下降到的1232万人,逐年大幅下降。剩下的贫困人口中,除了上述失能人口,老弱危特征明显,60岁以上的占2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4%,危房户占21%。扶贫开发难度极大。

二、“十三五”扶贫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某些扶贫政策不适应、不协调、不聚焦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各项扶贫措施的整体精准性较差,失能人口等绝对贫困群体脱贫压力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些新的挑战又在出现。

(一)一些扶贫开发政策已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

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纲要》是2010年制定的,过去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国家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及相关政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领域正在发生并将持续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某些扶贫政策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是产业扶贫政策与农业经营方式发展趋势不适应,未能有效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与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不适应,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标准、体制、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二元分割。三是传统的以增量扩能为主的扶贫资金投入和使用模式与经济发展新常态不适应,在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双降的大背景下,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四是扶贫工作与涉农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不适应,现行的扶贫措施对这些新业态、新模式重视不够。

(二)扶贫工作的整体精准性不够,各方力量未有效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地区、重点问题

国家下大力气给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而且动态更新。但从实际情况看,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力量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数据系统。特别是民政、住建等部门仍是沿用自身的评定标准和数据信息,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数据信息没有任何关联。一是政府扶贫力量不聚焦。建档立卡时,已将农村低保和五保等救助人口纳入建档立卡范围,收入、支出等指标也纳入统计监测体系,在理论上农村低保、五保救助对象都应该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但从实际情况看,民政和扶贫部门信息不共享、工作不协调、调整不沟通,基本上是各干各的,导致有些新救助对象超出建档立卡范围,有些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没能纳入救助范围。住建部门在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时,也没有利用建档立卡数据,而是单独建立一套自己的数据信息系统,也产生类似问题。导致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等救助政策不能有效聚焦真正的贫困人口。二是缺乏持续的收入普查机制,对贫困人口难以实现有效的动态管理。贫困人口的脱贫和非贫困人口返贫是动态的过程。但目前对贫困人口的跟踪监测只能是基于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未建档的新增贫困人口无法即时补充到该数据库中。而现实中,仍然会有大量的人群因为受灾、征地后无保障以及家庭危机( 如主要劳动力意外伤残或死亡、家庭成员生病、上学等) 而陷入贫困。但这些人群不易受到关注,也无法及时得到扶贫政策的支持和帮扶。

(三)扶贫资金使用机制不完善,经济增速下行对贫困县资金投入的影响开始显现

一是专项扶贫资金入户比例的要求不尽合理。政策要求,专项扶贫资金中要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70%用于产业扶贫,其中的70%必须入户。但从实际情况看,如果某个乡村的产业基础较好,有一定规模,有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入户的扶贫项目就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反之,作用就很小。县里反映,对于那些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应适当提高扶贫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比重。二是资金不足与留滞并存。扶贫资金10万元以上项目要走政府招标采购程序,招标时间较长,并且给贫困村还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扶贫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但一些大的项目由于受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影响无法先期垫付,预拨资金很困难。这就造成,一方面县级扶贫资金普遍缺乏,另一方面又有大量资金留滞。三是行业扶贫项目资金权限仍未下放,县里无法整合使用,且仍有配套要求。地方反映,农业等行业中央项目仍有县级资金配套要求,有些项目( 如饮用水安全工程) 虽然没有明确的配套要求,但由于补助标准低,实际上仍需要村或户承担部分成本。四是经济增速下行使得县级财力更加紧张。一些贫困县受经济下行的影响,财政增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需要县里配套或补缺的资金,今年普遍无法承担。五是由于自身条件和金融体制限制,贫困地区缺乏有效的融资平台和担保体系,资金筹措渠道窄、空间小、成本高。国家出台的一些金融支持扶贫的政策,基层金融机构很多不认可,不执行。

(四)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连通性、可及性差

一是道路的连通性差,质量低。一些省、县普遍反映,国省干线公路之间、县与县之间缺少县乡公路衔接,平原地区乡村之间互联互通道路不足。实施村村通工程1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路基4.5米、路面3.5米宽的最低建设水平,通行能力差。早期建设的村村通工程超期服役,特别是2003年之前就通油路的建制村公路破损严重。自然村硬化路面率低,很多没有硬化。二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差。虽然以建制村为单位,通沥青( 水泥) 路、小学、卫生室等达标率很高,但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后建制村的规模普遍扩大,贫困地区建制村地域面积更大、农民居住分散,村内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较低。大部分乡镇医院条件简陋,缺医少药,医疗水平低。有相当一部分患病群众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导致小病变大病,给家庭造成沉重经济负担。调研的村,少数没有教学点,大部分只有3年级以前的教学点,高年级的小学生要到较远的地方上学,而去初中的距离就更远,住宿和交通成本增加很多。三是农村内部公共服务水平差异扩大,真正的贫困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低。贫困村里,相对富裕的家庭孩子在县城上学,中等的在镇里上学,留在村教学点的基本是绝对贫困家庭的孩子,贫困的代际传递仍然存在。

