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聚一高大讨论心得体会【优秀】

思而思学网 2023-12-18 17:21:50

“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浓缩为“两聚一高”四个字,成为江苏未来五年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和奋斗指向。江苏省委书记李强说:“聚力创新,大势使然;聚焦富民,民心所盼。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2017关于两聚一高大讨论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2017关于两聚一高大讨论心得体会(一)

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任务、总目标、总纲领,为江苏未来五年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明确了路径。近期我们科技局通过多种途径、各种形式开展“两聚一高、三项任务大讨论活动,使我们真正做到读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干明白,同时将当好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的表率,切实把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到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当中去。结合我们科技局工作实际来说,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

首先要深刻领会,把握要义。全面理解“两聚一高”科技内涵,创新工作方法,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年度科技局目标任务及各项工作要点。“一直以来,我县统筹推进创新型县份、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企业建设,狠抓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创新主体提升等科技创新“六大工程”,产业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成效、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创新创业人才支撑作用逐步增强。”

二是突出创新主体培育工作。新的一年里科技工作将进一步突出创新主体培育,实施科技领军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行动计划、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行动计划、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我县传统行业要转型升级向高端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创新驱动的基础在人才引领。县党委政府应该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县科技型企业发展,也应该全力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科技部门更应该抢抓住机遇,再接再厉,努力做大做强,争取在科技创新中掌握话语权。

三是高标准高质量做好产学研工作。作为一名分管产学研的领导,必须坚持围绕我县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县众创社区、众创空间及产业技术研究院,并结合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制定我县众创社区的建设方案,研究众创空间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关政策确保政府能够继续加大投入,加快众创空间项目孵化和初创型企业培育步伐,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众创空间。并发挥高校、园区、企业等多重主体的协同作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众创社区建设等便捷通道。

2017关于两聚一高大讨论心得体会(二)

闻鸡起舞,登高望远。丁酉新春来临之际,江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隆重开幕了。这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来自各地各条战线的代表委员带着全省人民的重托,履职尽责,共商大业。这是一次增进共识、提振精神的盛会,一次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盛会。我们对省两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无论是把握大局,还是开创新局,都需要苦干实干、积极作为。江苏正处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变为现实;江苏发展正从“数量追赶期”步入“质量提升期”,到了一个爬坡过坎的重大关口。站在新起点上,我们要锚定新坐标、瞄准新目标,展现更好的精神状态,拿出更实的举措,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奋力推动“两聚一高”新实践。

奋力实现“两聚一高”好开局,创新的动力必须更强劲。创新引领未来。对江苏来说,冲出转型的关口、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快马加鞭持续推进,把“创新之火”烧得更旺。要在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的同时,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让改革创新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把创新的厚实“家底”盘好用活,将创新“源头活水”不断注入发展之“渠”,既打牢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又为长远发展注入新动能。

奋力实现“两聚一高”好开局,富民的步伐必须更坚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聚焦富民,要强化民生导向、锚定“富民坐标”,让百姓的口袋更鼓,饭碗更有含金量,把富民的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重视生态福祉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群众的生态财富和“隐性财富”。要激发广大群众创业的内生动力,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共同创造全省人民的幸福生活。

奋力实现“两聚一高”好开局,实干的队伍必须更壮大。“两聚一高”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无论是聚力创新,还是聚焦富民,不能再去清谈为什么、要不要之类的问题,而应考虑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不能再去提多少口号、搬多少概念,而应身体力行、寻找对策。面对待解的难题、难啃的“硬骨头”,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讲真话、办实事,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全社会各方面各阶层人士,都要自觉加入苦干实干的“行动队”,增强执行力,形成干事创业合力,把思路变成举措,把愿景化为现实。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天,我们在春天里的谋划,以及在今后每一天里的奋斗,都将转化为丰收的硕果、书写出“两聚一高”的华美篇章!

2017关于两聚一高大讨论心得体会(三)

12月6日,“‘两聚一高’在江苏??智库专家、媒体老总环省行”走进徐州,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东南大学特聘教授、省政府参事、中特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徐康宁和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陈钢,就徐州如何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进行了探讨。

发挥“三个作用”, 小康建设期待徐州作为

陈钢:徐州人杰地灵,历史上书写过许多辉煌的篇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赋予徐州新的使命,省委书记李强同志参加徐州代表团讨论时提出,徐州不能简单地讲是苏北,要发挥“三个作用”,请问张书记,徐州将如何发挥好李强同志提出的“三个作用”?

张国华:李强书记要求徐州“在苏北决胜全面小康征程中发挥领军作用,在推动淮海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在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中发挥先行作用”,我们理解,“领军”是放在苏北来定位、关键靠发展;“龙头”是放在淮海经济区来定位、关键看实力;“先行”是放在全省来定位、关键在担当。我们将肩负起省委赋予的光荣使命,把发挥“三个作用”作为引领徐州今后发展的行动总纲。发挥“三个作用”,靠老办法、老经验肯定不行,我们将在全市开展“发挥‘三个作用’、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创新,向创新聚力、以创新开路,把徐州放在淮海经济区大格局中来考量,全面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对照“六个更”的要求,着力补齐居民收入短板、公共服务短板、生态环境短板,在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展现徐州作为、交出徐州答卷,绝不辜负省委对徐州的重托和期望。

徐康宁:如何发挥好“三个作用”,张书记用了三个词来解读:发展、实力、担当,这三个词我觉得是有机的整体,没有发展的愿景、没有发展的雄心壮志,其他都谈不上;没有足够的实力,徐州也不可能在独特的区位优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关键还是要有担当,没有担当,前面这些任务都很难完成。这三点,为徐州发挥“三个作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振兴转型升级, 老工业基地凤凰涅?

