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又漂亮

思而思学网

元宵节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稼轩的词句。这词句,好像是我心中节令的一扇雕花的古木门,一到烟花闪起的时候,就会被我用手轻轻推开,享受佳节带给我的那份美丽心情。以下是元宵节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又漂亮,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刚过完春节又迎来元宵节,使年味变得更浓郁。人们在元宵节这几天会门头挂上红灯笼以示庆贺,又会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阖家团聚同庆佳节。又都会从不同方向涌向城市,去看看来自各个乡村里表演的舞龙灯、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舞狮子等节目。

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有三个。第一说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权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诸吕之乱。后拥刘邦次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定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贺。由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第二个传说与道教有关。据说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主管上中下的三元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以示庆贺一年中第一次元月之夜。元宵节燃灯习俗由此而来。第三个传说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手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之后更是盛极一时,自唐中期以后元宵节已发展成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

元宵节那几天,有条件的家庭父母会为孩子从城里买来各式各样的灯笼,让孩子们晚上提着灯笼满大街跑。条件差的家庭也会想法做一些灯放在大门口、屋门角、美其名曰“送灯”。记得小时候母亲在元宵节那几天的晚上,每年都会找些白萝卜或是红萝卜切成大小不一的小段,用钱币在萝卜中间掏个小坑,里面倒些吃的油,中间插上一枝捻了棉芯的火柴棒点着怀着美好的祝愿和期盼(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成双成对地放在各个门口旁边甚至厕所。后来生活条件逐渐原来越好,母亲每年都会提前去买些红蜡烛在元宵节这几天晚上让我们点着放在各门口。

算来我已度过了四十多个元宵节,但用纸和笔记录的元宵节却只有二十多个。虽然有记忆的元宵节应该是在三十年前。记得那年我正在市第一中学读高一。老师组织了元宵节灯笼制作比赛。我自己平生第一次自己动手制作灯笼,我做的是一只雄鸡灯笼。虽然很稚嫩,但还有些形似。那年(1983年的元宵节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元宵节中的一个,那是我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开始。

1989年的元宵节那天早上,饭后依然像往常一样去上班。虽然街上玩龙的舞狮的,敲锣打鼓很是热闹。但是热闹是他们的,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我不得不遵守单位里的规章制度。中午下班途中在备战路(现在的文峰路)老桥桥东听见有人喊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高中时的同桌刘军政。四年前因为他的学习好被保送上了大学,四年不见了,他没什么变化。没想到他会来我村帮他父亲拉煤拉煤。那天要不是他喊我,我又难见上他一面了。只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们也没能再见一面。那天傍晚,自己独自骑车闲逛,在那时的春秋大剧院附近看灯展,烤烟厂的人巧夺天工,在护城河两岸搭了架子,用钢丝绳连接,织女在河的南岸,牛郎挑着两个孩子在河的北岸。又有许多鸟儿在搭着鹊桥,牛郎织女得以相会。烤烟厂的这组“牛郎织女”灯因为玲珑逼真,融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而最引人瞩目,旁边还有一位妇女在用流利的普通话给她三四岁的儿子讲着牛郎织女的故事。

我是用纸和笔这样记录1992年的元宵节那天我的心情的。“喧闹的街道,寂寞的心情。为什么我就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是谁告诉我生活是欢乐?是谁让我在这苦难的世界走上这一遭?这一遭我得走多长时间?又能走多长时间?我骑车走在拥挤的人群中,熟悉的街道上却有那么多张陌生的面孔,我险些掉下泪来:为什么我爱的人就不爱我?想想自己的前途,还有前途吗?整天浑浑噩噩的虚度着光阴,本以为自己的一首获奖的诗歌会改变一些自己的心境,但是三年了社会还是社会我还是原来的我;迷惘无助看不到生命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想找好友诉说心中的烦闷,却又感受到了好友的冷漠。走在街上,感觉一切都是冰冷的:冰冷的街道、冰冷的面孔、冰冷的风让我无心再去拥挤的街道挤来挤去。如果喝酒我一定会醉,如果有个适合的机会我一定会大哭一场。好在晚上校友的到来,我的心情有人倾听。当他提议喝酒时,他去买菜时节,我忽然想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句诗,就去买了杜康酒,和单位里一同事共三个人喝起酒来。因为不胜酒力,加之心情还是很忧郁不知不觉就醉了。校友什么时候走的也不知道了。

