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思而思学网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解读心得体会范文【1】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会议,对于首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北京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两次亲临北京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指明了北京治理“城市病”的方向,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使北京由过去相对粗放的发展进入一个更科学、理性、集约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是国家发展赋予首都新使命。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要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赋予了首都新的职能,对首都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发展与国家使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次党代会是北京市一次新的动员,要更好地落实首都工作,打好治理“城市病”、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役,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项国家战略的实施。

三是市委新一届领导班子谋划新蓝图、开启工作新局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更替,这次党代会是市委新一届领导班子新的施政纲领,是对未来五年宏伟蓝图的描绘,也是对未来五年新的谋划、新的部署。

本次党代会报告共分为8部分,第1部分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第2部分提出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第3-8部分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完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全面从严治党等各项重点任务进行部署。我认真学习了党代会报告,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与大家一起深入学习领会报告精神。

一、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成就和经验

过去五年,北京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以后,三年来,北京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工作更加聚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党代会报告从九个方面总结了北京五年的发展成就。

一是城市发展深刻转型。最重要的是明确了北京发展的战略思路,认识了城市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在发展理念上实现巨大的创新,很好地把握了“舍”与“得”的关系。在“舍”方面,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一方面控增量,严格实施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全市禁限比例达到55%,城六区禁限比例达到79%;一方面疏存量,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624家,以来累计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392家。在“得”方面,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建设,特别是副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中心城区人口首次出现由增到减的拐点,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二是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目前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8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00亿元。中关村示范区的总收入从2012年的2.5万亿元跃升到的4.5万亿元,增长很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6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三是环境治理成效显著。通过各种环境治理手段综合治理,北京的大气污染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PM2.5年均浓度从2012年的95.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的73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23.7%。顺利实现“江水进京”,两年多来累计来水22.8亿方,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完成平原百万亩造林任务。

四是规划建设管理全面加强。北京编制了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已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地铁总运营里程从2012年的372公里增长到目前的574公里,五年间新增202公里,缓解了交通拥堵。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拆除违建与整治提升行动等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空间清朗有序。

五是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成果丰硕,全市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500亿美元,占全国的近1/5,服务业引进外资占全市实际外资的94.6%。“放管服”、“营改增”改革深入推进。对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丝路基金落户北京。

六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改革加快,率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人群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5万元。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成效显著,“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84%。

七是民主法治扎实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稳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化,全民法治意识普遍提高。

八是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大力弘扬,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加强舆论引导和阵地管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活力增强,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4.3%,比2012年提升2个百分点。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内外文化交流频繁活跃。

九是社会治理不断深入。社会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基层服务管理能力得到增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志愿服务形成品牌。平安北京建设扎实推进,首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在回顾五年成就的基础上,蔡奇书记总结了这些年来北京工作的宝贵经验、心得体会,概括为七个“必须”:

一是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政令在北京畅通。

二是必须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自觉从党和国家需要的高度审视和把握首都工作,立足做好“四个服务”,以首都功能优化提升,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必须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自觉把北京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大局来考量,在区域良性互动中解决自身问题、实现共赢发展。

四是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首善标准,以21世纪眼光规划建设管理城市,以争创一流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努力使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五是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为首都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六是必须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和工作着力点,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七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为推进首都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前瞻谋划未来五年北京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报告在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宏观形势的基础上,围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要求,紧密结合了两次视察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分析了北京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要求。

在此背景下,明确了未来五年北京发展的总体构想,指出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筹办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历史机遇,明确了四个“更加突出”的要求,即更加突出首都发展、更加突出减量集约、更加突出创新驱动、更加突出改善民生。

概括起来,北京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推动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北京篇章。亮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城市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报告还提出了“七新”具体目标:

一是首都功能实现新提升。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中央政务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彰显,国际交往环境及配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建成。

二是城市发展形成新骨架。中心城区功能重组有序推进,城市副中心主要功能节点初具规模,新城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蔚然成形。

