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

思而思学网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一】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陪女儿去书店,小家伙一头钻进了童书世界,我则独自徜徉在自己心仪的书籍前。白色的封面,简简单单,只在右上角飘洒下红的、蓝的、黄的,大大小小的雨点儿??《幸福的哲学》。仅凭一眼之缘,我选择了它,只是因为,我想知道什么是幸福。

周国平教授从青年与幸福、财富与幸福、成功和优秀、思考死亡、内心的生活、生命的品质、对生命和灾难的思考、阅读与人生、教育的目的等诸多方面,对读者的提问,进行了精彩绝伦的阐释。这套书,正是采取对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现幸福哲学的魅力。概括起来,幸福就是生命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其中精神的快乐更加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收获师生间的情谊就是精神的快乐,也是真正的幸福。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教师对学生情感上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当我们不再去抱怨、苛责他们的时候,会发现他们是那么的真实而可爱。当你为他们做点什么的时候,他们会回报你更多。这种心与心碰撞激荡的情感汇成一条静静的河流,流淌在我们生命的深处,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温暖。

鲁毅,与明星“陆毅”谐音,自封“大眼帅哥”。这是一个十分阳光帅气的男孩,每天脑筋急转弯不离口,以考倒别人为乐。一年级时经常趴在我肩上,或者抱着我的腰,说“柴老师,你就像妈妈一样,我好喜欢你。”我也喜欢他,不只是他聪明。可是,慢慢的他变了。

一天上午,第一节课已经上了一半了,鲁毅还没到校,我正准备联系家长,学校保安气喘吁吁爬上4楼,说:“柴老师,你快去看看吧,你们班鲁毅怎么也不肯来读书!我好说歹说,到楼下就是不上来了。”我心里盘算着这两天他和同学们没有什么矛盾,作业也都按时交了。

下到3楼,就看到他脸色铁青,一手紧紧抓着楼梯的栏杆,一手攥着什么蹲在地上。我俯下身拍拍他肩膀,轻声说:“鲁毅,你怎么了?已经上课了,快跟老师上去,有什么事下课告诉老师。”鲁毅理也不理。我抓着他的胳膊想把他拉起来,没想到,他猛地一挣,把手中的东西用力向地上砸去。“啪”的一声,东西碎了,是一瓶香水,走廊里瞬间弥漫里一股浓郁的芳香。

接着,从他嘴里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惊动了整幢教学楼,其他班的孩子都跑出来看发生了什么。我也吓坏了,平时嘻嘻哈哈的鲁毅,怎么会变成这样?幸好一位送东西的爸爸刚好经过,大力紧紧抱住了他,将他抱到办公室。事后,我联系了鲁毅的妈妈,才知道这半年鲁毅变化的原因。半年前,鲁毅父母离了婚,这让他难受了很久,很没有安全感,更加依赖妈妈。妈妈工作非常忙,经常加班,虽然平时家里还有外公外婆,但是鲁毅不管多晚,都要等到妈妈回来才睡。而且四年级的男孩子,还要和妈妈一起睡。妈妈只好许诺他表现好时才能一起睡。

前一天晚上,刚好是妈妈的生日,鲁毅早讲好和妈妈一起睡,并为妈妈准备了香水作为生日礼物。可妈妈很晚才回来,批评了还没睡觉的他,这让他生了一晚上的气。就有了学校里的这一幕。哦,这是典型的恋母情节呀。我连忙联系了鲁毅的母亲,她也正为这苦恼。我建议她不妨这样做:1、让孩子与其他亲人接触,适当离开妈妈,消除他的依赖性。2、多为孩子找小伙伴,参加户外活动。3、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和孩子做过于亲密的动作。4、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学校里,我也有意识的鼓励他多和同学一起玩,潜移默化地引导他认识到他已经是大小伙,可以照顾长辈了。几个月后,鲁毅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暑假里还参加了童子军夏令营,独立性大大增强了。

可没过几个月,鲁毅又有了第二次“罢课”事件,起因是他不肯去妈妈给他报的奥数兴趣班。经过了解,鲁毅告诉我:“柴老师,奥数我是喜欢的,可是那里讲得太难了,我听不懂,也做不来,还不如不去呢!”是呀,家长的良苦用心,却让孩子学得不快乐,这是要适得其反的呀。我又给她妈妈建议,把鲁毅调整到程度低一点的奥数班。

