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学网

阜阳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甘茂、吕蒙、吕范、吕据、刘福通、张酺、姜子牙、欧阳修、鲍叔牙、管仲,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阜阳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1、甘茂,今安徽颍上县人

甘茂(生卒年不详),姬姓,甘氏,名茂,下蔡(今安徽颍上县)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国左丞相。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2、吕蒙,今安徽阜南县人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县)人。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3、吕范,今安徽太和县人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太和县)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吕范年轻为汝南县吏,后避难寿春,结识孙策。此后随孙策、孙权征伐四方,对稳固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孙权将其比之于东汉开国元勋吴汉。吴国建立后,吕范累官至前将军、假节、扬州牧,封南昌侯。黄武七年(228年),吕范被拜为大司马,未得授官,便已病逝。孙权悲痛不已,遣使赠其大司马印绶。孙权还都建业后,以太牢礼祭祀吕范。

4、 吕据,今安徽太和县人

吕据(?-256年),字世议,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大司马吕范次子。初因父亲功勋,授任郎官。吕范卧病时,任副军校尉,辅助掌管军事。黄武七年(228年),吕范去世,吕据袭封南昌侯爵位,拜安军中郎将。多次征讨山越,每次皆能取胜。随潘濬讨伐五谿,并立战功;随朱然进攻樊城,与朱异攻破樊城外围。回师后任偏将军,入朝任马闲右部督、越骑校尉。太元元年(251年),升任荡魏将军。孙权病重时,以为太子右部督。孙权死后,太子孙亮即位,以为右将军。建兴元年(252年),率军抵御并击退魏军。建兴二年(253年),升任骠骑将军,兼管西宫事务。五凤二年(255年),与孙峻等进攻寿春,回军途中击败魏将曹珍。太平元年(256年),吕据率军攻打魏国,途中孙峻已死,孙綝掌权。大怒之下率军返回,意图废除孙綝。孙綝得知后,命文钦、孙宪率兵迎击吕据。吕据自杀,夷三族。孙休即位,得到平反。

5、刘福通,今安徽阜阳颍州区人

刘福通(?—1366),元颍州(今安徽阜阳颍州区)人。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 ,与韩山童以白莲教组织起义,事泄,山童被杀。后举兵占颍州。继克朱皋、罗山、上蔡、真阳(今正阳)、确山、汝宁(今河南汝南)、光州(今潢川)、息州(今息县)等地。部众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十五年,迎山童子韩林儿至亳州(今属安徽),立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自为平章,不久任丞相,进封太保,掌握军政大权。当年十二月,亳州失守,迁至安丰(今安徽寿县)。次年,遣李武、崔德攻陕西,毛贵取山东。十七年夏,遣关先生、破头潘等趋晋、冀,白不信、大刀敖等趋关中,毛贵由山东北上。十八年五月,率兵克汴梁(今河南开封),以为都城。次年八月,汴梁为元军攻破,退回安丰。二十三年,张士诚部将吕珍围攻安丰,他与林儿被朱元璋救出,安置滁州(今属安徽)。二十六年,被朱元璋部将廖永忠沉溺于瓜洲(在今江苏扬州南)江中。一说二十三年在安丰阵亡。

6、张酺,今安徽太和县人

张酺(?-104),字孟候,东汉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县)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张酺少时从祖父张充受《尚书》,又师事太常桓荣,学习勤奋,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渐负盛名。永平九年(66),明帝为四姓(指樊、郭、阴、马四家外戚)小侯在南宫开学,设置《五经》师傅,张酺于此教授《尚书》,授徒百数。后奉召入南宫,向汉明帝刘庄讲授《尚书》,甚受称赏,召为郎,赐车马衣服,令入宫教授太子刘,深得太子敬重。 章帝即位,提升张酺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元和二年(85),出任东郡太守。任职十五年,到和帝即位不久,升任魏郡太守。永元五年(93),升任太仆。数月之后,代尹睦为太尉。多次上 书请求退职,皇帝不许。后因细故策免。张酺归乡后,闭门不通宾客,永元十六年(104),复出任光禄勋,数月后,代鲁恭为司徒,月余病卒。

7、姜子牙,今安徽临泉县人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人(今安徽临泉县)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吕伋(齐丁公)嗣位。

8、欧阳修,1071年居安徽阜阳

欧阳修(1007年8月-1072年9月),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1071年居安徽阜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9、鲍叔牙,今安徽颍上县人

