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于解放思想创优环境心得体会【全文】

思而思学网

环境是生产力,能产生经济效益。“良禽择木而栖”,哪里发展环境好,资金、项目等生产要素就会在哪里聚集,哪里经济社会发展就好、就快;反之亦然。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关于解放思想创优环境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解放思想创优环境心得体会1】

环境问题在当今中国引发的影响,已远远超越污染治理本身,越来越呈现为敏感的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

就民生问题而言,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已明显影响相关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在更大程度与更广范围造成了公众的“呼吸关切”、“饮水关切”、“安全关切”。网上广泛传播的各种调侃尽管有些言辞尖刻,但归根结底反映的还是人民群众对于自身环境权益的吁求。

就发展问题来看,越来越多的公众相信,当今中国的环境难题是由于发展阶段性、发展模式造成的,不能再简单凭借“发展中的问题只能依靠发展来解决”加以辩护。经济发展有着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容限意义上的边界,我们绝不能长期无视这种界限。民众对于狭隘粗俗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产生的焦虑或质疑,充分说明,“有尊严的呼吸”同样是硬道理,因为它关乎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生存。

单纯的环境难题本身并不一定构成政治议题和政治活动,但当它同时成为社会民生和发展问题时就会演变为一种现实政治。综合民生诉求和发展瓶颈的实际来看,我们已经处在一个绿色发展、绿色变革的拐点。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公众倾向于或习惯于从环境权益和环境参与权利的角度来理解环境难题的性质、成因与解决出路,从而衍生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与政治变革压力;另一方面,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遭遇的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瓶颈约束,也要求政府必须采取具有明确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内涵的发展新思维。

政治动力和民众动力相结合,正是推动发展绿色转型的现实契机。执政党和政府应抢抓机遇,发挥领导性角色。从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贯彻实施,到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规划、战略部署,再到环境友好企业和生态个体的培育,都离不开一个强大而高效的“环境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被新自由主义奉为圭臬的“小政府、大社会”似乎并不适用于环保领域,相反,环境权益与公共产品保障需要国家职权进一步扩张,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绿色契约”也要不断扩展。

企业需要发挥主体性角色。从表面上看,过多而密集的高耗能重污染工业企业是现阶段东部地区严重雾霾现象的主因之一。而真正令人忧虑的,则是利润追逐背后垄断性的“资本逻辑”。对此,仅仅靠环境伦理层面上的道德谴责与批判是不够的,破解之道是造就一大批拥有技术优势、面向未来的绿色企业,从而使工商业从一种被动的“生态环境破坏者”变成一种主动的“可持续发展友好伙伴”。这种“华丽转身”并不能自动实现,需要“环境国家”的管理引导和社会公众的共同监督。

公民个体的角色尤须值得重视。个体价值观念与生活风格的“深绿色”转变,是环境政治的重要指向。在欧美国家,“环境公民权”概念的主流性阐释是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而非通常所理解的环境权益与权利。随着我国进入一个以内需为主的大众消费社会,个体消费对于环境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加大。离开个体消费理念与风格的实质性绿化,一些环境难题恐怕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当“美丽中国”的愿景遭遇雾霾围城、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亟须一场绿色政治动员来廓清困顿和迷茫,拿出基于崭新政治认知与政治共识的切实行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非只是关涉少部分人的道德高尚举止,理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正确行为。

【关于解放思想创优环境心得体会2】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事关全面小康、事关发展全局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五中全会重点从这六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以五中全会描绘的蓝图为引领,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我们才能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推进绿色发展,真抓实干才能见效。进一步提高绿色指标在“十三五”规划全部指标中的权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保证。无论是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还是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都是为了尽快遏止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筑牢绿色发展的底线。

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随着对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抓住绿色转型机遇,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我们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

风物长宜放眼量。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生态文明红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就一定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发展目标,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