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班子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二篇优秀

思而思学网

 扶贫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成绩辉煌。然而,扶贫工作越到后头,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县委班子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县委班子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1】

近年来,我县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要完成中央和市委提出的目标任务,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打好攻坚战,充分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

一、当前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仍然有偏差。一是存在“等”的心理,有的群众缺乏创业信心,懒于自我发展,主动脱贫的积极性不高,等待政府帮助解决问题。二是存在“靠”想法,有的群众坐吃山空,疏于脱贫谋划,缺乏发展良策,希望党委政府出台扶贫政策,存在靠人“扶上马”的想法。三是存在“要”的心态,有的群众指导思想不正确,曲解党委政府的扶贫政策,把扶贫当成“福利”,想要党委政府长期进行帮扶,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

(二)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是基础建设滞后。有的贫困乡村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用电得不到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以致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扶贫资金难以满足需求。现有的贫困乡村大都多位于深山库区一线,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扶贫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较大,影响扶贫工作的进程。

(三)科技扶贫有待加强。一是农村扶贫科技工作队伍力量不足。贫困地区自有科技力量薄弱,拥有农业专业技术的科技人员少,不能满足农村扶贫工作的需要。同时,农技大专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对农村扶贫工作的专业技术指导力度不够,还有待加强。二是科技运用程度低。贫困地区受自然条件束缚,市场、技术信息闭塞,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发展基础脆弱,导致技术推广难度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转化速度慢,科技运用程度低,科技难以到村入户,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尚需加强。

(四)扶贫措施难以落实。一是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有的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土地抛荒严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生产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二是制约产业发展要素比较多。贫困农村大都处于偏远的地方,受市场、技术、信息等制约要素作用明显,农技人员比较少,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较高,销售渠道不畅,难以推动产业发展。三是农业收益不高。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经济效益差,大部分群众不愿在农村发展,靠外出务工维持生活,仅凭扶贫干部单打独干难以发展农村产业。

(五)扶贫项目实施难度大。一是受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各行各业都受到影响,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量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运行机制条件也不够成熟,精准扶贫尚处于政策衔接期、机制转轨期、以致有的工作措施难以落实。二是受贫困人员自身条件的影响。有的在因户施策中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由于部分贫困家庭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有的文化低或生病难以行走,在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动力紧缺,无法施行。三是受市场发展规律的影响。有的贫困群众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就算帮扶的产业搞起来了,但终因市场因素半途而废,致使帮扶措施难产,打击农民的积极性。四是受扶贫资金不足的影响。扶贫资金主要靠财政拨付和社会帮扶,而扶贫工作任务重,有的要整村推进、异地搬迁、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资金缺口较大,而社会各部门的扶贫资金往往都有各自的考量和使用要求,资金难以得到有效整合,致使一些帮扶措施无法得到施行。

二、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切实转变群众观念。一是要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坚持政策宣传与扶贫工作相结合,以宣传“为什么扶”“扶什么”“怎么扶”为抓手,采取制作宣传牌、宣传碑、宣传彩门、展板、标语、文化宣传墙等形式深入贫困农村广为宣传,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帮助他们重拾脱贫致富的信心,树立人穷志不穷的决心,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树立模范典型。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而发家致富的先进典型和模范,要通过深入农村宣讲,电视报道,报刊宣传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群众自觉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增强自主创业意识,凝聚力量,积极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去,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三是注重扶贫法制宣传。要广泛开展依法致富、合法致富的宣传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扶贫政策法规的宣传,在扶贫惠民资金的运行、项目推广上要利用法制宣传打开“群众视窗”,增强透明度,防止群众受到非法违规信息的误导。

(二)加快基础建设,切实促进农村发展。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确保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二是统筹各类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为农村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维护,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检查和管理,坚决防止只建不管的情况发生,真正帮助群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等问题。四是要打好“经济牌”,算好政治账。大部分贫困地区都处在偏远高山地带,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现象较为突出,很多村社成为“候鸟”区。在制定基础设施投入规划上,部分决策者对地远人少地区的投入更多的是从经济成本及利用率上算经济账。应着力化偏远因素为地域优势,通过加大对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方能增强人才吸引力,彰显社会优越性,在经济牌和政治账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

(三) 提高技能,依托科技脱贫。一是加强技能培训。要进一步加强对贫困群众的生产技能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贫困家庭中的农村青壮年的培训,以确保脱贫致富的延续性。同时,要根据农户实际和自主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种养技术、农机具使用技能等,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以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二是推进科技下乡。针对贫困群众科技素质低、科技意识薄弱的问题,动员、组织农技大专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的专家或农技人员深入贫困乡村,通过实地指导、技术培训、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三是增强科技应用程度。根据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和技术水平,在不同贫困地区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给予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科技支撑。支持环保、无公害、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涉农产业发展,发挥其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四是运用现代科技理念打通瓶颈。运用科技推进扶贫的目的是发展生产,生产得到发展的目的是实行农民增收。在科技扶贫的发展路上切不可出现“滞销”等不良现象出现。要运用“农村淘宝”等“互联网+”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打通信息瓶颈,销售瓶颈。培育农产品市场职业推广人,整合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农村大学生等新生代力量,积极参与“家乡品牌”推广或产品销售。支持涉农企业采用“公司+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方式,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四)强化帮扶措施,有力推进精准扶贫。一是要实行结对帮扶,坚持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为抓手,积极开展“三送”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帮助群众想办,添措施,切实解决好实际困难。二是要实行产业帮扶,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扶贫对象,采取发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动员其以土地、山林、水面及劳动力等生产资料以入股的形式,共同发展农业产业。三是要实行移民搬迁帮扶,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对居住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被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四是实行保障帮扶。对帮扶对象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根据相关政策,给予相应帮助。