另外,反正我女儿小一岁,现在也在学奥数的,不如每天放学后两个人一起做,有难题,鲁毅还可以教教妹妹。鲁毅责任感瞬间爆棚,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于是,同事们经常看见,放学后的教室里,一大两小,大的在批改作业备课,两个小的正认真地做作业呢。这样的日子足足持续了3个月,在后来的“走进美妙数学花园比赛”中,他还获得了市二等奖的好成绩。有一天,他蹭到我跟前来,说:“柴老师,我觉得学习奥数其实挺有趣的,特别是把难题解出来时,感觉特幸福!比吃牛排还幸福!”呵!小小年纪就能体会幸福的真谛,真棒!

在我们学校里,鲁毅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称呼??“网店小老板”。原来,鲁毅在淘宝上开了一家网店,起名叫“小X的杂货铺”,专门出售他自己亲手制作的二阶九连环。这源于他极强的动手能力,小小年纪就可以熟练拼装机器人,烧制美味的牛排、面条。

鲁毅妈妈为他买来毛衣针那样粗的钢丝和工具,他自学二阶九连环的制作方法,逢到有人订货,他就要在作业之余完成订货单。那么粗的钢丝,要在他细小的手指下挝成一个个均匀的圆环,再到成品的制作,他都要耗费很大的精力。

鲁毅妈妈说一个晚上他最多只能做两个九连环,因为他说质量一定要保证。知道这件事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教育题材,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并请他教授大家拆装九连环的方法。同时,我还帮他推销。他很有经济头脑,卖九连环还要送点其他小礼物,销量一直不错。现在,已经上初一的鲁毅,还在经营他的网店,看着买家中肯的好评,我发自内心地为他骄傲,同时又感到幸福。

微小的幸福是近在身旁的感动,而感动源于真心付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最美的自己。而教师的职责就是静待花开,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那声音柔软、感动我们的心灵,温暖、幸福我们的一生。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二】恨不相逢子幼时

儿子窝在他自己的房间里,坐在地板上玩玩具,想想大冬天的寒气逼人,于是我就没好气地说:“这么大的人,还坐在地上,冷不冷呀?冻感冒了别找我哈!”结果孩子不服气地回答我:“长大了难道连地上都不可以坐吗?冷不冷我自己还不知道吗?我不会感冒的,你别咒我!”粗拉拉的声音,开始变声啦!

想想他的回答也没错,又想到他开始进入青春期,偶尔也会发点小脾气,于是我原谅了他。但内心开始考虑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到底该如何更好地与孩子和谐相处呢?在纠结中,遇见了孙云晓老师写的《方法对了,父母就省心了》,看完全书,释然长叹:“恨不相逢子幼时,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真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一、育子过程也是父母的一次成长

孙云晓老师告诉我们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因为在当下,“网络时代的孩子掌握着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使得父母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父母不能再期望以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姿态来教育孩子,而应该学会放低姿态,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其实有了孩子之后,我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因为孩子也是我认识自我的一座桥梁。以前,在学校里会和学生怄气,会向他们发火,因为觉得自己对他们的要求很简单,但他们为什么就不能认认真真去做到呢?

记得有一次班里几个成绩名列前茅的男孩子在上晚自习时跑出去,我和家长是找得天昏地暗,那时没有手机、微信群,也没有汽车。我骑着自行车在镇上的街道一遍遍地找着,游戏厅、网吧都找遍了,没有;又和家长一起去河边找,可怜我的脚上水泡都走出来了,还是没有找到。

后来有知情的同学看我们找得实在辛苦,不忍心再瞒下去了,告诉我那几个孩子的方位,终于找到了!当那几个孩子被找回时,我忍不住落泪了!为自己的委屈,也为他们的淘气,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却能体谅他们了,因为他们毕竟还是些孩子呀!哪有不淘气的呢?因为我自己的孩子就是在各种各样的淘气中渐渐长大的,对他无伤大雅的淘气我能包容,对学生偶尔的淘气我也就能接受了。