1993年因为春节前接替回家结婚的禹州红星电瓷厂工地保管。又因为那时自己还是单身,因而春节期间工长安排和另一个工友在工地值班。我一生中第一次在外地过了春节和元宵节,元宵节那天早饭后,和几个刚从许昌技校毕业分到厂里的春节期间值班的学生一起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上午。下午那个工友上街看电影,在厂里煤气站值班的女孩又被调走了几个去锅炉站值班,因而煤气站只剩了一个女孩在值班。因而一点到三点多时我有机会和那个女孩单独在一起,我们在楼上工长办公室打打扑克、下下跳棋。还是像春节前后和她们几个在一块儿玩的游戏一样,输了打手。输的一方手掌朝下,赢的一方手掌向上。赢的一方翻了手掌大对方的手直到打不着为止。记得第一次玩着游戏时因为我速度快用力较重,一巴掌下去那个都喊她“老二”的女孩手背到手腕处就出现了一片红印,她疼得叫了起来,好长时间那片红印才消失。第一次玩这游戏没轻没重的,我也很不好意思。这次与那女孩玩着游戏时,因为我反手的速度快,接连几次都没失手。那女孩不好意思了说:“以后最多打三次”。那也是第一次和一个女孩单独在一起那么长时间。只是少了工友,我又不好说话,不会开个玩笑什么的,又不像工友那样喜欢和她打打闹闹,好在电视开着,因而才不会觉得怎么气氛尴尬。为了活跃气氛,我也给她朗诵一下我写的诗。随后,那女孩出去了一会儿,她再次进屋的时候,见她从一个半圆形的黑色包包里拿出一对薄薄的半圆形的小铜板,那叫鸳鸯板。那之前我在电视上看表演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山东快书的演员拿过,也见文学社的朋友1991年与市消防中队搞军民联欢表演山东快书时拿过。上初中以后也没少听收音机里播放的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说的山东快书,(没想到也是那年的3月3日高元钧因病逝世)。我很惊讶地问:“你还会说山东快书?”随后,她说她六岁起就跟着姑姑学山东快书,算来也十五年了。初中以后也没少参加学校里的文艺汇演,还得了几次大奖。那天下午让我又一次感受现场版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中的一段。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一招一式都是有板有眼的,鸳鸯板在她手中运用自如,一会儿是抱月式,一会儿是搅月式,一会来个托月式,一会儿又来个捞月式。虽然他不是山东人,但一说起山东快书来,还真听不出河南味儿。那天晚上工友无由地问我:“你说你看上这儿的谁了,是不是看上xxx了。别不好意思说。要不叫他们的校友李xx给你从中撮合撮合。”我说:“别瞎说。”也真是“许昌地邪,说曹操曹操到”。话音刚落。技校生李xx刚好上楼。开口就说:“我最好帮人说媒了,小菅啊,说说你看上俺这儿的谁了,我帮你沟通沟通”。工友也说:“李xx只等着吃你的鲤鱼呢,这可是真的呀。不要以为说出来了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尽管如此我还是没说什么。只是在记忆中那个元宵节是我最难忘也是最快乐的。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知现在的她一切可好?

