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学习湖州经验心得三篇【优秀】

思而思学网 2023-12-15 04:11:00

“湖州经验”有哪些亮点?如何将“湖州经验”与准格尔旗乡村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有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值得全旗广大干部深思。下面是党员干部学习湖州经验心得,快来围观吧。

党员干部学习湖州经验心得【篇一】

浠水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党工委委员、散花镇党委委员、组宣委员周海峰谈的三点打算可以概括为:“三力三抓”

一是着力思想抓引导。看到差距我们不能埋怨,我们要虚心学习湖州的发展经验、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树立信心。

二是奋力创新抓特色。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我们要结合实际打造自己的乡村特色,高标准、高要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三是全力推进抓提升。做到“123456”:树立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这个目标;抓好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建设两个建设;着力规范组织设置、规范党内生活、规范记录管理三个规范;推行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发展四个服务;注重“党建+好服务”、“党建+好乡风”、“党建+环境整治”、“党建+脱贫攻坚”、 “党建+美丽乡村”五个结合。开展省市基层党建考评反馈问题整改活动、创建党建示范点活动、党组织星级创建活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一派两聘活动六个活动。

党员干部学习湖州经验心得【篇二】

一要深化认识,开拓创新,思想上紧起来。召开党委扩大会、三个全体大会、各支部全体党员会等会议,开展“学习湖州经验,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传达学习湖州经验和贯彻县委黄书记等县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照湖州差距,结合实际抓谋划,克服不敢想、不敢干、干到哪里算哪里等问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统一决策和部署上来,通过会议大讨论,促进思想大解放,推动兰溪大发展。

二要大干当前,谋划长远,落实上快起来。突出“党建+”,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结合文章,研究制定镇、村两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扫清楚、看清楚、分清楚、摆清楚、拆清楚”等五大举措,重点打造以盐客树、造册桥等村为主的基层美丽乡村示范区,每个总支确定1?2村为示范村,每个村确定1?2示范?。

三要对标先进,办点示范,形象树起来。一是提档升级一批,打造亮点。对于盐客树、造册桥、双河口等有一定基础的村,学习湖州经验,实施提档升级,重点建设马桥港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区,确保盐客树等村成为全镇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二是建设完善一批,打造看点。对于花鼓石、郭坳、方铺等村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对照美丽乡村建设规范,逐步完善,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看点。三是以点带面一批,打造串点。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以此推动点点相连,形成串点,推进全镇美丽乡村建设。

讲话类党员干部学习湖州经验心得【篇三】

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理念。一是引领全域规划。以“五美三宜”的思路,全域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目前湖州市建成美丽乡村501个,打造了了17条美丽乡村示范带。二是引领生态建设。从改善环境入手,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强势推进“三改六化”、“五水共治”等环境整治攻坚战,把公路沿线建成风景长廊,把村庄建成特色景点,打造出天蓝、水清、山绿、地净的美丽家园。三是引领美丽经济。探索“生态+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农家乐、洋家乐、渔家乐等民宿经济蓬勃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坚持把培育和践行作为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工程。一是着力培育“最美”典型。广泛开展最美人物等评选,推动“最美风景”转化为“最美风尚”。探索建立关爱道德模范长效机制。二是着力深化创建。以创建推动文明程度的提升,全市有全国文明村镇9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率达82.3%.三是着力树优乡风民风。选树最美家庭1200余户,引导农民家庭立家规传家训。组建326支农村志愿队伍,全市70%的行政村建立“道德评议会”。

坚持把文化人作为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深入推进“文化礼堂?幸福八有”工程建设。累计建成文化礼堂242家,成为群众的文化公园、活动乐园、精神家园。二是积极彰显“一乡一品?一村一韵”特色文化。深入挖掘丝绸文化、茶文化等传统文化,培育形成“善琏湖笔之乡”、“新市蚕花庙会”等一批知名文化品牌。三是常年开展“文化走亲?文化惠民”主题活动。在“种文化、送文化”基础上,开创“文化走亲”模式。全市累计组织“文化走亲”1000余场。

坚持把共建美好生活作为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奋斗目标。一是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二是推动生活方式文明化。深入开展“文明出行、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用水”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三是推动治理方式法制化。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据可依。同时,持续深化法治湖州建设,已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8个。

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城乡互促。开展“双十百千万”结对共建,广泛开展军民共建、村企共建等各类文明共建活动,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二是市校合作。从2006年开始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每年抓好100个以上市校合作项目。三是各方联动。把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市对县区党委、政府的综合考核,层层落实责任。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