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扶贫开发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的面貌和贫困群众的风貌,也为其发展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但严峻的现实还是不容我们乐观。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班子精准扶贫对照检查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班子精准扶贫对照检查材料1】
自全面实行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许多贫困人口受惠,许多贫困地区的生活状况获得明显改善。但需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扶贫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精准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如果扶贫对象这一工作搞不清楚,那么帮扶的工作也无从下手。在精准识别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由上级规定各乡镇贫困人口数量影响识别的精准度。贫困人口的数量在省级规定的数量内由下级向上级上报。贫困人口的总数并不是对各家各户逐一识别后得出的总数,而是来自于统计测算和分解,这样就导致贫困户数量统计误差的存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困户的名额分到各个地区就会出现有的地方贫困户名额过多,有的地方贫困户数量名额不够的现象。这样就会很容易造成应该得到帮扶的没有得到帮扶,而不应该得到帮扶的却得到了帮扶,严重影响了扶贫的精准度和效果。
(二)信息不对称与自愿申请成为精准扶贫的深入门槛。获得帮扶的前提是贫困户需要自己申请,而贫困户申请的前提是知道国家有这样一项政策。在现实生活中,贫困地区信息闭塞,获得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还有一部分人在外打工无法获取这些信息。许多原因导致贫困户不能及时申请而错过了识别的工作环节,错失了被帮扶的机会。
(三)贫困户认定评议机制不完善。在民主评议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人为因素,民主评议过程中参与评议的有多少人?具体参加人员都有谁?评议人与申请人是否有亲属或利害关系?都无从如实获悉。农村地区存在非常重视血缘亲缘关系的现象,有的利用血缘或亲缘关系瞒天过海,占用名额,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权益。
(四)贫困户精准识别标准单一,并且工作难度较大。判断是否属于贫困户主要依据便是其家庭人均收入是否在国家或各省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以下。以收入水平刻画和识别贫困程度具有直观、可比性等优势,要获取这一信息的工作难度很大,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的难选、漏选问题。当前,我国个人及家庭资产信息平台不完善、家庭微观统计体系不健全,难以准确获取贫困户家庭的收入情况。另一方面收入只能反映人类发展和贫困的一个方面,但不能充分反映收入之外其他维度的贫困状况,如能力性贫困,或是因学、因病、因婚导致的支出性贫困。
二、精准帮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帮扶过程中不作为,假扶贫、走过场。贫困户申请获得帮扶资格后,没有获得多大帮助,政府部门仅仅给他们发放了一点生活用品,生活没有改善,收入水平依然在贫困线以下。但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直接将贫困户从国务院扶贫开发系统将其变成脱贫人口,使他们被脱贫。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过多,那么整体的扶贫效果会非常不理想,这样的直接后果便是2020年之后贫困人口仍然大量的存在。
(二)受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产业扶贫受限。产业是扶贫的治本之策,而产业的发展受经济水平、社会生产力、国家政策等的制约。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不得不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落实的重点任务包括去产能、去杠杆,这必然使经济同时面临产出增速放缓和资产价值下降的双重压力,引起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如储蓄、投资、物价和就业等呈现新变化,导致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减贫效应降低。经济增速下降及结构性调整必然会影响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势必会导致裁员降薪的现象发生,尤其在低端行业,低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会大量减少。企业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增加,对普通技术工人需求量减少。贫困人口大部分都是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在传统产业就业上会受到限制,这样解决贫困人口就业这这一条路上就行不通。
(三)扶贫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首先,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有限,而我国贫困人口众多,由上到下一级一级分配到贫困户手中后就会变得十分微薄。其次,地方财政收入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贫困人口越多的地方往往经济越落后,财政收入也越低,用于扶贫的资金也就越有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扶贫工作会严重受阻,没有资金保障,许多扶贫项目也就无法落实。
