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学习两优一先心得体会

思而思学网

导语:“两优一先”表彰关爱基层、巩固政权。基础不稳,地动山摇。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和基层党组织是我国基层政权的活力因子,是我国基层政权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

文章1:两学一做学习两优一先心得体会

在北京度过党的第九十五个生日,受到党中央的表彰,对每一位全国“两优一先”代表来说,都是难忘的经历。7月2日下午,我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获得表彰的“两优一先”代表一返回南昌,就参加省委组织部召开的座谈会,交流体会、分享成果。

6月30日,是全国优秀党员、南昌大学副校长、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风益儿子结婚的大喜之日。为了弥补自己不在儿子婚礼现场的遗憾,江校长提前录了一段视频在儿子婚礼现场播放,他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我是一名合格的党员。”不过当天,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江风益,还是激动地拨通了儿子的电话:“我在天安门城楼祝福你们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座谈会上,回想起这一幕,江风益依然感慨万千:“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家里的喜事与党和国家的喜事结合在一起,家国相依,我倍感幸福。作为一名党员和科技工作者,我将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让科技成果更好服务人民的需求,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第一次现场观看国内最高水平音乐会……在我省的12位“两优一先”代表中,除了曾接受颁奖的江风益和已是全国人大代表的余梅外,不少基层代表经历了人生中的多个第一次,最让他们激动的是第一次现场聆听讲话。这一切,都让他们感到非常光荣。

全国优秀党员、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支月英,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安福县寮塘乡党委原书记左志刚,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杨莹等纷纷表示,几天的活动让自己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党的伟大与光荣,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与大家相处过程中的学习交流也让自己受益终生。今后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年决胜同步全面小康中走前头、作表率,在实干兴赣的生动实践中再立新功。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组织一座堡垒。代表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村党委接受表彰的村负责人李智说,“七一”的赴京之行,对我是一次珍贵的党性教育之行。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严治党的目标任务,下一步,村党委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的要求上来,带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珍惜荣誉,传承运用好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作风,以实际行动保证“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块金色奖牌永不褪色。

荣誉只能代表过去。“现在,我感到自己的压力和担子更重了。”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景德镇梨树园社区党支部书记余梅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5年的辉煌历程,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最重要的是把对党的崇敬和热爱,化作工作学习的动力。

文章2:两学一做学习两优一先心得体会

“人不学习要落后,钢刀不磨要生锈。”这是88岁的老党员李光忠和他老伴陈国英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走进李光忠位于贵州大方县理化乡大塘村的老宅里,柜子里整齐排列的日记本格外引人注目。红绿相间的日记本在书橱里码了3排,有近140本,摞起来有一人多高。63年的时间,这些日记本记录了男主人“永远跟党走”的忠诚信仰和工作生活历程。大红奖状、奖章、证书整整齐齐挤满一个旧木箱,总共获各级奖励近40次。这些荣誉,满载着女主人陈国英扶贫济困、修路引水、种树护绿的生动故事。

“我就喜欢每天读书看报学习”

1953年,李光忠开始写日记。日记的开篇,领导为他写下励志语:“光忠同志:你是青年的先进,人民的助手,当努力锻炼好自己,改正不好的作风,安心为人民服务到底。”1973年2月,李光忠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23日,他在日记里写道:“当好党的好儿女,愿做人民老黄牛。”

人民日报、贵州日报、毕节日报……分门别类整理收集的报纸占据了李光忠夫妇屋子里很大的空间。“我没啥爱好,就喜欢每天读书看报学习。”李光忠讲话中气十足。

1992年初,李光忠从理化乡党委副书记的岗位退休。退休后,他通过党报党刊汲取思想营养。一些报纸被他保留下来做成剪贴本,反复阅读,关键地方还划上横线。、八项规定等内容,耄耋之年的他都能如数家珍。68岁的大塘村村民杨生祥说:“我们大家坐到一起,就喜欢听老李讲政策,有啥不懂的也喜欢问他。”

“我是党的干部,好生活要靠自己努力”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毁林开荒严重破坏生态,大塘村大水井逐渐变成了枯井,周边村寨村民吃水受到严重威胁。1984年,李光忠向县里打报告,要为村民挖水井。由于工作在外,挖水井的重任就落在了妻子身上。

冬闲时节,陈国英作出安排,妇女随她挖引水隧洞,男劳力负责挑水和喂养牲口。三个冬春的努力,全村男女老少出工8000多人次,终于挖通水源。挖水期间,李光忠认为,有林才有水,如果不种树,水迟早会干涸。当时,杜仲皮和树叶很值钱,李光忠拿出2500元积蓄买来种子育苗,陈国英带头创办了大水井杜仲林场,陆续在13个山头和地块种上了90多万株杜仲、松等各种用材林,面积3000多亩。树越长越高,山越来越绿,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每户每年光修剪杜仲、黄柏枝条,就能赚到上千元,加上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很多人家成了当时的“万元户”。

上世纪80年代,羊场镇的陈光强考上大学,掏不起学费和路费,李光忠给了80元;素不相识的李中文娶媳妇没钱,他给了100元……陈国英已经记不清丈夫到底拿了多少工资接济别人。

帮助别人,李光忠夫妇像亲人般温暖。对待家人,李光忠夫妇十分严格。

二儿子李春富上世纪70年代是民办教师,因为嫌每月10元钱的工资低,想改行去电站,就跑去找乡里的魏书记“走后门”,回家后,挨了李光忠一顿臭骂:“你要是走了,学校的娃儿谁来管?”李春富只好打消辞职念头。李光忠曾工作过的乡供销社分到一个用人指标,他与妻子商量后将指标给了别人,他对子女说:“我是党的干部,怎么能干这些事呢?好生活要靠自己努力。”

“我退休了,但不能退步,不能褪色”

1951年8月,结婚前一天,李光忠给陈国英念了一封信:“国英同志,我们在革命中认识,婚前的相好条件:一、听共产党的话,海枯石烂不变心。二、敬老爱幼,热情关心同志和群众。三、支持我的工作,不拖后腿,减轻我的压力。四、多做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工作。五、共同当好好丈夫和好妻子。这五条你能做到我就同意。”陈国英听后笑着把字签了。

婚后的日子,这对伴侣坚守“婚约”,互敬互爱,辛勤工作。李光忠学习掌握政策,妻子带着大家具体干。理化乡党委书记李庆华说,二老乐于助人,家风淳朴,村民们都很敬重二老,向他们学习。

退休回家后,乡党委聘请李光忠担任大塘党支部的顾问。由于他熟悉政策法律,工作经验丰富,村民们大事小情都找他商量。夫妇俩还是村里的义务调解员,积极帮村民调解纠纷。李光忠说:“我退休了,但不能退步,不能褪色。”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