记得有一次我家孩子养了很多“海绵宝宝”(一种放在水里会变大的塑料材质的玩具),后来玩厌了,就顺手倒在了水池里,看到那些“海绵宝宝”不能被水冲下去,就找了一根棒用力戳,直到把下水管道堵得严严实实为止,还不告诉我。

后来被我看到了,我第一反应是怒火万丈,很想骂他一顿,但想想他只是个孩子,很快平静下来,把孩子叫到水池边,告诉他水管被堵的后果,儿子摸摸脑袋不好意思地说:“我以为能冲下去的呢!以后我不这样做了!”既然他已经意识到错误了,我也就不再过多的指责他,和他一起想办法把那些“海绵宝宝”能掏的尽量掏出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冷静,所以在学校里对学生就有了更多的宽容!

二、孩子的生长应顺其自然

“我在多年从事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所以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做起,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做起。特别是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呼唤父母提高心理抚养水平。”

看了孙云晓老师的书我庆幸自己不像有的家长那样,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的教育拔苗助长,而是在孩子该玩的时候就给他足够的时间玩,该学习的时候让他静下心来学习。

虽然我们夫妻都是老师,但孩子也不是学霸型的孩子,孩子在一、二年级时甚至连三好学生都没评上,我们也不恼他,照样让他开开心心的。有时考试考了八十几分也不会骂他、打他,只是问他错误的原因,和他一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鼓励他下次能比这一次有进步就好。在我们家里,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他自己就是他的对手!只要他能一次次有进步就行了。

记得有一次,儿子数学考了90分,回家来不太高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粗心大意不该错的地方写错了。同时他很纳闷地问我:“我的同桌考了95分还在那里哭,说回家她妈妈要打她的,因为她没有考到98分以上(那个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是每次考试要考到98分以上)。”

我告诉他,每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对他的要求就是尽力做最好的自己!所以直到现在孩子每次考试回家,不管成绩好坏都会告诉我们,也会大大方方地把试卷拿出来给我们签字,和我们一起探讨错误的原因,因为他知道我们是不会因为成绩的好坏而改变对他的看法,我们爱他仅仅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而不是分数!我想这也是暗合了“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的育子方式吧!

所以现在对待学生我也是要求他们尽量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一个孩子如果已经尽他所能做到了极致,又何必再去强求他更多呢?

三、有爱才有健康的孩子

“一个家庭的爱是需要营造的,是需要把握一些准则的,是不能急功近利的,是要有长远目标的。我们的父母应该具备智者的远见卓识,会通过营造一些很好的氛围,使一家人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向着健康的方向去发展。”

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健康快乐的孩子。在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对学生要严格要求才能让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于是一走进教室就沉着脸,摆出一副严肃的样子。但是看了孙云晓老师的书,想明白了管理学生和教育孩子是一个道理,都要有更多的爱!

为了孩子,我们家里有矛盾绝不会在孩子面前解决。所以有一次孩子纳闷地问我:“妈妈,您和爸爸怎么从来不吵架的呀?我好像从来就没看到你们吵过?”我笑着说:“傻孩子,难道你还希望爸爸妈妈天天吵架吗?”

孩子摇摇头说:“不想。我就是在班里会听到有的同学说他家的爸爸妈妈吵架了,看不到你们吵架有些奇怪而已。”其实一个家庭中怎么会没有矛盾呢?牙齿和舌头尚且会相爱相杀,更何况夫妻?只是我们为了孩子学会了克制,学会了忍让。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家是爱意满满的地方,是最适合他健康快乐生长的地方。

对自己的孩子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对学生就不能做到呢?学生其实也还是一群孩子呀!想通了这一点,所以现在我对学生就有了更多的爱,除了成绩,还会关心他们成长的烦恼,会关注他们学习的挫折,会分享他们生活的快乐。

也不再用严肃的表情去和他们相处,奇怪的是和学生相处自然和谐之后,学生并不会因为和我距离的接近而放松学习,反而在学习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爱,能创造奇迹!