三、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贫困人口识别体系,并贯彻落实到位。第一,贫困识别标准不能单独依靠收入来决定,应考虑加入家庭房产情况、受教育及能力情况、身体情况等因素;第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彻底的贫困人口普查,并搞清楚致贫的原因,由下级向上级汇总上报,然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民主评议并公示;第三,各地区对识别环节进行监督,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职能,对应该被纳入贫困人口标准而未被纳入的,不符合要求而被识别为贫困户现象,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及时纠正;第四,鉴于脱贫与返贫同时存在的现象,对贫困人口跟踪监测,及时将返贫人口重新纳入帮扶体系。
(二)加强帮扶工作的监管,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第一,中央加强对地方对扶贫工作监督力度,对发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违反程序,玩忽职守,不作为的人员坚决严加惩处;第二,对扶贫成效的考察要全面科学,不能仅仅依靠从国务院扶贫开发系统中的数据和全国农村贫困监测的数据,还应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测评、群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并且适当的引入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调查数据,避免出现“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现象;第三,对于扶贫成果的考核加入官员升迁的考核,与“官帽”挂钩,让各级地方官员对扶贫工作加以重视。
(三)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积极推进多种扶贫形式。产业是扶贫的治本之策,要加大扶贫项目的开发力度。全国各行各业正进行供给侧改革,在建立扶贫产业的过程中要规避传统落后的产业,将重点放在绿色、环保、科持含量高,可持续的产业上,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号召。设立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扶贫资金要专款专用,科学合理使用。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乱用挪用现象。“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资金要集中用于解决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使贫困地区的百姓真正受惠,真正感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成效。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力度,治贫先治愚,贫困地区人口大都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通过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就业能力,与现代社会接轨,同时也能为我国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同时,鼓励、引导民企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并适当给予企业补助。努力实现由单纯“输血”向帮助“造血”的转变。
【班子精准扶贫对照检查材料2】
近日党校50期县干班精准扶贫调研组对马河等地进行了调研,看到各驻村工作组深入贫困村工作细致,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一、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对象确立不够精准
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包括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体两类。贫困区域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依据贫困程度和贫困发生率来确定,一般分片区、县(重点县和片区县)、乡(省定重点老区乡镇和插花贫困乡镇)、村等四个层次,其确定相对容易。贫困群体则由基层根据扶贫标准来确定,而扶贫标准往往用上年度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来衡定。这样就会产生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地方为了争取更多资源,存在夸大和多报情况,造成国家扶贫资金流失或浪费;二是现阶段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和不可测性,贫困群体识别显得十分困难;三是致贫或脱贫是个动态过程,而我们信息及管理机制相对滞后,造成该纳入的未纳入,该摘帽的未摘帽;四是部分好逸恶劳、赌博酗酒者、因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致生活无着者被纳入扶贫对象,从而带来价值导向错误,一部分勤劳者或尽孝者会降低热情,产生攀比和坐等要的心理。
(二)对贫困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发动不足
由于贫困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加之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一些扶贫组往往自视高人一等,认为贫困人群没有文化和眼界,与他们沟通费时费力,没什么意义,故而什么都喜欢大包大揽,大到扶贫规划,小到具体项目建设,不征求群众意见,排斥群众参与,以致要么群众意见不统一,看不到发展前景,不愿配合,要么脱离实际,产生不了效果,降低了群众热情。
(三)对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扶贫工作动员不够
忽视了对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动员,也缺乏制定相应便利政策,对社会资源发挥利用不够。有也只是一些小、散、慈善性的钱物捐助,对项目的参与不足,由社会组织和企业主导的项目开发寥寥无几。
(四)一些项目规划过于空泛,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导致难以进一步推进
