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以来的20天里,中国楼市调控加码的大潮已经蔓延至17个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楼市政策再次达到“史上最严”,广州、石家庄等星夜出台新政,更有一些城市在短短几天内连续收紧政策“缰绳”。阳春三月天,中国楼市调控风暴出现“三宗最”。
20天17城加码调控
“最严厉”
北京日前出台的“认房认贷”新政让“二套房”的购房门槛大幅提高。普通住宅60%(非普通住宅80%)以上的二套房首付压力,几乎拆掉了“购房杠杆”,让不少投资客望而却步。业内普遍认为,新政出台之后,北京购房政策已成“史上最严”。
立竿见影,政策出台后,北京二手房成交骤减。亚豪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新政实施次日的3月19日,北京二手住宅成交仅224套,而调控前5天的日成交量均在千套左右。
新政“速冻”效果预计不仅显现于二手房市场。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指出,随着二手市场成交逐渐冷却,“卖一买一”的周期拖长,部分改善型支付能力下滑,将逐步导致新房住宅市场的成交量出现下行。
除北京外,上海、深圳、南京等多地政策也达到“史上最严”。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指出,可以预计,接下来一些市场过热、房价又有所抬头的城市也将进一步跟进加码调控。
“最着急”
3月17日,从下午至深夜,北京、石家庄、广州、郑州四城相继出台加码住宅限购限贷的措施。18日又有长沙收紧限购。广州和郑州两地几乎是连夜发布楼市新政,被视为“最着急”的调控。
“最着急”、“最严厉”新政的背后是局部地区房价出现升温趋势。官方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的城市有56个,占八成。不少地方更是出现二手住宅价格涨幅高于新房的情况。广州是2月份70个城市中二手房价涨幅最高的城市,环比上涨2.7%,当月广州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9%。
今年全国两会上,“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被加入政府工作报告修订内容之中,决策层对楼市调控的决心可见一斑。
“最频繁”
除了政策趋紧、出台时机迫切外,多地更是多次调控,反复加码。例如长沙在3月18日升级限购等政策,短短两天之后,又宣布全面上调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并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公积金贷款。再如南京3月15日出台限购新政,限购扩围、升级,而去年9月以来,南京已经有大大小小数次调控新政出台。此外,郑州、武汉、杭州等地也是多次调控、反复加码。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自2017年9月以来,中国已经有超过35个城市出台了110余次房地产收紧的调控措施。仅鸡年新年之后,就有超过22个城市出台了针对购房的新规新政。
链家集团董事长左晖日前指出,供求关系、消费者预期、金融环境、市场秩序都将对房价产生影响。在调控政策出台后,北京等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会更加稳定,对此“我们是有比较明确的预期的”。
胡景晖指出,在目前的政策力度下,非急迫性的、支付能力较弱的购房需求将被延迟,对缓解市场恐慌情绪、稳定市场、平抑房价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预计从3月中下旬开始,楼市交易量将会再次出现明显回落,春节以来有所抬头的房价也将再次回归平稳,并有望迎来回落。
专家:住房供需存在区域性差异
应因城施策
随着限购的加码,楼市再次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就在刚刚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这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和经济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的限购政策出台正当其时,将会有效的抑制房价的再度高企,但后期一些配套的长效机制也应陆续出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陈昌盛:我们现在是一线城市土地供给相对紧张,但是资金和人口正在向一线城市聚集,三四线城市土地供给相对宽裕,但是人口和整个资金都在撤离,相对来说三四线城市是流出的,所以我们现在之所以强调因城施策的措施,其实是要给地方一些房地产的调控权,特别是三四线城市。
专家认为,房地产不仅仅是房价的问题,它关系到立法、税收、财政等许多领域,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长效措施来,用体质机制去解决楼市调控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所所长 王微:政府在房地产市场里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要建立好,让市场有序运行的制度,比如说房地产市场的交易制度,比如说住房融资的制度,另外就是说要有立法, 包括像刚才提到的租赁法,现在我们国家房地产市场里的立法,是比较少的。
如何遏制巨额增量资金的宣泄?
齐鲁资管的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名为《看得见底牌的博弈》中提到:
通过观察2017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就会发现要控制热钱规模何等之难:2015年末,中国外汇占款余额为24.87万亿元,至2017年末只有21.94万亿元,一年内减少近3万亿,但2017年的M2增速依然维持是11.3%,即如果外汇占款不减少,则去年的M2应该达到13.4%。尽管从表面看,商业银行的新增信贷为12.65万亿,但通过购买财政部和地方政府债券大约6万亿,通过同业义务增加资产近7万亿,使得2017年的商业银行国内资产增加了25万亿,故投放给市场的资金总量超乎想象。如此大的资金投放,加上原本已经是巨无霸的社会资金,成为国内持续资产荒的重要原因。
由于存量资金大部分都已经配置在资产上了,由此形成了资产泡沫,而当前政策的底牌又是稳增长和防风险,即政策的底线是不去刺破泡沫,而只是抑制泡沫,这就到了泡沫不断叠加。从过去近20年的房价走势看,每逢房地产政策收紧,房价涨幅趋缓或微跌时,都是买入的好时机,且几乎每隔三年就是一个买房的好时机,如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这就使得每年居民部门新增的资金大部分会去配置房地产,房地产作为居民家庭最大比例的配置资产,延续了那么多年只涨不跌的神话,且本身又存在刚需和改善型需求。
相比之下,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配置需求相对弱些,因为预期收益率是不变的,这些年来回报率不断下降,也导致了银行和信托理财产品规模增速的下降。资产配置需求最弱的还是二级市场的权益类产品(远不如PE、VC等的投资回报率高),在过去27年中,累计涨幅都远低于楼市和债市,这两年来表现更差。
正是因为楼市长期演绎着财富效应,使得今年居民家庭的增量资金依然会青睐楼市。为了抑制这些增量资金对楼市的宣泄,这两天北京、广州等地又出台了更严厉的限购增速,这说明,即便没有房产税,抑制房价上涨的政策手段还是有的,只是再严厉的政策还得有度,即不要刺破泡沫??这一底牌却成为热钱始终不愿离开楼市的最大因素。
除了楼市存在泡沫,其他市场也或多或少地存在泡沫,之所以那么多所谓的理财产品能够获得较高的预期回报率,是因为其收益都是建立了泡沫不破的基础上,一旦泡沫破灭,所谓合理估值的假设就不复存在,有多少产品的价格还能保持坚挺呢?所以,对各类资产以及汇率等管制强化已经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但却不能成为永久的选择。
不过,底牌既然已经看见了,而且不会突然抽走,那么,2017年的各大类资产的投资风险应该都不大:跌多了,政策会放松,反弹可期;涨多了,政策会收紧,要注意回落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没有不破的泡沫,中短期的维稳将导致长期风险的累积,这已经成为我们未来不得不去对付的高难度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