(五)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扶贫工作动态。一是管理机制要动态变化。扶贫管理机制的制定都是基于特定时间的摸底,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要在贫困区县、贫困乡镇、贫困村社和贫困人员的确定上实现动态管理,在扶贫工作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实现“摘帽制”,脱贫一个“摘帽”一个,成熟一个“摘帽”一个,防止扶贫项目被浪费、挪用、闲置,防止扶贫优惠政策被“冒名顶替”。二是扶贫政策要动态运行。每个地区,每个时间段,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不一样,社会心态不一样,群众思想不一样,干部思路不一样。在扶贫政策上要有“立、改、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根据地区的发展阶段特点及时的动态变化。三是扶贫项目要动态管理。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在征求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意愿的基础上,制定扶贫项目规划和分项目实施计划,明确项目责任人,精准实施扶贫项目。四是扶贫资金要动态管理。地方党委政府、财政部门和扶贫办要加强监督力度,确保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工作。要加强与社会扶贫集团的统筹协调,整合社会扶贫资金,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扶贫工作。

(六)加强扶贫管理,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一是组建组织架构。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纪检监察、扶贫办、乡镇等有关单位为成员单位,专门负责扶贫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管理。扶贫工作小组要全方位、全过程监测扶贫对象、监管扶贫项目,建立健全扶贫工作信息网络和扶贫对象退出机制,实行扶贫摘帽“成熟一个,摘掉一个”。二是要强化监督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目标明确、责任到部门、到帮扶人的驻村帮扶工作机制。要加强对扶贫工作检查考评,制定考核评比办法、将扶贫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细化考核标准,对及时完成扶贫目标任务的给予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要给予通报批评。

【县委班子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2】

一、扶贫开发主要工作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和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全县特色产业加速壮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生产生活条件日趋完善,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

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3年底,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165%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2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286%;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490%;工业增加值13.05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5001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88%。贫困人口减少到6.5万人,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3.6万人。预期规划目标任务全部实现,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㈡发展格局实现突破。我们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五峰“穷在财政、弱在工业、根子在区位交通”的县情,全力谋求五峰跨越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千方百计办成了改变五峰面貌的三件大事:一是孜孜以求交通巨变,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陆渔一级公路建成通车,五巴公路改造升级全线完成,途经渔洋关的宜昌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台(州)小(金)国道、呼(和浩特)北(海)国道渔洋关绕城线启动建设。二是精心谋划地灾治理项目,大力推动县城迁建,落实迁建资金近18亿元,在建累计开工项目63个,其中纳入县城避险迁建规划的项目28个,累计完成投资近12亿元。三是大胆探索发展“飞地经济”,举力创办民族工业园。抢抓宜昌沿江万亿经济走廊开发机遇,在枝江白洋镇创办了8.71平方公里的“五峰民族工业园”。目前,园区累计开工建设基础设施项目9个,完成投资4.2亿元。湖北利时、红旗中益、五洋建材等项目相继建成并实现满负荷生产。其中,湖北利时已正式签约成为巴西足球世界杯特许供应商,2013年完成工业产值3.5亿元。

㈢优势产业加速壮大。立足生态优势,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在生态农业方面,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狠抓产业专业村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县共建成茶叶、烟叶、蔬菜和五倍子等特色产业专业村78个,发展专业合作社317家。2013年,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8.7万亩,茶叶产量1.82万吨,实现茶叶产值6.41亿元,茶农收入3.95亿元。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蔬菜面积10万亩左右,年出栏生猪40万头左右,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生态旅游方面,积极争取鄂西圈投公司、武汉三特公司深度开发柴埠溪旅游资源,投资1.4亿元升级改造柴埠溪景区,景区观光索道建成开放;完成柴埠溪谷底、界头至后河、甘沟河至白溢寨等旅游公路改造升级。2013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4亿元。

㈣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坚持以“水田路气房”为重点,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09年以来,全县新建水池699口8.6万立方米,新解决6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农田整治13.4万亩,增加农田灌溉1.3万亩,新修田间机耕道路81.4公里;硬化农村公路730公里,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新建1.9万口户用沼气池,宜沼农户入户率达80%以上;完成5540户17839人的农村危房改造;实施40个村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完成6828人的扶贫搬迁工作;完成20个村的村庄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整体推进108个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加强天然林保护、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1%。

㈤民生改善成效显著。教学条件持续改善,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在多年来优质生源大量外流的情况下,2013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47.9%。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罗长姐被评选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受到亲切接见。民间舞蹈《土家板凳龙》在山东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喜获全国“群星奖”;民族歌手祝家家夺得湖北卫视《我的中国星》总决赛冠军。城镇就业人口不断增加,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000人以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五项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0.4%;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新农合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农民参合率达到99.01%,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加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初步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惠及1.7万余名低收入人员;城乡低保扩面提标,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发放财政性惠农补贴1.6亿元。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