(五)产业带动弱,与贫困户的链接性差

虽然各地都在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综合竞争优势。一是规模小。受人力资源短缺、生产要素不足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缓慢,产品档次、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低。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发育慢。尽管合作社、家庭农场在全国蓬勃发展,但在一些贫困地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还是个新生事物,既缺乏领头人,也缺乏政府的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过低,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一哄而上、大起大落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效益连接性差。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一些地方将扶贫资金折资入股到龙头企业,但贫困人口合计所占的比重很少,而且分散,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参与公司治理,长久增收机制不稳定。

(六)社会政策对绝对贫困人口的兜底作用不够

虽然国家出台了扶贫+低保+临时救助、新农合+医疗救助+大病医保等救助制度,但这些政策对这些失能的特困人口作用不大。一是保障标准低。失能贫困人口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低保、养老保险、残疾人补助等救助资金。而中西部省份的低保标准普遍较低,一些地区由于贫困人口较多,村里在发低保时,往往是多个人共享一个指标,低保人口每个月能拿到的补助大多在100元左右,而且一个家庭最多给两个人。养老保险2015年才涨到70元/月,残疾补助的标准也不高,很多失能贫困人口家庭无法维持正常生活。二是获得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补偿少。由于住院医疗费用高,新农合报销比例低,而且要个人先预付费,门诊治疗费用不能报销,大多数失能贫困人口大病不住院,小病自己扛,从医保基金和医疗救助资金获得的支持很少。三是“底心层”问题严重。当前很多农村民生工程,如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工程,都需要农民支付一定的费用,失能贫困人口家庭因拿不出这笔钱而不能享受政策。如各省对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普遍不超过2万元/户(指新建房),而盖3间普通砖房的建造成本最低要6万元,一般在10万元,缺口很大,大部分失能贫困人口负担不起。

(七)片区规划实施机制不顺,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瓶颈问题仍十分突出

一是实施机制不顺。地方反映,牵头部委除了制定规划以外,实际上并未很好地起到牵头作用。而且在省级,仍然是通过发改、扶贫等部门来协调落实,上下级之间往往没有工作联系,机制不顺。二是项目落实情况差。片区规划的编制与各部门“十二五”规划未能很好地衔接,很多项目未能纳入部门规划。针对片区规划,各部门没有专门安排预算或给予特殊的审批通道,很多规划中的项目到部门层面得不到有效支持。三是片区扶贫规划的针对性不强,对于片区发展整体面临的重要问题、关键约束缺乏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支持手段,也是影响其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十三五”做好扶贫工作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要把扶贫工作放到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下来整体布局,根据贫困人口的新特征,特别是绝对贫困人口相对比重越来越高的形势,把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确保各类贫困群体在2020年如期脱贫。

(一)把扶贫工作放到新常态下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下来整体布局

一是适应农业经营方式发展趋势,将产业扶贫与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三产融合相结合。二是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特别是城乡户籍一元化的趋势,逐步将城乡低保、救助、医保制度统一。在推行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的省市,应同步实施这些政策。三是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行和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趋势,在稳定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更加注重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参与扶贫。四是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更加重视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在扶贫中的作用,完善贫困地区网络、物流基础设施,将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相结合,加快贫困地区涉农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与5年前相比,贫困地区特色资源,生态环境的市场价值日益凸显,社会资本、技术都愿意进入,关键是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骨干交通和村内交通这一大一小两类道路不通,发展潜力无法发挥出来。建议把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稳增长的重大举措来实施。一是加快落实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以交通为重点,加快跨县重大规划项目的实施。二是在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在国家级贫困县开展交通村内通工程,实现行政村村部到自然村的道路硬化,改善农村内部的交通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配送物流。三是以中央和省市财政资金为主,健全贫困地区农村水、路等公用事业养护长效机制,做到有钱养,有人养。