1994年元宵节那天,我和弟弟都在鄢陵汽车站工地值班。因为天下着雪,我们也想不到小偷会在雪夜中下手偷东西。那天一大早我从梦中惊醒,急忙喊醒了弟弟说:“军!赶紧起来吧!我梦见小偷把咱井里的水泵偷走了,电线还剪得一节儿一节儿的。”随后我们起床去距大门东面五六十米远的井旁边。果然发现井里的水泵不见了,井旁边有几节被剪断的电缆。小偷不知什么时候从墙外跳到工地,把水泵从井里拔出来又隔着墙撂到了墙外。1996年元宵节,那天我和哥哥弟弟都在鄢陵汽车站工地。随后哥哥去街上买了一斤汤圆,煮熟后我们都盛了一碗吃起来。想不到的是我吃第一个时,吃出来了蜀黍?。这还情有可原。但吃第二个时,却让我感觉到很意外。因为我竟吃出一枚图钉。好在我平时有细嚼慢咽的习惯。不然的话,那图钉会稀里糊涂进了肚胃或肠道。后果会很严重,但又无法追究卖汤圆的责任。因为不是在哪卖汤圆的摊点吃的,找谁谁也不会认账。从那之后,无论吃什么东西我都依然坚持细嚼慢咽的习惯。

2001年元宵节那天早饭后,妹夫开着三轮车,带着我和弟弟,三人一起在风雪中,走了二十多里地到现在的长江国际东面的村庄的一住家户安装水电。因为那诗时没有修天宝路,要去那一家,就得由文峰路到八一路再到延安路西行在七里店一直往北走好远的路。不像现在修了天宝路,离那儿距离也近多了。几年后那家的主人又喊着帮他改造水电,我们却在工地忙碌。没时间顾及他。

2002年的元宵节晚上,在现在的清?河的建安大道两侧看了市里举办的马年元宵节灯展。由各个单位里制作的以马为主题的灯纷纷亮相有转圈的宫灯。骑着马的唐僧、漂亮的何仙姑、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等等,白天晚上,都是人山人海的。只是那之后到如今再没看到那样热闹的灯展。

2002年到2004年三个元宵节那天,为了生活不得不蹬着三轮,带着一车旧书区劳动路或是文化路摆摊卖书。傍晚,当千家万户都在鞭炮声中,祝愿着、祈祷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的时刻,我还在书摊旁边或是正与买主谈着书的价格;或是翻看着一本杂志,听着路边的楼上谁家放的鞭炮声,期待着有谁来,好再卖一本或几本书;或是在搬着一摞摞旧书往三轮车上堆放着;或是蹬着三轮走在回家的途中。记得有一年因为回到家已快七点了,妻子却没有动手包饺子。说是晚上不想吃饺子。我听了后很是生气,说她了几句后自己动手包了起来。即便她和我及儿子都不吃,也得包些煮熟愿愿老天爷、老灶爷、天地全神。因为毕竟是节日。2008年元宵节那天,早饭后我问儿子:“楷,想看山不想”。儿子说:“想”。我说:“中,我骑车带着你,咱们去看山”。随后,拿了一大瓶雪碧,骑着一辆26健王带着儿子就出发了。过了永登高速,妻子打了电话问我时,我才想到自己身上没带一分钱。儿子身上也没带钱、但是既然出来了就不想放弃。上世纪九十年代,往西走到灵井就可以看到西南方向禹州那儿的山了。但是现在空气质量日渐恶化,每年都有几个月的雾霾天气。因而想到灵井就能看山已成奢望。就这样我们走着,进入禹州市区,因为那天天晴的也不好,因而也没能看到山。只是看到了禹州市迅猛发展,二十多年前,不见到大禹像,不算去禹州。而如今,禹州市往东已发展到了东十里铺。见了奔腾的马的雕塑,你就进入了禹州市区。中午一点时,我们到了夏都路后,因为儿子而不得不原路返回。儿子坐车也坐累了,就建议俩人轮流骑车。就这样,傍晚五点多回到家中,赶紧包饺子。那天是第一次骑车带着儿子走那么远的路,也是最后一次。因为那天回来后儿子说再也不想骑车出去了。