三是经济发展汇聚新动能。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服务业优势地位更加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发展实现一体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四是生态环境取得新改善。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全面退出,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重要河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拓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

五是人民生活实现新提高。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走在全国前列,低收入村和低收入农户帮扶任务全面完成,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群众工作生活更加便利舒适。

六是文明和谐展示新风貌。深入人心,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法治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七是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管党治党水平显著提升,党内政治生活更加严格规范,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风政风持续向好,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三、部署未来五年北京发展的主要任务

按照首都发展的宏伟蓝图,把未来五年北京工作的总体思路具体化,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

(一)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做好北京工作,推动北京发展,最重要的是牢固确立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北京“一核”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1.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

视察北京时强调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对北京来说,疏解非首都功能也是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选择。只有通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引导部分功能、产业和人口等向外疏解,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才能有效减轻北京城市运行的压力,为强化“四个中心”核心功能、提升发展水平腾出更多的空间资源。近年来,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关键问题上,不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围绕迁得出去、落得下来,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报告提出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坚定不移”表明要紧紧抓住这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将其作为关键环节、重中之重,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能动摇。这充分体现了北京的决心。

报告明确要求,在“疏”字上持续用力,在“舍”字上保持定力,在“优”字上集中发力,聚焦重点领域积极疏存量,加大禁限力度坚决控增量,推动功能疏解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是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大背景下进行的,单纯的行政手段在很多领域行不通。同时,北京独特的资源优势,也使得各类要素向北京集聚的趋势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单纯依靠市场途径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难度同样很大。因此,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通过政府规划和政策的引导调控,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根本性作用。国外很多大城市也通过出台政策引导中心城区产业外迁,如巴黎对从市区迁出的占地500平米以上的工厂,给予60%的拆迁补偿费用。非首都功能疏解,要加强政策创新,进行很好的政策组合,减少疏解地的“阻力”,提高承接地的“引力”,增强疏解对象的“动力”,形成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合力”,确保非首都功能迁得出去、落得下来。

二是坚持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统筹腾退空间的利用,加强对非首都功能疏解后腾退空间资源的管控,一方面防止功能和人口再度集聚,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让空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同时,还要加大“留白增绿”力度,加强城市修补,完善配套服务,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北京“大城市病”产生的原因很多,除了城市功能过多带来人口过度集聚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多年来“单中心”格局未能打破,城六区功能过度集中,集聚了全市60%的人口、70%的从业人员和70%的产业活动,而周边新城、新区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北京综合承载力有限,“城市病”提前爆发。

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际大都市在城市空间演进过程中,为解决城市规模扩大与城市运行效率的矛盾,纷纷将城市的某些功能分散布局到中心城外围的某些区域,形成所谓的“新城”“卫星城”“业务核都市”等,构建起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格局。比如,伦敦在1946年实施“新城运动”,先后建设了33个新城。东京于1958年开始分三个阶段规划建设了新宿、涩谷等7个副都心,并在周边建设了22个亚一个层次的“业务核都市”。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快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将其作为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项重大战略举措。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将共同打造北京新的“两翼”。同时,这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久久为功,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做好前瞻性规划,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清楚了再行动。未来,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推动南北均衡、城乡一体、内外联动、区域协调,着力改变单中心聚集、“摊大饼”式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优化北京城市空间布局,要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中心城区功能优化重组,强化政治中心空间与服务保障,努力形成优良的政务环境和人居环境,展现大国首都形象和城市魅力。

二是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形成多中心格局。积极借鉴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经验,科学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加强新城、新区建设,强化多点支撑,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吸引中心城区功能转移。