(三)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贫困地区脱贫的第一要务

只要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大部分贫困地区还是能发展起来,大部分贫困人口还是能通过发展脱贫。一是要持续提高贫困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增加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国家发展资金,土地指标应进一步向贫困县倾斜,支持其发展特色加工业、旅游业,支持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带动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本地转移就业。二是扶持农村内部的特色种养业和家庭手工业,带动中老年贫困人口致富。整合各类扶持资金,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组织、股份合作制经济、现代农业园区,把项目入户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三是积极探索将扶贫资金入股加入合作社、每年分红等模式,解决失能和半失能贫困户持续增收问题。四是因势利导,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家庭式光伏发电等新产业,促进贫困地区三产融合。五是加强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对50岁以上的人群,可采取相对简单的技术培训,指导其学习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对于50岁以下有一定文化

基础的人群,可以职业农民为目标开展定向培训。

(四)持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对于贫困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能通过达标验收后就不管了,应健全管护机制和升级机制,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不断缩小城乡差异。一是在教育方面,要通过走教等多种形式,加快在贫困地区开展学前教育;对小学教学点要合理保留甚至恢复,让1-3年级的孩子能就近入学,同时改善寄宿制学校的看护条件,提高困难家庭学生寄宿的补助,率先在贫困县实现12年义务教育。实施县内优质中学向贫困村定向招生制度,推进招生入学方面的机会均等。对于“两后生”要采取生活费、交通费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其在职业学校学习就业技能。二是在医疗方面,要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标准配足仪器装备,实现村医务室全部达标,提高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通过村医培训,城镇医师支援农村等措施,提高村卫生室的诊治水平。三是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使贫困地区老年人能老有所养。

(五)提高扶贫工作的整体精准性

建档立卡后,专项扶贫已基本做到精准扶贫,但行业、社会扶贫还没有做到。下一步,要在建档立卡数据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提高扶贫工作的整体精准性。一是要健全建档立卡动态更新机制。扶贫、民政、统计部门联合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申报审核和定期农村人口收入普查制度,根据农村人口家庭经济状况的实际调查对贫困人口数据进行动态更新,确保新增贫困人口及时纳入保障体系,实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二是要推进民政部门、住建部门和扶贫部门的标准统一、对象一致、机制沟通和信息共享,明确将绝对贫困户( 失能贫困人口,以及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村贫困家庭平均水平60%的家庭) 确定为农村低保对象,将贫困户中的大病患者优先列为医疗救助对象,将贫困户中的危房户优先列为补助对象。三是对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各类项目和资金,在使用时要充分利用建档立卡数据信息,由县级统筹安排,将各种扶贫力量聚焦重点乡村、重点人群、重点问题。

(六)健全失能贫困人口的社会安全网

大量失能(失去劳动能力)和半失能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快整合资源,聚焦力量,健全这一群体的社会安全网。一是健全扶贫+低保+临时救助等救助制度,增强扶贫政策与社会救助政策的衔接。明确将失能贫困人口同时作为法定的扶贫对象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将低保标准提高到与扶贫标准一致,并同步调整,保障失能贫困人口家庭生活达到当地平均水平。对因灾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失能贫困人口家庭,要及时给予临时救助。二是健全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的无缝对接机制。在贫困地区加快推进大病保险工作,将失能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对失能贫困人口全面实施医疗救助政策,对其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补贴,对经新农合、大病保险支付后个人自负费用给予全额补助,并将门诊费用纳入救助范围。三是健全贫困人口的住房保障机制。在农村危房普查和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实施分类安置。对因老失能的贫困人口,参照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对半失能人口,按现行政策给予补贴,大幅度提高标准;对成人全失能但有子女的家庭,由政府收购农村闲置房等形式,低租金或免费供其使用。

(七)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和使用机制

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机制,另一方面,要坚决下放行业扶贫资金管理权限,解决好资金流滞等问题。一是将扶贫项目支付采购管理权限下放到县级。由各县自行决定哪些项目、多大规模的项目要纳入政府采购,并向省级扶贫办报备。对超过30万或50万以上的项目,可以适度提高向贫困村预拨资金的比例。二是对扶贫资金用于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的比例实行弹性管理,并将权限下放到县级,由各县因地制宜确定资金用于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的比例,以及产业项目资金中用于入户的比例。三是改革村村通、饮用水安全等工程的补助政策,主要应根据贫困村的地形地质条件、工程建设成本来确定补助标准,不要简单地按地域划分。四是允许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资金项目到村到户的多种实现方式,鼓励以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推行扶贫资金折资入股,发展合作经济。五是提高对扶贫贷款监管的包容性,鼓励涉农银行增加扶贫贷款,鼓励发展“资金互助”等草根金融