孙云晓老师说:“孩子都是充满希望的。孩子们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从一定侧面反映出了父母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父母们好好学习,孩子们才能天天向上。”的确如此,幸运的是,在我纠结的时候,遇见了孙云晓老师的《方法对了,父母就省心了》,学到了更多更好的和孩子相处的方式,虽然有些“恨不相逢子幼时”,但现在遇见还是为时不晚,这真是一场最美好的遇见!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三】教育,大道至简

于永正说,大道至简,简简单单教语文,教了四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我细细品味着《于永正教育文集》,仿佛真的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岁月的刀在他的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他的心上。

于永正老伴也这样认为,她说:“别看他离70岁不远了,但还是一脸孩子气。”这话我从他的作品里能真切地感受到:在学生面前,于永正的面孔多数情况下是微笑,是抑制不住的孩子气。

这就是简章的力量,大道至简。正如易经所云: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讲述,从西蜀到南海,路途有数千里之遥,久欲买舟而下的富僧终未成行,而贫僧却仅凭“一瓶一钵”实现了往返。大道至简,首先源自一颗纯粹的心灵。相信自己、重视内因、勇毅笃行,才更可能找到通往教育成功之路。

世风的浮躁,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越来越注重形式,而忽略或漠视了教育的本质。我们飞奔的是空壳,是浮躁,是急功近利,是沽名钓誉。丢下的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内涵、教育的灵魂和人生学习的快乐与享受。

什么是教育?于漪说,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办学者、执教者要铁肩担道义,负责地深情地培育学生的精神成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滋养学生的心灵,引领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站稳脚跟,明辨是非美丑,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有人说,一旦你做到了简单,你就能搬动教育这座大山。但怎样才能做到简单?欲望浓稠者做不到简单,被浮华束缚内心者也做不到简单。孔子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依然“不改其乐”;爱因斯坦坚信,“简朴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因为对身心最有裨益”。“简单化”,本质在于摆脱外物纷扰、避免枝蔓纠缠,是追求“用心一也”的过程。把“简单”这种生活智慧付诸实践,往往能激发出不凡的力量。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在若干种答案中,著名教育家潘懋元的最简约,却最深刻。他说,“为师的至高境界,是发现‘人的价值’,发现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选择,方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他用了79个年头,简单到只执着于一件事,并成就了这件事。他对物质几无所求,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才是其毕生所寻。是的,实现梦想并不需要太多的条件。

大道至简,很多时候,只要理想坚定、行动果决,即便行囊简单,也能抵达人生的远方。想起了纪伯伦的一句话: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一切才真正开始。

大道至简,简单是专注的前提,而专注是成就一切事业的保证。据说有人问牛顿,“人人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只有你发现了万有引力?”牛顿回答:“因为我的心总是盘算着要去发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受邀参观雕塑家罗丹的工作室,原本陪同他的罗丹一看到作品,立即忘记了客人的存在,沉醉到创作之中,好像整个世界已经消失了。“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正是因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才让牛顿、罗丹攀登上科学、艺术的巅峰。

现实中,处身信息芜杂、诱惑渐增的环境,一些教师如同柳宗元笔下背负了过多负担的小虫子那样,患上了一味追求获取的“肥胖症”,逐步丢弃了专注的能力、简单的乐趣。而保持专注的定力、远离见异思迁的陷阱,就必须学会做“减法”和“除法”。

置身社会关系网,教师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人或物发生着关联。如何理顺关系,让人际交往清清爽爽、让心绪意志不为外物所役,考验着个人的智慧与心性,也检验着人生的高度与广度。譬如,有的人热衷于拉圈子、寻靠山,自以为能有“金钟罩”“铁布衫”,实则使自己成为提线木偶,很容易在复杂关系网的影响和裹挟下,最终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说到底,做简单的人,似易实难;但保持简单、涵养定力,教育之路反而更从容。

教育,大道至简。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教师必须成为一本书。的确,工资再低也要买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这样,再简单的你,也会成为一本永远站着的厚重的大书。

于永正简单的背后,是大彻大悟的智慧,是返璞归真的境界。同样地,作为普通教师的一员。我们也应谨记:追寻教育的成功与幸福,大道至简!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四】行走在“精彩”与“经历”之间

“若是美好,叫作精彩;若是糟糕,叫作经历。”

偶然间读到的这一句话让我感慨万千。无论是美好亦或糟糕,于人生都是一笔色彩。展示我们教师生命力的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美好的课堂固然精彩,糟糕的课堂也不失为一种经历。我们教师的一生恐怕都离不开“课堂”二字,有的人在“课堂”上风生水起,有的人一辈子于“课堂”碌碌无为,但恐怕也没有人能在“课堂”上永远精彩。

