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当前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欢迎大家阅读!
【当前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自始至终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由于过去是“粗放式扶贫”,对于“谁贫困”、“为何贫困”、“如何脱贫”等难题欠缺理性思考,仍旧存在相当一部分贫困人群亟待扶持。当下特别需要转变扶贫方式,创新扶贫机制,适应新常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精准扶贫的困境
(一)识别模糊,广而不精。过去的扶贫方式可以用“粗放”两个字来形容,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在搞扶贫,投入的资源多,花费的精力多,但是仔细来看,似乎没有真正落实到底谁贫困、贫困的原因何在、什么解决措施最合适。在扶贫对象和原因比较模糊的情况下平铺式地给予帮扶,这可以说是“广而不精”,不能做到“扶真贫”。“识别模糊”引起了对象不明、原因不确定、底数不清、缺乏针对性等一系列问题;“广而不精”也带来了资源浪费、弄虚造假、官员寻租、低质低效等缺陷。粗放式扶贫越来越不适应新常态的要求。经济新常态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政治新常态要求简政放权,反腐倡廉;社会新常态要求推进法制社会建设,等等。在扶贫实践中我们发现,粗放式扶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大块难以搬走的绊脚石,精准识别提上日程迫在眉睫。
(二)帮扶微弱,杯水车薪。我国贫困人口的布局呈现出大而分散的特点,那么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之上,精准帮扶也就成为了扶贫的关键点,当摸清楚了谁是贫困户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速放缓必将引发一系列经济指标的调整和变化,尤其是财政增收速度的减缓,必将影响扶贫开发政策支持的力度,这给精准帮扶带来更大的压力。
我国扶贫实践过程中,帮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有限的财政,在“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下,贫困居民得到的扶贫资金杯水车薪,并不足以摆脱贫困的帽子。粗放式扶贫不能明确致贫的真正原因,一刀切的帮扶缺乏针对性,不能做到因地、因村、因户制宜,因此也难以起到“真扶贫”的效果。扶贫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由于扶贫的效果难以立竿见影,官员不愿意啃这块硬骨头,官员不作为、难作为导致扶贫的进程缓慢。
(三)管理落后,信息不畅。政治新常态倡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文化新常态要求促进创新性文化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治理新常态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重心落到城乡社区,确保百姓安居乐业。把上述新常态的目标要求和我国的当下粗放扶贫管理的现状做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扶贫管理机制仍旧问题重重。政治上我们强调“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然而用于支持扶贫项目的资金被挪作他用的现象时有发生,滋生大片寻租土壤,这是管理不透明带来的弊端。同时,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很少听取民意民心,仍旧由官员、专家商讨决定,百姓的声音很少得到回应,这说明了“民主管理”贯彻力度微弱。文化上我们强调创新,然而当下扶贫管理机制僵化,尤其在动态化、系统化方面十分欠缺,贫困人口有进无出,检测不足,分管机构和管理队伍有待建设。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机制没有打通,好经验得不到交流,好方法得不到推广,好典型得不到借鉴。
(四)考核偏颇,标准不当。*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再也不能简单以GDP来论英雄”,“评价一个地方工作做得怎么样,应该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方式给我们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弊端。在这种考核方式之下,政府官员为追求高政绩,将绝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搞经济增长,而用于扶贫方面的资源少之又少。另外,扶贫工作考核还存在下列问题:扶贫工作做得好与不好在短时间内难以见效,仅仅以“显绩”作为考核依据是有失远见的。扶贫业绩在全部政绩考核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微弱,政府不会给予扶贫工作充分的重视。考核成果运用不到位,为了考核而考核,得出考核报告后工作就结束,而没有仔细分析考核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很少将考核结果与官员的奖惩相挂钩。
解决精准扶贫困境的机制
(一)精准识别,解剖麻雀。“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本前提。“精准识别”总的原则就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这种原则一改以往大水漫灌式扶贫,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体现了辩证法思维,更加契合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生态的发展特点。首先,要将对贫困对象“建档立卡”的工作落实下去,真实地记录每一笔,这既是精准识别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精准管理的重要条件。其次,开展“细胞工程”,各级官员干部深入基层,“进百村、走千户、访万难”,以“省?市?县?乡?村?户?人”七级细化的模式将贫困者认定,将贫困底数摸清,将贫困原因明确。再次,广泛宣传,自下而上,提高群众参与度。只靠官员干部的力量是不够的,群众的问题还需群策群力,让政府和社会组织、一般居民、贫困户本人都参与到精准识别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真贫困”。
(二)精准帮扶,因地制宜。“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之上,我们已经定位了贫困者,并摸清了缘由,那么接下来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措施。首先,扶贫资金来源需要多元化。树立“大扶贫”理念,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起扶贫专项基金。然而,依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动员各种社会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寻求企业、第三方组织、发达地区等各类组织与个人的帮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避免“天女散花”,而应该掷地有声,将扶贫资金用到实处;其次,提高扶贫方式的适应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扶贫方式,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要紧紧围绕地域特征去制定扶贫政策,使政策与现实相适宜;再次,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将扶贫责任落实到行动上、岗位上、人头上,建立健全扶贫法律法规,完善监督机制,将扶贫政策的执行问题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依法追究官员不作为、懒作为和乱作为等现象。