2009年去华佗墓还愿回来路过新搬迁不久的县政府门前,正赶上观看我们许昌县艾庄乡鲁弯村的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铜器舞。铜器舞又加八大扇因为是有四大铙、四大镲组成而得名。(2006年艾庄乡的铜器舞被列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器舞源于清朝,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当地人唯祈求老天开恩降雨而举办的一种祭祀求雨仪式,从而创办了铜器社,铜器舞也有了雏形。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之后,铜器舞演变成了自娱自乐、庆祝丰收的一种舞蹈。从而使铜器舞成为节奏铿锵。旋律悦耳、舞姿奔放雄浑大气、刚柔并济的系统、完善的舞蹈形式。每逢春节或是元宵节铜器社便作为鲁弯村的招牌与其他村里的舞龙舞狮队一同表演或比赛。铜器舞每组表演人数不少于30人,最少需要铙、钹、挑子锣各八面,擂子鼓2面,另外还有鞭子鼓、肘子鼓弓子锣、大钹小钹等。否则场面就不够宏大,铜器舞的精彩也表现不出来。演出时,队前各色绸制三角牙旗20面,旗杆丈尺,旗面五尺,排列左右;灵蛇锦缎旗一面,右书许昌xx村中书xx社会。起舞时,火铳轰鸣,鞭炮不断。余者,鼓锣铙钹镲各持一色,随着锣鼓节奏的疏密和力度强弱走出不同舞步,变换各种画面。高潮时抛槌、举锣、飞镲、扬钹、边打边舞,舞姿古朴典雅,粗狂奔放、气势恢弘。铜器舞表演规模大的时候有二百多名舞者。铜器敲打声可传十里之外。铜器舞表演时执鞭子鼓者立于中央,一手执三四尺长的鼓把将鼓举于头顶,一手拿槌用力击鼓,他是全队的指挥和灵魂。围绕着鞭子鼓的是弓子锣和小镲,表演者肩背竹弓子,锣吊在竹弓子前端。饰有花花绿绿的绸子,敲打起弓子忽闪忽闪,再加上垫步、八字步、十字步等步法,比秧歌腰鼓更有一番活泼、花哨的美。最外围是打铙、敲大鼓、大锣者,这些人位置基本固定,手却没闲着,打到酣处,碧便将鼓槌抛向空中再接住。打大铙者将两扇铙举过头顶,翻些花样,称为亮铙。一对大铙可达十五公斤重,正因这些绝活艾庄乡的铜器舞的名声才越传越响。方圆十里八村的乡亲娶媳妇办喜事都会请铜器社的人来助兴。元宵节那天有幸在许都公园再次欣赏艾庄乡的铜器舞表演。

最没有节日气氛的元宵节也有几个。单是那正月十五那天刚好是阴雨天,就有几个。独自骑车上街想去看看街上的热闹气氛,但是转悠一圈很是失望。因为那街上与平时的街景没什么两样,记得1997年的元宵节,那年正赶上用猫论治国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大人去世,市中心的街道特别是火车站正对着的七一路,路上每隔一段都悬挂着“沉痛悼念邓小平”的白色横幅。

过去的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年轻的女孩是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的,只有在元宵节是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而元宵节赏花灯正好给未婚男女们一个交流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节又成了青年男女与情人相会的日子。如今的元宵节夜晚,仰望天空你会看到一些燃着的灯在飘飞,那是不知谁在远方点燃的“孔明灯”又称“许愿灯”“平安灯”。(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传递信号的工具,后来被人们用来祈福、许愿)一盏盏飘飞的许愿灯不仅展现着一个个小小的心愿,也诉说着游子浓浓的乡愁。许愿灯不仅是心情的一种释放,更是点燃许愿灯的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祷和祝愿。如今才明白汤圆的圆和甜。那是我们每个人的祈愿:汤圆圆圆,家家团圆;汤圆甜甜,幸福美满!你圆你的心愿,我圆我的梦幻!在元宵佳节来临之际,以此文祝愿我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更加安居乐业!祝愿各位朋友节日愉快!阖家团圆!幸福安康!祝愿人们的生活更甜更美满!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也祝愿自己小小的的心愿能够慢慢实现!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