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破解发展难题

思而思学网 2023-12-18 07:23:04

导读: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关键,唯有改革。

当前经济领域,重大结构性失衡最突出的表现是过剩产能:三四线城市那些受GDP指标驱动建盖的房屋,有很多空置;全国许多低端、粗放的产品,继续生产;污染天空、污染河流的工厂,还在运转;资不抵债的企业,低效甚至无效率在占用着资本和社会资源,拖累了实体经济,聚集着风险并扭曲着市场。这些种种问题持续的积累,带来了经济领域的重大结构性失衡。

结构性的问题,必须用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来破解。今年,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实施,取得了突破。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去产能太多地依赖行政手段,一些地方去掉的不是产能,仅仅是减少了产量;去库存没有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推进三四线城市楼市去库存,却拉动了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去杠杆民企杠杆率降低了,而国企、地方政府平台负债率仍然高企。所以,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明年确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意味着结构性改革要向经济领域的纵深持续推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在于相关的改革举措,是制度调整和制度创新的举措。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补短板,要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既要补硬的短板,也要补软的短板,既要补发展短板,也要补制度短板;提出去产能的办法,必须是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尤其引人关注地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这些思路和举措,抓住了经济领域当前问题的核心、抓住了矛盾的焦点,反映出用改革的手段,破解当前经济领域突出问题的力度。也反映了政策工具的精准、灵活和务实。

关于此话题,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做出了点评。

周天勇:有四个方面:第一,2017年供给侧改革很关键、特别难的就是企业降成本。成本主要有税、费、融资成本、运输成本、能源成本和土地成本。今年,我们面临的特别问题是特朗普上台后给美国企业减所得税,新闻报道曹德旺到美国建汽车玻璃厂之类事件,表明降成本的竞争非常紧迫,而且这是一个难点。在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减少、土地收入下滑,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情况下,政府还可能手中钱少,但还要减税、减费,这就形成两难局面。但这个事不做不行,现在税高,费太多,社保费率太高,难度再大,也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从虚入实非常重要的关键点,要想办法把融资成本降下来,通过金融、交通、能源、土地等的体制改革把这几方面的成本也降下来,这是我们2017年在制造业领域供给侧改革中非常紧迫地要去做的。

第二,在去产能方面,过去都是用行政办法下指标,让企业停产、开工,实际上,去产能还是要以市场和法治的办法为主,市场办法就是谁优胜谁能生存,但可能地方政府在去产能时考虑一些国企,人员很多,去产能要先把这些人员解决,私企账上还有钱,人员好清退,干脆把私企清退了,这就不是市场经济的办法。法治办法就是对一些生产很落后、冒烟很多、污染很大的企业,比如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要求其支付成本,把偷排者罚得倾家荡产等。所以,今年中央提出以市场和法治的办法调整结构,降、减产能,这是非常突出的思路,应当按照这个方向做。

第三,要考虑一系列风险,稳中求进,防止大的波动和风险,特别是在国企改革、金融方面。一是要监测、注意一些风险点,包括社会风险点。二是要考虑改革的力度和承受能力。三是要拿捏改革和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度,这是非常关键的。

第四,要控制房地产泡沫,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控制其风险积累。此次中央提出了新思路,一些一线城市该加大土地供应,因为现在一些一线城市越是调控、不供土地,房价越高,土地财政上去了,但房价上来了。所以,要加大土地供给,禁止地方政府以囤地、“饥饿销售”的办法增加自己的地方财政。加大土地供应对一线城市而言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另外,还是要有一些行政性的限购措施,如果没有房地产税,很多人会把房子作为投资品,只能是用限购的办法来限制。其次,要考虑一些集体建设用地,不用经过国有征用,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到集体建设用地土地同地同价改革,市场要平等,但到现在没落实,2017年可能要落实这个改革。加大土地供应,地价就会下来一些,因为有竞争性。

十九大后肯定要大力做改革,大力促发展,启动经济的新一轮中高速增长。因此,2017年应当是改革的准备年,这应当旗帜鲜明地提出来,首先要有总体的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虽然十八大提出了一个总体的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但从这几年来看,改革碎片化、不协调,没有整体性,这是一个问题。到底哪些是最关键的改革,哪些是配套的改革,哪些是盘活要素的改革,哪些是拓展经济增长的新领域,哪些是投资新领域的改革,暂时还没有一个分类,逻辑不清楚。

其次,这些改革只有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没有进行风险评估、可行性研究。关于这些改革是局部的改革还是总体改革,或是某一个方面的改革,有什么风险,要注意哪些,不确定性在哪,成本如何,会达到什么效果等,都没有评估方案。

最后,目前还没有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的施工方案。每一项改革最后要执行、落实,要被监督。尤其是各个改革工程的子工程之间,什么时间出台、怎么协调最优,都没有实施方案。

2020年要基本完成改革,假如再延长两年,在2022年基本完成。这几年是大力度的改革年,我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提醒中央和国务院,一定要好好设计攻坚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二是要对整个方案有一个评估。三是要在评估完后进行决策,之后要有一个改革的施工方案。这三个方面,需要各个部门下大力气进行研究。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