因此,行走在“精彩课堂”和“糟糕经历”之间,该是我们教师的常态。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为我们更好地解读了课堂的本质,提炼总结了关于“课堂”的许多真知灼见,阅读这本书无疑是一种教师成长的修炼。

一、正视“经历”,追求“精彩”

在我看来,一位教师的成长必定是从略为糟糕的课堂开始的,可是也必然想要去展现精彩的课堂,这是教师对肯定自身价值的追求。那么,缘何有些人终究沉寂于课堂了呢?这首先就是思想上的差距。那些课堂最终归于平庸的人恐怕究其原因是一次次受挫后的自我放弃吧!

其实当我们一起刚刚站上三尺讲台的时候,所有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一切的改变都是后来的思想认识不同而导致的努力不同。有的人将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看作不可多得的财富,能够正视这些糟糕的经历,积累起丰富的经验,以避免下一次的重蹈覆辙,越挫越勇,始终目标如一,信念坚定,那么他迎来的人生中必定会呈现出精彩;而有的人却将这些失败挫折视作自己的耻辱,在一次次的害怕畏惧中不愿面对,选择逃避,或是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久而久之,缺乏自信又缺乏努力,那么“精彩”离他越来越远,与其说是“精彩”远离了他,毋宁说是他自己放弃了“精彩”。

这其中固然有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学校对老师要求比较高,学习氛围也比较浓厚,大家在学校的压力下你追我赶,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话总还是有道理可循的,在这种氛围下多多少少积累了些许成绩,哪怕刚开始是被动的,但是获奖总也能激起人的自信和更高追求,慢慢的就会不断充实自己,也认识到这种充实的必要。而有些学校可能氛围比较松散,没有这种争相学习的传统,即便是新来的教师时间一长其惰殆之心也便逐渐养成了。但是环境总归是外因,人的自我追求终究才是内因。

钟教授在书中提到“教师的立身之本乃是专业素养”,一个教师没有“终身学习”和“反思实践”的理念,又如何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呢?思想理念上的自我放逐,最终影响的是专业素养上的自我降格,那么,哪怕是教师最初所追求的“一次精彩的课堂”都会成为一种奢望。

二、积淀“经历”,迸发“精彩”

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是最宝贵的资源时,我们便有心将之慢慢积淀起来,因为这世上没有平白无故的横空出世,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努力;所有的横空出世,不过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必然结果。那些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事情,无非就是耐得住寂寞,坚定不移而已。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个平静努力的人。

教师要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就要重视案例研究。这个案例可以是自身的经历,也可以是其他同事的经历。若是自己参加公开课、研讨课,整个准备的过程虽然煎熬,但是必定可圈可点,这样的经历实属难得,收获的经验是值得一生去回忆,去咀嚼,去品味,去借鉴的。若是走进同事的课堂,去观察教学现场,也能收获丰富,这是另一种他人的经历。同事的课堂要是精彩,我们就该对照自身,可以学到些什么,要是有些缺憾,我们也可以对照自己,看看这些问题自己是否出现过,该怎么样去避免等等。经过这样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认识到自己与他人教学见解的异同,必定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若是“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解读过程,不同的方法指导,不同的言语交流,不同的思维展现,这更能丰富我们的教学层次,拓宽我们的教学视野。若是名家大师的经典课堂展示,就更加值得观摩了。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实践无一不是精挑细选、再三锤炼而来,这于我们就如饕餮盛宴了,这种观摩的经历指导意义更为深远。

有了这些经历的日积月累,不断地吸收汲取,慢慢地就能内化为自身的教学技能、专业素养,自然有厚积薄发的时候。“精彩”就会渐渐地出现在教学生涯中,渐渐为人所赞赏,于我们自身,信心也好,决心也好,都能走得更远。常常有人将这些精彩归为运气,虽是谦辞,但无可否认的是所有运气的背后都是在时间堆积中无人问津的努力。因此,只有越努力,才能越幸运。

三、反思“精彩”,丰富“经历”