在调研中发现,各驻村工作组针对当地实际做了大量调研,并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发展产业和项目。如马河镇钱河村,针对当地山多田少、经济条件差的实际,制了全村整体发展项目规划。其中,三养(山上养鸡、山坡养羊、山下养猪)三种(种桃树、蔬菜、大棚养菇、)打造钱河湿地旅游区非常符合当地实际,也具有相当前景。一些项目已开始实施,但有些项目由于过于空泛,缺乏分析评估、前景利润分析,缺乏具体操作方向和路径,在具体实施中无从下手。一些规划项目对具体操作中的问题缺乏考虑,致使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如,建立生产基地或生态园地、养殖基地等需要流转土地,但山村本就农地不足,很多已被纳入国家农田保护范围,存在政策冲突,手续批不下来;现在农村中青年劳力大都出门打工,缺乏有效劳力。有些农业种植项目季节性强,收采季节需大量劳力,但一时征集不到相应的劳务人员,即使出高价也不济事。比如茶场采摘春茶,时间很短,如不及时采摘,就会变老,成为废品。由于打工相对收入高,难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季节性用工对一些种植、养殖产业公司来说,是一个制约发展的瓶颈。
(五)短期项目多,缺乏扶贫长效机制
由于贫困村多处于偏远山区,土地及其相关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等、技术不到位,运输成本高,扶贫项目中多以种植养植为主,小而散,这类项目短期效应尚可,短时间内就可看到牛羊满坡、瓜果蔬菜遍地,但由于市场行情波动大,这年度的兴旺不一定能持续到下一年度。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能人大户的引领作用,单打独干难以发展一体化产业项目,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六)注重输血,缺乏造血机制建设
一些工作队争取各项资金后,偏重于投入村委会办公场所、道路、饮水等显性的硬件建设上面,忽视了整体机制建设。对贫困户的扶持依然停留在一般的如春节"送温暖"的形式上,忽视对贫困户的持续关注和能力开发建设。输血不造血,只能解一时之困,贫困户一夜间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这种做法对脱贫是不可持续的,助长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懒惰心理,不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七)扶贫不扶志,对贫困户没有进行脱贫思想引导,未能使其树立自立的志向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帮扶人员忽视思想引导,不愿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不愿进行细致的调研帮其梳理发展策略。由于农村经济收入不高,不须过多资金即可得到很大改善,而帮扶人员相对富裕,所以为求简单,大都是直接给钱走人。一些贫困户长期企盼工作队送温暖,相互攀比谁的帮扶者官最大、谁送的最多。所送的经费物质不是用于发展生产,而是用于生活开销。有则一顿充,明日敲米桶。甚至连送去的种羊、种猪、种子等发展用物资也坐吃山空。
二、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对贫困对象加强正确价值引导
一是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以对象的精准来凸现扶贫的真正意义。可考虑开发扶贫专用软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管用的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信息联网和动态管理机制。要把那些希望靠扶贫资金均沾的富裕家庭剔出来;要把那些因懒致贫的对象剔出来;要把那些因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致生活无着落的对象剔出来。让大家真正明白,扶贫是助推脱贫的助推器,而不是天上掉馅饼。二是对扶贫对象自力精神的培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加强培育贫困户自立精神,通过自己奋斗真正阻断穷根。
(二)细化、实化项目方案,使其真正落地生根
对一些符合本地发展实际,又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要加强论证,在带动就业、产品销路、市场前景等方面都要有翔实数据分析。同时,对具体实施的程序路径也要有详尽的设计。比如,括资金来源,原料种子的品质、等级、产地,项目开发过程中土地的流转征用、补偿和利益的分配等。
(三)加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机制建设
社会组织及企业在资源、资金、信息、专业技术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党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所不及的地方。要加强社会组织及企业参与持贫工作的机制建设,制定政策,为社会力量、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创造便利条件,对企业可进行税收减免政策、项目冠名权等等。
(四)建立扶贫智库或专业咨询团队
县(市、区)可以网络本地区专业技术人才,或与专业公司合作建立扶贫项目智库和专业咨询团队,针对不同项目聘请不同专业团队进行咨询指导,保证其科学性、可行性,避免决策失误造成国家、集体、个人资金损失,影响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
(五)考核重点要以阻断致贫、推进可持续性发展为着力点
考核是督促和检验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考核指标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对一些短期的、显性的工作考核指数权重应减轻,比如,资金争取、道路水渠硬件建设等方面,由于强势行政部门往往拥有更多资源,而弱势行政部门却苦于无门,导致了不平衡、不公平的因素。要重点考核扶贫工作是否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能否建立起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等入手,避免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真正实现精准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