(三)精准管理,动态透明。“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必要保证。精准管理可以发现扶贫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并及时填补,轨道偏离时及时摆正,进度缓慢时及时督促,是贯穿始终的动态过程。首先,坚持透明管理原则。贫困居民的确定、扶贫项目的确立、扶贫资金的运用等公开化,定期公示工作进展,接受群众投诉,畅通举报渠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次,坚持民主管理原则。实行“省市把关、县做主”的模式,充分发挥基层民主,让百姓的事情由百姓自己做主,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创造性;再次,坚持动态管理原则。运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实时更新扶贫系统数据,有进有出,实现动态管理、科学管理;最后,坚持合作管理原则。加强地域之间的平行交流和地域内部的纵向交流,分享经验、吸取教训、相互扶持,使精准扶贫的优秀管理方法得以广泛传播。
(四)精准考核,幸福至上。“精准考核”是精准扶贫的有效反馈。精准考核既是对扶贫效果的审阅,也为下一周期扶贫工作提供改进方案,又是对官员扶贫工作的检查与激励。首先,确立人民幸福考核观。近年来,国家高层领导强力主张破除“唯GDP论英雄”考核观,然而在考核内容上经济仍占50%以上,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破除此观念。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检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幸福不幸福。因此,政绩考核要由人民来回答,要建立人民幸福指数的考核方法;其次,完善考核体系,显绩与隐绩相结合。过分重视眼前利益会丧失掉长久的发展,要注意将扶贫工作的“隐绩”考虑在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以求得社会的长远发展;再次,考核成果合理运用。从考核报告中总结经验、吸收教训,用于改进下一周期的工作计划,使扶贫工作有所完善和创新。
【当前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
没有金融支持,扶贫就是纸上谈兵、寸步难行。当前金融扶贫的政策总体很好,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却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是各诉“苦水”,相互不理解。部分单位负责人,谈到脱贫攻坚,开口就说单位没钱没项目,将自己能力否定,认为自己不是金融机构,金融扶贫力不从心。金融机构埋怨人少事多,业务量大,入户调查等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建档立卡贫困户认为金融机构贷款条件要求高、程序烦琐,急需用钱却贷不到款,特别是部分银行在乡镇没有营业网点,群众贷款只能到县城办理,十分不方便。
二是缺乏创新,未达到互赢。金融部门作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站在自身发展角度去考虑问题会多一些,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属于低收入人群,绝大多数不符合贷款条件,贷款风险大,存在不敢贷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同时,由于放贷金额少,利息收益也不太理想,为提高收益甚至期盼提高利息。建档立卡贫困户时常因为无担保等情况贷不到款,制约自身发展。
三是缺少配合,不相互帮助。政府部门没有主动配合金融机构开展工作,政府、金融部门、建档立卡贫困户三者之间也没有有效的对接机制,加之政策宣传不到位,贫困户对金融扶贫政策不了解。银行与银行之间缺少配合,金融机构在推进金融扶贫工作中,没有资源共享,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把对方当作竞争对手,没有相互补台。
四是不善“取经”,不相互学习。深入推进金融扶贫,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县与县之间没有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乡镇与乡镇之间也没有主动去借鉴学习。其实,为破解资金困难,有些地方采用一些好的办法,如:易地扶贫搬迁,政府部门会统筹考虑主动去和金融机构协商,让搬迁户用新建盖的房屋作为抵押物向银行抵押贷款。另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可我们却缺乏主动向他们学习的意识。
五是进度缓慢,放贷额度少。当前,绝大多数贫困户存在年龄偏大、偿还能力低、无抵押和不良信用等情况,与现行金融政策相违背,导致金融机构放款额度较少,速度推进缓慢,形成了“两张皮”情况,金融机构有钱贷不出去,贫困户需要用钱却贷不到款。
走出金融扶贫困境,破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认为,关键要做到“五互”:
一要互敬。首先,部门负责人要尊敬自己,看得起自己,增强主人翁意识,拓宽思路,多方面整合,打好金融扶贫这张“牌”。同时,加强部门自身建设,激发内动力,走出没钱没项目的困境,加大落实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其次,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和群众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尊敬。群众要能理解金融部门相关规章制度,支持金融部门严格按照贷款条件及操作流程进行放贷;再次,金融部门要理解群众之难,解群众燃眉之急。同时,金融部门要及时向上一级主管部门如实反映情况,争取给予政策性倾斜,风险防范上不按部就班,在商业贷款基础上创新机制落实政策性贷款,将金融扶贫这块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要互赢。金融部门在提高服务的同时,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自身利益和群众利益都要得到保障,既落实好政策,又实现互利共赢。如何达到互利共赢,工作中我们要结合实际大胆谋划,结合现行金融政策大胆创新。如:农业银行今年新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谈到林权,实施过程中第一就要能够想到山区。如何带领山区困难群众脱贫?可以创新担保方式,结合山区产业发展目标,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涉农、涉林公司或合作社统一担保,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最后,贫困户向公司或合作社交售农产品就等于还贷款,这样既可以规避银行贷款风险,也实现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要互帮。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帮助,乡镇要成立金融扶贫办公室,主动和金融部门做好业务对接,协助金融部门办理业务,解决人少事多的困难。对下要做好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好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综合平台,将金融扶贫贷款条件、贷款对象、贷款程序、还款年限等通过短信形式告知广大群众,做到家喻户晓。另外金融部门也要加强交流,形成信息共享,结合各自业务开展,做到相互补台,将金融扶贫覆盖到每个角落。
四要互学。乡镇与乡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要相互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切实解决好金融扶贫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有的地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由村党总支部牵头组建互助社,互助社按照互助资金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长期使用、滚动发展的模式运行,县财政对每一个互助社给予适当补助,互助社把培植特色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作为互助资金投向重点。这种做法,我们就可以大胆去借鉴学习。另外,政府部门要学习金融机构求真务实,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不畏艰难,跋山涉水落实工作的态度。
五要互促。各乡镇、县级各相关部门和金融部门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协调联系,共同努力破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使金融机构资金投放量加大、投放速度加快,最终促动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