 (八)改革片区规划实施机制,加快项目落实落地

吸取前期经验教训,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协调共治、共促的推进机制,进一步明确和聚焦片区规划的重点任务以及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实施责任,确保片区规划项目实施落地。一是实现片区规划与“十三五”规划无缝对接。片区规划的项目应纳入到各个相关地区、相关部门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各地区和各部门应安排资金和计划确保片区规划项目的实施。在明确省、部责任的基础上,建立“部出钱,省承担,县落实”的实施机制,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二是建立片区规划的组织协调机制。设立片区规划专项,着重针对部门和区域责任边界不清晰的片区发展综合性、整体性、生态外部性的项目给予支持。各片区应建立片区规划实施协调小组,由相关部门和相关地区主要负责人共同负责,加强片区项目的协同推进。三是落实对片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在国家层面建立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支持连片贫困地区将资源变资产、生态变产业,实现以生态建设增收脱贫。由片区扶贫专项对片区的生态治理项目给予集中支持,并确立发展受益省份与片区的生态补偿和对口帮扶机制,由发展受益省份根据水、电、矿、林木等资源从片区的输出量折算金额按2%的比例提取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片区的发展和生态建设。

【关于精准扶贫坚存在的问题剖析2】

打赢扶贫攻坚战,推进扶贫开发,“必须抓好党建促扶贫”。“抓党建促扶贫”这一新思想、新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党的建设和扶贫开发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内在规律。抓好党建促扶贫,前提是把党建抓好,要按照的要求,围绕脱贫致富这个政治任务、这个“主旋律”来抓好党的各项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而“促”是关键,具体而言,只有“促”才能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目标。为把抓好党建的灿烂之花变成脱贫致富的丰硕之果,我们对如何做好“促”字文章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培元固本,提振脱贫致富精气神。时下,在一些贫困地区,仍有少数群众内生动力不够。有的安贫乐道,说什么穷有穷的快活,富有富的烦恼,我日有三餐,夜有一宿就行了。有的缺乏信心,认为我们这里底子薄、条件差,上级无论怎么扶,麻布袋上也绣不出花;有的不动双手求发家,只瞪双眼盼救济,甚至今天叫,明天闹,闹到了羊羔和猪仔,没过几天就卖掉,邀来几个好兄弟,又喝又唱好热闹。要解决这些问题,落实好“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的思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培元固本,提振他们的精气神。一要帮助他们长志气。国无志不兴,人无志不立,扶贫要先扶志。要鼓励他们掌握“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教育引导群众认识到脱贫致富是使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实现贫困群众整体脱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励他们跟上社会进步步伐,思变图强、思进求富,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走向富裕的美好理想和奋斗目标。二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教育引导他们看到不利中的有利,困难中的光明,受到挫折不气馁,遇到困难不退缩,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忍的毅力继续努力。诚如所说,“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在考察湘西扶贫工作时的讲话)三要帮助他们增强自力更生精神。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离不开党的关心帮助和各方的支持,但外因归根到底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爱拼才会赢”。自己的命运、自己的理想只能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拼搏来决定和实现。