三是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建设高水平城市副中心,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市级机关搬迁为引领,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公共服务,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四是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主动加强规划对接、政策对接、项目对接,全方位加强合作,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3.推动协同发展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一是落实好“轨道上的京津冀”,构筑“一小时通勤圈”。在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考察时强调,北京如何解决好海量人口的出行问题是个大难题。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一方面,加快推进中心城地铁网络加密,规划主要轨道线路的复线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市郊铁路,形成北京中心城与副中心、雄安新区、新城之间的快速交通通道。应在建设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地铁的同时,将市郊铁路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打造北京与周边区域“1小时通勤圈”,为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硬件条件。

同时,高标准建设北京新机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全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二是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与生态共建。围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深化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形成区域环境治理新格局。联合开展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建设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三是促进产业有序转移与对接合作。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更好地支撑“4+N”战略合作功能区发展。深化体制改革,破除制约生产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的障碍,推进市场一体化,努力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经验。

此外,报告还就严格把住底线刚性约束、全力办好2022年冬奥会等工作,提出了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与工作要求。

(二)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着力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

我国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目标。赋予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对北京寄予了厚望。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北京集中了我国最优质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拥有全国1/6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

未来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充分激发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高端人才等的创新活力,主动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

2.全力抓好“三城一区”建设

“三城一区”是北京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

??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等都在这一区域,是科技创新策源地。报告提出,中关村科学城要抓“聚焦”,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积极承接国家实验室、“两机”专项等重大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集群。

??怀柔科学城。中国科学院的几个研究所已经在此落户,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球领先的大型科学装置都要安排在这里。怀柔科学城要抓“突破”,加快推动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建设,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未来科学城。已经有十几家央企总部及研究院驻扎在这里。未来科学城要抓“搞活”,打开院墙搞科研,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持续引进“*”人才,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对接三大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

3.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报告提出,北京要坚持做“菜心”、不做“白菜帮子”,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服务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总部经济,支持在京创新型企业总部发展。这是处理北京经济发展和首都定位两者关系的一个很好的表述。

服务经济是首都经济的主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80%,未来要继续加快培育金融、科技、信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是北京城市定位和资源特点所决定的,要积极发展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发展总部经济不仅是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服务国家发展的要求。总部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形态,是企业总部功能与生产制造功能相分离的一种经济模式。2010年8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同志在北京调研,提出“五个之都”建设,其中就有把北京打造成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这同当前的北京定位是一致的。我们要积极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总部资源,通过总部企业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服务国家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

另外,报告还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激活农村发展活力,驰而不息深化改革、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放管服”改革,培育开放发展新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三)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形成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17年,再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立足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抓好城市规划建设,深刻阐释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样一个重大时代问题,对于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未来五年,北京市将按照的要求,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问题为突破口,尽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形成有效的特大城市治理体系。

此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广大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加快治理“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一是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综合管理体系,更加注重运用法规、制度、标准来管理城市。充分依靠群众,坚决拆除违法建设,整治“开墙打洞”,全面加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深化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创新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推进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深化网络化管理,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二是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扩大绿色生态空间。认真落实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分阶段制定实施治理计划,确保PM2.5年均浓度下降幅度符合国家要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严格落实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度,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建设,持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大力建设森林城市、海绵城市。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培训和精准帮扶,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推动健康北京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同时,报告还提出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等其他完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重点任务。

(四)大力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建设全国文化中心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软实力,报告提出要从持续推进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保护历史文脉、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五个方面发力,努力使北京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在持续推进建设方面,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坚持把落实到首都发展和社会治理实践中。

??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方面,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切实维护首都意识形态安全。

??在传承保护历史文脉方面,报告提出要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推进长城、运河、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一方面,我们要引进西方现代文明,譬如现代城市建筑,但绝不是简单地照搬西方建筑形态,而是把中国的文化元素加进去,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风韵。另一方面,要做好城市设计,包括每一栋楼的设计,要打造精品,使城市建筑既有本来的使用价值,又能展示文化,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一种符号。