精彩的课堂,我们在享受的同时,不能忘记要反思自身。每段平静安详或是激烈澎湃的努力之后,都映射着人生轨迹的跳跃。“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型,从“教书匠”变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家”的成长。那么一个重要挑战就是要学会反思教学。这是钟教授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的。

反思教学,关键在于练好“课堂分析”的基本功。课堂分析,是教师成长的密码。通过“技术分析”、“实践分析”和“批判分析”,对课堂进行反思。“技术分析”会反思教学内容是否落实,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有效。比如我们语文,就会注重内容上是否有常识性错误,是否围绕文章主旨,是否进行了重点语句的品析,有否解决课后练习,方法上有没有朗读指导,有没有合作学习,有没有资料拓展等等。

“实践分析”,我们会注重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课堂语言的过渡衔接,学生听课的专注力和思维过程的展现等等。“批判分析”,我们则会注重教学内容的社会意义,比如资料提供的恰当与否,教材处理的恰当与否等等。因此,课堂分析能力,实在需要教师以文化多元的胸怀倾听各种声音,展开自主反思,在积极不断的反思中逐步锻炼和提升。

反思精彩的课堂,丰富教学的经历,这样循环的过程需要思考,需要坚持,但也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精彩。

“若是美好,叫作精彩;若是糟糕,叫作经历。”

行走在“精彩”和“经历”之间,默默追求,层层积累,时时反思,于课堂、于教学、于人生,更加是一种历练,一种豁达。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五】身边的“提灯”

选中这本书的理由很“草率”,只因写序的是何捷老师,一位我特别钟爱的“幽默”大师,我想他推荐的书肯定不会错。满满三页的序,似不是序,全是对作者周益民老师的喜爱。于是,烧水泡茶,一边拆书,一边浏览。一览之下,就沉进作者的叙说里,待抬头,泡茶的水已经冷了,重烧。继续读,感慨、思考,一回头,新烧的水又凉了,罢了,就以周益民老师的《做个书生教师》的文字当茶吧。

正如书名标题中“一个特级教师的成长随笔”,成长之于周老师,就像树木年轮的增长,不张扬,也不外露,只是默默地潜滋暗长。书中介绍了不少周老师备课、听课、评课、设计课程的故事,每一个似乎都发生在读者身边。

周老师就是一个讲述者,我们只要静静听就能会心微笑。他的教育随笔,处处是他沉醉在童真世界里的吟唱。我不禁懊恼:为什么我没有体察到母语故乡的灵魂荧光?为什么我与天真为伍,和智慧相伴十年,却依然茫然?

所幸,周老师带给我警醒:教学,要站在儿童视角上;教育,重要的是给予儿童滋养。现在我愿跟着周老师教育理想的那盏“提灯“,有儿童相伴,枕书香入眠,同师友往来,醉在话语的故乡……

(一)我的教育诚挚

加分,乃至奖励小红花、五角星,我们都太熟悉不过,利用孩子的特有心理,给予外部的刺激,施予某方面的动力,从而达到教育者的真正目的。但是,我们以前实施、接触的多是纪律或学业成绩方面的,而《特别的加分》里音乐老师的做法更胜一筹,颇为巧妙。

周老师儿子班的音乐老师,把聆听一场音乐会,欣赏优质音乐光碟作为加分奖励。一场高雅音乐会曲目之经典,艺术家表演之精湛,音乐会整体氛围之动人,这些都给孩子以超越课堂的体验与见识。

加分的背后,其实是老师的课城观和教学观!临近期末,各科开始紧张复习,音乐老师又开始放大招,组织学生才艺展示,还可以自由组合,排个小合唱或小舞蹈。把检测转换成一次展示,变被动为主动,多好的创意。这背后更多地是对学习本质的理解,是对孩子学习心理的深刻把握。

身为语文教师,我不由思考,我的语文教学能够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于是,我在班级宣布,鼓励观看欣赏话剧、曲艺、朗诵会等演出,鼓励参加社会机构组织的名家讲座、参观研讨活动。母语的学习需要浸泡。

当然,这些都会有相应的“加分”奖励。渐渐地,班级的QQ群里,家长们除了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还不时地发布相关的演出信息。孩子们的课余话题中也多了这方面的内容。期末,朗读、背诵、演说,也都变成一次次展示。在这种任务与情感双驱动的过程中,孩子门获得的,或许更多。

这次模仿,再次印证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学习是无处不在的。虽然只是简单模仿,甚至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但是,这就是我的教育诚挚,满满的。教育的真谛与价值不正是这样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正是这样一步步探索施行的?

