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年开展懒政怠政“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不作为”专项治理活动,旨在解决一些干部存在的作风不严不实问题,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强化各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和政治生态。
2016关于怠政懒政四个不为心得体会(1)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声音可谓振聋发聩,成绩也是硕果累累,反腐高压已形成常态,“不敢腐”渐成气候。然而,另一个极端却出现了:有的地方出现了为官不为,碌碌无为等“庸政懒政怠政”现象。
重拳治理懒政怠政 将升格为常态性举措
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和国家的“致命伤”,那么,庸官懒官则是党和国家的“慢性病”。不管是“致命伤”还是“慢性病”,都会危及到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庸官懒官不仅极大地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庸官懒官的存在,会不停地制造着群众与党和政府的紧张和矛盾。当群众与党和政府的矛盾越积越深后,容易形成十分危险的“政治堰塞湖”。>>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治理庸官懒政被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一段时间以来,李克强总理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今年初的中纪委全会公报也旗帜鲜明地提出,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该撤换的撤换、该调整的调整。
这一切都表明:为了将反腐推向深入,我国将重拳治理懒政怠政,要亮剑“无为”,对庸政懒政怠政下狠手、出绝招,而且势必会升格为常态性举措。
下三剂“猛药”,拔掉庸、懒、怠的“病根”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总结出为官不为“五型”:“打盹型”,精神萎靡不振,遇事装聋作哑;“木偶型”,工作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太极型”,有问题左躲右闪,遇矛盾上推下卸;“比划型”,用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说唱型”,动口不动手,务虚不务实。 >>
湖南省湘潭市委组织部调查发现,部分干部存在三种不良心态苗头:一是“混”的心态。有的干部礼不收了、饭不吃了、红包不收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该协调的也不协调了,主动服务意识欠缺,以所谓表面“干净”掩盖实质“不为”。二是“怕”的情绪。有的干部认为改革有风险,干事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害怕主动作为“摊上事儿”,从而产生了畏惧心理,于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三是“熬”的苗头。由于基层“天花板”现象严重、短期内提拔晋升无望,有的干部出现了“慢慢熬”的思想苗头,干脆做起“敲钟和尚”,坐等论资排辈。>>
如何拔掉庸、懒、怠的“病根”?舆论认为应该下三剂“猛药”:
药方一:“素质方”:心病还须心药医
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引导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振精神状态、强化责任担当,真正“把工作放在心上、把心放在工作上”。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也是“人做”的工作,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必须发挥关键性作用。坚持“经常讲”,多给干部讲掏心窝子的话,“只有发自内心,才能打动人心”。坚持“深入谈”,更多地通过“一对一”谈心方式,真诚听取干部的看法和想法,“只有将心比心,才能赢得人心”。坚持“带头干”,再苦不叫苦、再累不怕累、再烦不嫌烦、再难不畏难,“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令出必行”。 >>
药方二:激励褒扬法,及时提拔任用“实干型”干部
对那些真干实干、奋发有为的干部,要大力表彰奖励;对那些攻坚克难、敢作敢当的干部,要为其撑腰鼓劲;对那些品行端正、实绩突出的干部,要及时提拔使用,切实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状况。 >>
药方三:明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
制度是刚性的约束机制,只有从干部选拔、问责、考评等各个方面,切实构建起相应的制度体系,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形成治理懒政的长效机制,继而为勤政、务实、清廉、高效的机关作风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否则,岗位竞争 “短缺”,则动力不足;工作问责“短路”,则压力不大;成绩考评“短腿”,则活力不强。长此以往,机关工作势必会陷入“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的怪圈,又何谈能营造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环境。” >>
全面深化改革大业不应有庸碌无为者的容身之地
面对“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党员干部干工作做事情固然要遵规守矩、依法行政,但面对繁重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更需要有履职尽责、为民解忧、敢做敢为的担当精神。如果一味怕担责而不思进取,只会贻误发展时机、耽搁改革大业。
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庸官懒政绝迹就应该是新常态之一。改革机遇不会始终存在,政策之窗只能短暂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事业里,不应有庸碌无为者的容身之地。
2016关于怠政懒政四个不为心得体会(2)
“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上面两段话,均出自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它们都提到同一个关键词——为官不为。
为官不为,不是新表述,也不是新问题;但它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却是史无前例的头一遭。
在统揽全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及、严词申饬为官不为现象,问题之严重和惩治决心之坚定,可想而知。
“炮火”并没有就此停歇。3月8日,李克强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揭批为官不为,他举例说,去年还有1万多亿的资金存量没有用,一些地方给了钱、批了项目、供应了土地却没有用,就是因为不作为。3月15日,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再次重申:既要惩治乱作为,也要反对不作为,庸政懒政是不允许的。“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就是不办事,这是为官不为啊,必须严肃追责”。
痛斥为官不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不止李克强一人。3月9日,刘云山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也狠批为官不为,斥其为“官之耻辱”,并放出狠话,要“加大治庸治懒的力度”。
为官不为现象也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并遭到集体炮轰。
两会,一向被视为中国政治的风向标。为官不为在本次两会上受到千夫所指,释放出明确信号:这一现象已经引起高度警觉和强烈关注,治理庸官懒政,已从口头强调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中央马上要对为官不为者开刀了;从惩治乱作为延伸到反对不作为,标志着反腐败正向纵深推进。
2016关于怠政懒政四个不为心得体会(3)
为官不为现象当然不是时至今日才突然冒出来的。只不过,随着改革步入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随着高压反腐的一路高歌猛进,为官不为的积弊和危害也逐渐凸显出来。
影响党和政府形象,伤害民心……这些后果是显性的,容易判断和察觉。为官不为的真正恐怖之处,在于它的危害往往是隐性的、潜在的,与乱作为相比,更难引起警觉;等问题浮出水面时,往往已经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就拿反腐来说,为官不为造成的隐性危害至少有二。
首先,养痈成患,最终酿成“塌方式腐败”恶果。山西就是典型例证。两会期间,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坦言,山西的严重腐败“是一坨一坨的”,“现在一查就是一帮,一动就塌方”。他指出,山西发生严重的腐败问题,主要有四点原因:一是党不管党,没有从严治党;二是没有从严治吏,权力失控;三是没有拧紧总开关,道德塌方;四是没有从严查处,养虎为患。四点原因,归结为一点,其实就是:党委没有负起主体责任、纪委没有负起监督责任;说白了,就是为官不为惹的祸。
其次,稀释反腐红利,给人造成反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错觉。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指出,随着反腐力度加大,有的干部礼不收了、饭不吃了、红包不收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该协调的也不协调了;原来托托人还能解决的事情,现在反而常常被无限期搁置。这种现象,很容易令人产生反腐遏制了乱作为,反过来却又助长了不作为的误解,让人感觉反腐并未给自己真正带来实惠,反而带来了新的不便。
为官不为给改革发展大局造成的隐性危害,也正在逐渐显现。
在两会前召开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谈到两种值得警惕的反常现象,都与为官不为密切相关。第一,从近年来审计情况看,发现有大量资金沉淀;一方面民生需求“嗷嗷待哺”,另一方面大量资金却趴在账上“呼呼大睡”。第二,去年个别领域重大工程投资只完成一半左右;全国建设用地已供土地使用率只有50%左右。“这种状况是多年来少有的”。
如果将腐败比作党和政府肌体上的明显硬伤,那么为官不为则是党和政府肌体内的潜伏病菌。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一段时间以来,李克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