(五)弘扬民主政治,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

今后五年,北京要围绕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目标,以发展民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等为重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加强法治建设,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六)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要实现未来五年北京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加强党的领导,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报告指出,坚持以首善标准管党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好肩负起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历史重任。同时,报告围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

??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

这是保持我们党的战斗力和纯洁性,更好地肩负起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安排战略部署的根本性保障。

总之,我认为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是一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两次视察北京,为北京未来指明了方向,旗帜鲜明地指出北京要下决心疏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坚定不移地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召开的,是在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召开的,对北京未来发展作出了具体的目标描述和任务安排。我相信,此次党代会能够开创北京各项工作新的局面,一个更加和谐宜居的新首都一定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实惠。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解读心得体会范文【2】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北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五年。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全面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五年来,在以*同志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惠民生,各方面工作都迈出了积极步伐、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启了首都现代化建设的新航程。

1.城市发展深刻转型

深刻认识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把握“舍”与“得”辩证关系,实现了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

2.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全面打响治理大气污染攻坚战,淘汰全部“黄标车”,告别燃煤发电史。顺利实现江水进京,分阶段疏浚整治河道,地下水位开始回升。完成平原百万亩造林任务。

4.规划建设管理全面加强

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突出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编制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力拆除违法建设,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行动,集中整治“开墙打洞”、环境脏乱,缓解交通拥堵,城市空间清朗有序。

5.改革开放取得突破

认真抓好党中央重大改革决策落地实施,积极稳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全面推开“营改增”“放管服”改革,精心组织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关村先行先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医药卫生体制、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6.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加快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改革,率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人群全覆盖。

7.民主法治扎实推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增强。

8.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大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创意产业活力增强,内外文化交流频繁活跃,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体育事业向前发展。

9.社会治理不断深入

社会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基层服务管理能力得到增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志愿服务形成品牌。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解读心得体会范文【3】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以*同志的党中央,统揽发展全局、把握时代潮流,对首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寄予的新期望,也是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新的历史使命,更是全市人民热切期盼的美好明天。我们要始终牢记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准确把握首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解放思想、矢志奋斗,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拥有优质政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首善之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世界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在京布局,主动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抢占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2.全力抓好“三城一区”建设

推进中关村大街提升改造,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集群。重点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把怀柔科学城打造成世界级原始创新的承载区。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搞活未来科学城。

3.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坚持做“白菜心”、不做“白菜帮”,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服务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总部经济,支持在京创新型企业总部发展。

4.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建设,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全面整治环境,促进用地集约、产业升级、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人口管理有序。

5.驰而不息深化改革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构建高效、规范、透明、简便的服务体系。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落实“营改增”政策,加强财政预决算公开。

6.培育开放发展新优势

吸引国际组织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集团。

形成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1.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社会作用相结合,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积极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2.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

认真落实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毫不动摇,铁腕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突出问题歼灭战。

3.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建设,持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大力建设森林城市、海绵城市。

4.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抓整改,用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坚持国际一流、城乡一体原则,提高基础设施规划标准和建设质量,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

5.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6.维护首都安全稳定

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首都安全体制机制,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一方平安。

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建设全国文化中心

1.持续推进建设

巩固和拓展“北京榜样”“百姓宣讲”“中国梦365个故事”等宣传品牌,发挥好公益广告、文艺作品作用。

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加大支持力度,有效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3.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有效参与,更好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4.传承保护历史文脉

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统筹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精心保护好世界遗产,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5.推动文化改革发展

深化对首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儿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强化国民教育、民间传承、史志编修、经典普及,弘扬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积极培育创新文化。

弘扬民主政治 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

1.发展民主

加强党对人大工作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完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推进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工作,增强人大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和“一府两院”监督的有效性。

2.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充分发挥首都统一战线成员来源广、层次高、影响大的优势,扩大统战工作覆盖面,努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完善立法协商、立项论证、预案研究、立法后评估等工作机制,提高地方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4.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认真贯彻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有效实施对各个领域的领导。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