第二,加强培训,练就脱贫致富真本领。脱贫致富要有精气神,也要有真本领。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党的组织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培训,党员在培训中要起促进和示范作用,带头练就真本领,成为群众中的“劲草”。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请进来传经送宝和走出去学习取经等多种形式,帮助群众练好脱贫致富本领,提高脱贫致富能力。提出“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湖南贯彻的指示,把产业扶贫作为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提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思路,被誉为产业扶贫的“湖南模式”,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练好致富本领,提高致富能力,着重点是提高发展产业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党组织应引导干部群众认识到市场需求是发展产业的前提。运用我们党一贯倡导、践行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市场需求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准确地把握行情,同时善于根据形势任务变化、社会结构(社会成员阶层结构、年龄结构等)变化,对市场需求的变动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供给侧说到底取决于需求侧,只有对市场需求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有准确的判断,才好决定上什么项目,不上什么项目,先上什么项目,后上什么项目,以及上多大规模、多大技术含量的项目,以免陷入产品供应脱离市场需求的困境。二是决策能力。贫困地区在脱贫致富过程中和其他任何地方、单位一样,重大事项都是需要决策的。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善于把民主的、科学的方法用于决策全过程。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坚持从群众中来,集思广益。要全面了解村情,把握其历史和现状、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考虑最低风险系数)、预测思维,提出科学可行的决策方案。说,“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要按照的要求,把理清基本思路,找准突破口,制定、调整、完善规划作为决策的重中之重,保证其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避免出现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情况。三是科技运用能力。*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贯彻这一精神,党组织应努力引导干部群众掌握和善于运用本地发展产业的相关科学技术知识。产业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成为该产业的行家和里手,党员要带头把自己打造成相关产业的技术骨干。要注意跟踪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在科学技术能力强、具备条件的,还可组织科技研发团队,开展研发试验,进行科技创新,以创新带动、引领产业实现大发展、大提升。四是经营管理能力。管理也是生产力。要在党员队伍和素质好的公民中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把各方面的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强成本核算,降低消耗,节约开支,尽可能提高产出与投入之比。五是依法办事能力。发展产业的全过程,都必须在国家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党的组织和党员要引导贫困地区的同志学法、信法、守法、用法,办一切事情都依法进行,而不能与法律相脱离,更不能相矛盾、相冲突。要特别注意掌握和遵循环保、税收、安监等法律,绝不能触碰这些法律的底线。六是营销能力。市场既是发展产业的出发点,又是它的回归点。所办产业要有市场占有率,对行情评估和预测是前提,但做好营销工作也至关重要。党员要带头践行诚实守信、买卖公平、货真价实、顾客至上的职业道德和经营理念。要培养一支讲诚信,有能力的营销团队。在守住道德底线前提下,尽可能地用好各种营销策略和营销技巧,争取获得尽可能大的市场占有量。实践表明,由党组织主导和总揽,党员示范和带头帮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提高发展产业的本领和能力,就能给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第三,改进作风,营造脱贫致富好氛围。党的作风状况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影响极大。加强党的建设,使党的组织能防止、克服不正之风,弘扬优良作风,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就能带动促进贫困地区营造起广大干部群众一心一意抓改革,聚精会神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保证扶贫开发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下顺利推进。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党组织特别要注意引导贫困地区弘扬以下优良作风:一是客观公正的作风。很痛心地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真正贫困的县没争到“贫困县”的帽子,县长含着眼泪说,“我们这次没有争取到贫困县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县真的太穷了。”它一语破的地点出了利益输送对客观公正的冲击。只有弘扬客观公正的作风,防止和克服“关系网”“潜规则”等不正之风的干扰,特别是防止“雁过拔毛式”微腐败的发生,做到精准确定贫困对象、选择好项目,确保资金发放到位,同时,按客观公正原则提拔使用干部、安排使用人才、做好各种奖优罚劣工作,才能激起干部群众奋发努力办好产业的积极性。二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负责扶贫工作的党员干部和接受帮助的群众,都是为着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同志,也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要求上面的党员干部“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家里坐一坐,常同贫困群众聊一聊”,他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在考察贫困地区时,就常和贫困群众同坐一条凳,同拉家常话,同食农家菜,同探致富路,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一定要按照的要求,并以他为榜样,心想群众、情系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激发群众战天斗地、劈波斩浪、攻坚克难奔向共同富裕的积极性。三是艰苦奋斗作风。贫困地区底子薄、困难多、条件差,更需要艰苦奋斗。任何奢侈、浪费、求清闲、图舒服的思想与做法,都只能使美好的憧憬变成一枕黄粱。党员干部要按照期盼,不怕苦、不怕累,宁肯自己多受累,宁肯自己掉几斤肉,也要让农民腰包尽快鼓起来。要通过自己的带头和示范,在贫困地区营造起勤劳、奋进、拼搏、节俭,锲而不舍、滴水石穿、百折不挠、久久为功的好风尚,以把美好的理想变成鲜活的现实。四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贫困地区与任何地方一样,存在先进与后进、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差别、矛盾和斗争。强调,对于错误思想、对于不正之风、对于消极落后现象,要勇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利器”与之斗争。党员干部带头,引导群众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能既起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作用,又能通过交流、批评、教育和帮助,消除干部与干部、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这样那样的隔阂和分歧,从而建立起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为齐心协力打赢扶贫攻坚战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第四,整合力量,演好脱贫致富大合唱。扶贫开发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工作。从“扶”的角度看,涉及农业、林业、水利、财政、税收、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工作。扶贫办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与之相关的职能作用。财政要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治贫先治愚”,教育部门要支持贫困地区搞好义务教育,捐资解决贫困学子入学难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需要,派出力量如科技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医护人员等等,帮助贫困地区做好科技指导、决策咨询、法律顾问、医疗保健等等工作。所有部门和单位,都应按照对口帮扶的要求,认认真真地把自己联系的扶贫点办好。党委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要切实整合、协调好各方,“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在贫困村,除党支部外,还有村委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组织、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各种组织,他们分别承担着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在各种组织中,党支部作为领导核心,处于领导脱贫的第一线,必须站到前台指挥,其他组织也应从不同角度进行配合。*同志说,“这好比一个大合唱团,党组织必须能当好这个合唱团的总指挥”。党组织指挥得好,合唱团就能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