陈钢:发挥“三个作用”离不开产业支撑,提到产业人们自然想起徐州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老”,必然是优势和逆势并存,请问,徐州将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让老工业基地全面转型,实现凤凰涅??

张国华:李书记在省党代会报告中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聚力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作为老工业基地,徐州产业结构偏重,如何转型出关,这是我们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我们将强化创新驱动主引擎,以创新驱动引领全面振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快构建“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一院一城一谷”,打造徐州科技创新核心区。大力推进“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和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构建“6+6”先进制造业体系,把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作为主攻方向,全方位扩大双向开放,大力建设综合保税区、电子口岸、铁路口岸等“十大开放平台”,发展壮大平台经济,创建国家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打造集聚高端产业、高端要素的“强磁场”,今年以来,已有华为、中兴、甲骨文、大唐、浪潮、软通动力、中科曙光、华道数据等一批知名ICT企业先后落子徐州。

徐康宁:今天这个时代,结构偏重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徐州的转型如果做好了有很大示范性,因为我国有很多像徐州这样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学上有个术语叫“资源诅咒”,凡是资源比较丰裕的地方,如果不很快转型升级,那么丰富的资源对你并不是福音,而是诅咒。世界上很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很落后,资源匮乏的国家却很发达,就是这个道理。

农民触网创业, 富民走出“徐州模式”

陈钢:张书记讲发挥“三个作用”时说到要着力补齐短板,这些年,徐州在补农民收入这块短板上有很多创新之举,比如农村电商就有效带动了农民致富。但按照省党代会提出的6000元标准,徐州的任务还很重,有什么思路和打算?

张国华:农村电商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上作用十分明显。李书记在睢宁沙集调研电商时指出,政府要做“推手”,不能“墙里开花墙外香”。我们将按李书记要求,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加大培育力度,尽快在全市推广,让更多农民通过“触网”创业实现脱贫致富。在富民上我们还将大力推进“八项富民工程”,即产业富民、就业富民、创业富民、物业富民、合作富民、帮扶富民、转移支付富民、低保托底富民,通过这些实现普惠性富民,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水平。按照省定标准,徐州还有68万低收入人口、269个经济薄弱村,脱贫攻坚担子不轻。在这方面,我们一是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二是加快转移就业脱贫,三是推进专业合作脱贫,四是增加资产收益脱贫,五是探索易地搬迁脱贫,六是完善社会保障脱贫。特别要抓好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托底制度设计,因户施策、因人制宜,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坚决防止脱贫人口返贫。

徐康宁:富民不光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举措,还要激发民间力量。徐州民间力量被激活了,所以就形成了电子商务这样一种独特的模式。电商活跃后,带动了物流,带动了以家具为主的各种板材产业的发展,农村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进入到这个领域,徐州农民甚至还与一些跨国家居行业合作,加入到全球价值链。民间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创业能量,没有政府去引导、打造好的环境,这种能量只会处在一种潜力状态。徐州的富民新模式还是分享经济的一种,分享经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么多农户参与到这样一种模式中去,大家共同在分享经济模式中获得自己的利益。

打造“四个中心”, 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陈钢:李强书记对徐州提出的“三个作用”中,要求徐州在淮海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淮海经济区建设讲了多年,此次在省党代会报告中被提升到如此高的位置,地方积极性与省里的战略谋划实现对接,这对徐州是极大的利好和难得的机遇,徐州将如何当好这个“龙头”?

张国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新要求,尽快制定具体方案,有力有序推进。要在整个淮海经济区大格局中来考量和谋划徐州的发展,深化产城融合,持续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突出打造区域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提升城市承载力,完善功能品质,促进周边城市联动发展。要科学制定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战略规划,让“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名片更加靓丽。积极参与江淮生态大走廊规划建设,重点规划布局“两轴(京杭运河、黄河故道)、两湖(微山湖、骆马湖)、多片区(每个县至少要建设一个成片生态区域)”,打造生态景观走廊、新型城镇走廊、经济发展走廊、综合交通走廊、文化旅游走廊,加快创成中国人居环境奖,积极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更好彰显楚韵汉风城市特质,让生态环境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徐康宁:淮海经济区是一个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要实现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不轻松。张书记讲的思路紧紧围绕“首位度”这三个字展开,中心城市一定要有首位度,首位度首先体现在经济总量、经济实力方面,所以对徐州而言,必须要经济转型,同时要体现对四周的辐射功能,要能够成为区域内的商业流通枢纽和交汇点,建成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现代经济社会中金融是核心,淮海经济区范围之内客观上需要有一个金融服务中心。

担当是精气神,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陈钢:“两聚一高”关键靠干,省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大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李强同志对徐州提出的“三个作用”中,特别要求徐州在这方面发挥“先行”作用。那么,徐州究竟怎样“先行”?

张国华:李书记希望徐州发挥“先行作用”,体现了对徐州干部队伍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望,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要把对干部的严管和厚爱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干部要在哪些方面来担当、怎样评判担当、怎么来实现更好的担当等问题,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积极支持干部创新创造、探索实践,激发干部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提振精气神,健全完善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大力弘扬求真务实、马上就办的作风,严肃整治为官不为现象,真正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不干事者没位置,尽心尽力当好服务发展的“店小二”。

徐康宁:“担当”虽然就两个字,可份量非常重。什么叫担当?求发展就是一种担当,尤其在发展的困难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要坚定发展信念不动摇;担当,也要敢于突破,在改革创新过程中要允许干部去尝试,甚至允许失败。如果没有这种担当,就没有改革新举措。所以,担当包括多个方面,它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格,是发展的精气神。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