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非常融合、恰到好处。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董卿朗读者观看心得【1】
日前,央视推出的《朗读者》节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嘉宾们通过朗读散文、诗歌和家书,把一篇篇美文通过声音再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真实的情感和音韵之美,触动了人们心中高尚的情愫,激活了人们朗读的心绪。朗读重回人们的视野,使众多观众跃跃欲试,拿起书本,大声朗读起来。
朗读是欣赏文字的方式,也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小时候,常见父亲手捧一本厚书在大声诵读。为何要读出声来呢?父亲说,古书没有标点,只有读出声来,才能感受文章的美。古人一向称看书为读书,民间把上学叫念书,都是说书不光要用眼睛看,而且要大声读出来。后来,读了一些古书,发现古人确实在看书学习上只认“读”字。《史记》中凡是说到读书时,司马迁都用的是读或习诵。陶渊明自称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朱熹更是强调朗读的重要,认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可见,在古人眼里,朗读是学习书本知识的唯一途径。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更好地把文字内容准确真实地表达出来,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给人更加美好的感受。
今天,尽管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载体更加多样,但朗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方式。上小学,朗读是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功,对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熏陶美好情操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成人而言,繁忙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使朗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似曾相识的模糊记忆。《朗读者》节目以清新淡雅的方式,让朗读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回归阅读的视野,还给人们一份久违的阅读亲切感。看了《朗读者》,我们突然意识到,朗读是那么的美好,高雅,充满了文化气息,承载着浓厚的情感,可以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温馨、感动、美好和喜悦,似的人们情不自禁要拿起书本,大声地朗读起来。朗读让冷漠的阅读,变成饱含情感的声音,让视觉的单一,变成声音与视线的交融;让自我的学习,变成与他人的互动;让枯燥的文字,成为有温度和情感的倾诉。
在今天,信息和知识不断走向影像化的时代,朗读仍然是我们心中不能割舍的学习方法,仍然是我们不能离开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大声朗读吧,通过朗读来感受情怀、学习知识、倾听文化。
董卿朗读者观看心得【2】
陪伴,是一种温暖,因为它意味着有人把世界最珍贵的时间给了你;陪伴,更是一种力量,因为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这是我观看2月25日央视播出的《朗读者》后,写下的感触良多的一段话。而这一期的《朗读者》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要数郑渊洁父子了。郑渊洁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童话大王”。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父亲郑洪升是密不可分。郑渊洁上小学时,有一次因改变了老师出的作文题,写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被老师羞辱,他则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从而被学校开除。父亲看了他写的“检查”后,则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父亲则开始了对郑渊洁的“家教”模式。还有一次,父亲半夜偷偷给儿子钢笔灌完钢笔水,被儿子发现。父子俩聊了许久。最后父亲问,“你一个人能把《童话大王》写多少年?”郑渊洁回答,“只要你和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它写下去。”而父亲则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父亲的陪伴和对儿子的鼓励,由此可见一斑。而父爱之深沉,也令人为之动容。这不禁让我感同身受。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1年12月14日的下午5点多,我踏上了去往福建的列车,离开了生活了21年的家乡和父母。殊不知,这一次分别让我整整两年再也没见过我的父母。因为,这是开往福建的军列。我要去部队服役了。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被父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我从小也没出过远门,求学之路:小学在村里,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里,大学在市里,我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我到部队后往家里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情不自禁地哭了。这并不是因为受不了训练的苦与累,而是十分想家、想父母。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来到了2013年11月。当时的我纠结于留队还是退伍。打电话给家里,父亲说,“敏敏,我知道你不是怕苦,如果想家,就回来吧!”就这样,2013年12月,我毅然选择退伍,回到了一所农村小学当老师。现在,我已参加工作6年。我也非常满足于这样“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下班,我都会回家。我知道,不管多晚,总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在等我;我也知道,不管多晚,总有人在等我回家,那就是我至亲的人。有人说,再多轰轰烈烈的誓言,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陪伴。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董卿朗读者观看心得【3】
自从看完《朗读者》第一期,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档节目,并对下一期充满了期待。昨天晚上散步归来,早早坐在电视机,静候央视一套即将播出的《朗读者》第二期。二十点零五分,伴随着青年钢琴家吴牧野的琴声,主持人董卿一袭白裙,款款走来,以顾城的诗句开场:“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引出了昨天《朗读者》的主题“陪伴”,而嘉宾们选择的朗读内容背后都有精彩的人生故事。1.“我的爸爸虽然是一只羊,但他是一个男子汉,他知道怎么爱我。我要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爸爸。 ”郑渊洁《父与子》“童话大王”郑渊洁邀请86岁的父亲郑洪升一同上台,朗读自己写的《父与子》。这是郑渊洁写给儿子郑亚旗的,郑渊洁属羊,郑亚旗属猪: “我是羊,我生了一头小猪,我感到幸福和惬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羊只能生羊,马只能生马,那该成什么样子了?我爱我的小猪儿子。如果他是鸡或是蛇或是兔或是老鼠,我一样爱他,一样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我是他爸爸。”《父与子》一文也同样适用于郑渊洁和父亲郑洪升。郑渊洁回忆,他把老师的作文题目改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因为调皮被学校开除,而郑洪升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在虎妈狼爸的传统中,郑洪升却甘愿当一只羊。也正是父亲的影响,使得郑渊洁热爱读书,成为独树一帜的童话大王。2.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冰心《不为什么》。“同桌妈妈”陶艳波用16年的光阴陪伴失去听力的儿子杨乃斌一起上课,陶妈妈记录下每个知识点,回家一遍遍讲解。后来,杨乃斌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他在现场朗读冰心的《不为什么》。
3.艾滋病的孩子更需要人们的关爱与陪伴,著名演员蒋雯丽朗读林清玄的《百合花开》,直抵观众心灵最柔软的那根弦。
4.林兆铭工作在野生动物救护中心,5年的时间只有他一人坚持在这里陪伴这些动物。这些受伤的动物有一些能康复,回归大自然,有一些则因伤势过重很快离世,在陪伴中林兆铭每天都在感受着喜悦与失去的悲伤。他朗读美国作家梭罗的自然主义名著《瓦尔登湖》选段,献给他的动物朋友们。这段出自《瓦尔登湖》的其中一章《冬天的禽兽》,用的是徐迟翻译的版本。
5.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裴多菲《我愿是激流》配音演员乔榛从1985年开始7次面对生死,妻子唐国妹一路陪伴,并给予他康复的力量。乔榛与妻子共同朗读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他们俩声情并茂的朗读,脉脉含情的眼神,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