(二)我当“故事妈妈”

在周老师的书中,我了解到台湾的故事妈妈已经历时20年,目前有一两千个团。“妈妈说故事”和“故事妈妈”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妈妈说故事”一般发生在家里,而“故事妈妈”则指在校园或社区的行为。

在台东大学附小,每个教室都有一位故事妈妈,她们站在教室前方,配合着手中绘本读物的翻阅,声情并茂地作着讲述,间或板书注音字母与生字,俨然一名教师。班级学生秩序良好,即便有晚到交作业的同学也不影响讲述的进行。可以看出这些妈妈在孩子心中的受欢迎度,以及她们自身的讲述技巧与班级调控能力。

儿子上了幼儿园后,我很自然地当起了他们的“故事妈妈”,第一次进教室讲的是“大老虎与小狐狸”的故事,中间有提问,还有很多的动作,孩子们的兴趣被吸引过来,四岁的儿子听得大笑了十多次,讲完后他一把抱住我的大腿,那骄傲溢于言表。

以后每周一次,有时站着说演,有时绘本讲述,有时则以挂历纸作简单的道具辅助讲述。每次都非常投入,语气夸张、表情夸张,收获了很大的乐趣和成就感,更是促进了亲子沟通,跟孩子话题多了,互动多了,以前孩子只是把话听到耳朵里,现在听到心里了。讲故事也提高了我自身的素质,童书中发人深省的生活哲学、想象空间的延伸、带领技巧的长进,都让我大有进益。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用书香丰盈孩子的童年,你所付出的爱也必将滋养孩子的心灵,想要一个自信、开朗的“故事宝宝”,就试着去做一个“故事妈妈”吧。

(三)我在课堂“伴读”

今天的世界五光十色,孩子门的阅读口味自当丰富多元。但是,当那些无厘头式的搞笑读物放松了他们的神经后,他们是否还应该享受另一种纯正深远的阅读体验?因为他们是孩子,正开始描画生命的蓝图,最初的底色将是他们今后将要回返的精神故乡。在当下快餐式、物质化的环境中,这样“纯正深远”很可能不被孩子自觉发现。于是,周老师开始了童年“伴读”,他的伴读笔记,总能透过文字显现出更深一层的意蕴。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起初,自己对某本书并未在意;偶然的,听人谈及,一开始或许还有点心不在焉,可听着听着,竟怦然心动,急切地想一睹为快,也就是说,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所以,“伴读”不是附庸,不是被动,不是跟随。“伴读”是把孩子不曾知道和留意的“优秀”艺术地摆到孩子的跟前,帮助他们看到另一片景致,进而与他们一起全身心地赏玩,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培养起一种阅读趣味。

课堂上,我为学生每月推荐两本书,然后在教室里利用同样的时间,一起笑,一起皱眉,一起和情节跌宕起伏,一起欲罢不能。从《小飞侠?彼得潘》到《长袜子皮皮》,从《绿野仙踪》到《草远上的小木屋》,孩子们沉醉在一个又一个奇幻故事中,常常是下课铃响了,还不愿放下手中的书本,课堂上不再听到喧闹的谈话,取而代之的都是“刷刷”的翻书声。我努力追求“打开”的艺术,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发现。

“伴读”绝不意味着结论的“告诉”,我只是他们懈怠时的提醒者,满足时的分享者,发现时的鼓励者,宣泄时的聆听者。后来,我又开展了圈点勾画和摘抄记录的活动,我们期望通过读书使孩子安静一点,只有沉潜入境,才能感受细腻、准确与个性,才能体悟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日子,我感受到他们不断地改变,自己也收获了快乐。

三件事,一个核心:改变孩子的母语学习生态,给孩子们一个书香盈盈的童年;卸下教师身上的枷锁,给老师们一个幸福的人生旅程。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但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我将继续跟随周益民老师,一同种植阅读的高原,不为别的,只为它的葱茏!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