鲍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前644年)姒姓,鲍氏,名叔牙。(今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早年辅助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协助公子小白夺得国君之位,并推荐管仲为相。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参与“召陵之盟”使诸国尊齐王霸主。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鲍叔牙称相,并在不久后病逝。在鲍叔牙的协助下,在齐国顺利实行了他的治国之道。鲍叔牙为政重教化,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10、管仲,今安徽颍上县人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姜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谥号为敬。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二、阜阳历史沿革

阜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蔚盛。历史上以颍州(今阜阳市区)为中心的南部开发较早。西周以后,在今阜阳境内即建立了妫姓的胡子国,临泉境内的沈子国,颍上境内的慎等。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原阳,倪邱的新,临泉的寝等县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渐形成。秦代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汝阴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颍州,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清为颍州府。清雍正十三年,颍州更名阜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阜阳地区专员公署,下辖八县一个行政办事处。

北部以亳州市为中心的区域,同样经历了氏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商代为都城,“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春秋置焦邑、秦置谯县、领有今亳州境内的谯、城父,属泗水郡,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设谯都,东晋属谯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复置谯郡,唐置谯郡,宋归淮南东路,元置归德府,明降州为县,后复升为州,清属颍州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亳州为阜阳地区下辖一个县,称亳县。一九八六年始改县为市,称亳州市,仍归属阜阳地区。

历史上颍、亳两州南北相望,随着封建政权更迭,而隶属不一,形成了两个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颍、亳二州首次并为统一版图,“省谯县入亳州,寻降亳州的亳县,属颍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县复升为州,与颍州为颍州府,又降亳州为亳县,正式纳入颍州管辖之内,形成了东西四百里,南北七百里的广大地域。不仅包括今阜阳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区霍邱县的大部分地界。

1998年2月,亳州市从阜阳市划出,由省直辖。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目前,阜阳市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四县及颍州、颍泉、颍东三区。

三、阜阳简介

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辖颍州、颍东、颍泉3区,临泉、太和、阜南、颍上4县和县级界首市,面积1011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14.1万人。历史上,阜阳曾称汝阴、颍州、信州、顺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为颍州府,增设附廓阜阳县,阜阳正式确定为县名。“阜阳”二字来自于东汉时期境内的阜阳侯国,距今已有1900年历史;“阜”意为高,谐音“富”,“阳而阜生”;“阜”拓展为敦厚、富有、旺盛、安定、繁衍生息之意,“阳”拓展为自强不息、万物复苏、蓬勃发展之意。自汉代以来,阜阳名称虽然有所变化,管辖区域也各有不同,但其行政中心均在今阜阳城区。北宋名相苏颂在颍州为官时,曾盛赞“颍为善郡”,后又称“颍淮善郡”。

阜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距今7200-6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淮夷”先民在此拓土定居,形成了阜阳历史上第一个原始村落——王新庄遗址。2020年,颍东岳家湖遗址的发现发掘,也将人类在阜阳城区活动的历史提前到距今5000年。春秋战国几百年的纷争里,胡、沈、养、慎等小国林立,留下“百里为王”的传说。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先期转战便直抵阜阳境内。南宋顺昌大捷阻遏了金军南下的步伐,元末红巾军颍州起义点燃了农民大起义的烽火,清末捻军雉河集会盟动摇了清王朝统治根基,淮上军光复颍州吹响了皖北响应辛亥革命的号角。

五四运动后,阜阳的革命形势风起云涌,逐渐成为皖北革命的中心。阜阳四九起义打响安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彭雪枫将军率部挺进皖北,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淮北平原纵横驰骋抗击日军;刘邓大军曾在这里驻扎休养、逐鹿中原,加快了全国的解放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百万阜阳人民战天斗地,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开启了治理淮河的伟大工程,修筑起“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开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长的人工运河——茨淮新河。改革开放后,阜阳人民敢想、敢试、敢闯,成为农村改革的排头兵,探索开创了乡镇企业发展的“阜阳模式”,在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进入*以来,阜阳坚定实施高质量、可持续支撑的追赶型发展战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多重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聚焦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开放合作成果丰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GDP全国百强市、长三角一体化区域重点城市、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区域重点城市、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一张张城市新名片诠释着这块土地的光荣与梦想。今天的阜阳,城如其名,正承载着“阳而阜生”的美好祝愿,大步迈向未来。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