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二篇

思而思学网

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我们的目标。小编整理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欢迎欣赏与借鉴。

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篇一】

一、着力建机制、强责任,推动工作常态化一是建立健全统筹调度机制。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对精准扶贫工作主导、主抓、主推的责任,通过周工作碰头会、月工作碰头会、市委常委会议等,加强研究部署和统筹指挥,每周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全面掌握工作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一周一安排一汇报、一月一核查一例会、一季一督查一通报、一年一考核一验收”的“四个一”机制,层层压实责任,促使各级干部切实把精准扶贫工作扛在肩上、落到实处,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二是建立健全联点联户机制。对全市33个省定贫困村分别明确1名市级领导联系帮扶,并派驻4人以上的驻村工作队;统筹安排县、乡、村三级干部共7200余人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做到驻村帮扶、干部帮扶全覆盖。深入开展“干部大培训、政策大宣讲”活动,对全市帮扶干部进行专业化、菜单式培训,确保帮扶干部精准发力、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发动广大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办法进村入户开展走访对接,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是建立健全多方参与机制。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聚全市之能,全力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全年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590户8120万元,切实解决贫困户资金瓶颈问题;成立金融扶贫服务站,并创新推进金融扶贫服务站、电商服务站、农业信息服务站“三站合一”,切实优化便民服务;组织368名政协委员开展“资助一批贫困家庭在校学生完成学业、扶助一批贫困家庭增加收入、帮助一批贫困家庭成员解决就业”的“三个一”扶贫活动;引进步步高集团在我市建立产业扶贫基地,通过产销对接,帮助贫困农户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打造社会扶贫“微爱心”品牌,实施“暖心工程”,让贫困户时时感受到温暖。

二、着力兴产业、促增收,增强脱贫内驱力一是突出因地制宜,努力实现“一村一品”。鼓励贫困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林果、特色蔬菜、优势家禽、生态旅游等产业,努力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立足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扎实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精心打造10条精品旅游线路,鼓励沿线贫困村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发展乡村旅游。我市龙伏镇石柱峰村是全省野生樱花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该村引进和建设总投资1.2亿元的“大观园”项目,种植樱花、薰衣草等30余种花卉,成为以旅游为扶贫支柱产业的代表。

二是突出龙头带动,努力实现“一户一业”。精心选择有诚信、有实力、有担当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参与扶贫,按照“四跟四走”的思路,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带领农户创品牌、闯市场、增效益,努力使贫困户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目前,我市每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都有一家以上的企业或者合作组织带动。

三是突出就业创业,努力实现“一人一策”。去年组织各类专场招聘会57场,共有1560余家(次)企业参与,提供岗位4.85万个,实现3万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9100余人。同时,注重整合资源,因人施策,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努力使每个贫困劳动力掌握至少1门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我市小河乡乌石村贫困户张建南,通过“点对点”培训掌握了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并申请到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开垦池塘3.4亩,养殖泥鳅幼苗60万尾,获纯利1万余元。

三、着力保基本、兜底线,提升群众获得感一是推进“教育雨露工程”,确保学有所教。全年改造薄弱学校14所,建设教师周转房189套,全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实施边远乡村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等“三通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全省率先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全免”,并实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小学生生活补贴全覆盖。

二是推进“医疗普惠工程”,确保病有所医。在健全贫困村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强化贫困残疾人特惠医疗救助、完善贫困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方面出实招、下实功,努力让贫困群众生病得到及时医治、健康得到保障。目前,全市贫困户医保个人缴费全部由市财政全额代缴,贫困户基本医疗参保率达100%;低保困难群众大病保险起付标准降低50%;去年全市派出义诊医疗队医务人员1420人次,诊治贫困村群众31976人次。

三是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确保住有所居。以精准识别为突破口,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全面走访核实,精准认定危改对象和搬迁对象。截至目前,全市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已完成60%,341户贫困户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到今年底,所有无房户、危房户和搬迁户都将搬进新居,实现“安居梦”。

与此同时,我们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认真开展对口帮扶邵阳县工作,秉持“邵阳所需、浏阳所能”的原则,深入实施“两地一家亲、共筑小康梦”行动。

一是积极对接抓帮扶。为了更好地对接邵阳县发展所需和群众所盼,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口帮扶事项,并由党政主要领导带队前往邵阳县进行磋商,努力提升帮扶科学性和精准度。建立互访联络、协调对接、信息交流等机制,在密切交流中不断完善帮扶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帮扶的预期目标、具体举措、推进节点和责任部门。

二是突出重点抓帮扶。坚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帮扶工作的“刀刃”上,共同制定《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集中力量实施“推进一批项目、援建一批设施、培养一批人才”的“三个一”工程,重点支持邵阳县产业升级、路网建设、民生改善、人才培养等工作。目前,歧山公路建设、油茶基地提质改造等重点帮扶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三是广泛聚力抓帮扶。积极搭建企业合作平台、产品促销平台、劳务合作平台等,广泛动员浏阳工商企业、社会组织、慈善人士等参与帮扶,合力推动帮扶水平加快提升。多次组织蓝思科技、盐津铺子等在浏企业走进邵阳县开展就业帮扶,目前已有900多名群众实现在浏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达500余人。今年,我市又根据长沙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积极承担了龙山县茅坪乡对口帮扶任务,目前正在积极对接、完善计划,加快推动干部驻点、产业帮扶、基础援建等工作,为龙山县和茅坪乡打赢脱贫攻坚战加油助力。

接下来,我们将严格按照本次会议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相关部署,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加大扶贫力度、创新工作举措,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篇二】

两城镇刘庄村是传统的农业村,村民收入普遍偏低,是一个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空壳村。全村现有低保户17户,残疾人9户,脱贫任务较重。驻村伊始,通过走访,我了解到刘庄村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旁边,背依气势磅礴的凤凰山,前临烟波浩淼的微山湖,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为此,在市统计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逐渐探索出一条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开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村庄与扶贫深度融合的扶贫新模式。

一是“机制创新+人财物投入”,夯实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的基础。脱贫难,难在找到好的致富产业,彻底拔掉“穷根”。 为了在精准扶贫上切实见到实效,市统计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定期把精准扶贫工作纳入议题,为驻村工作提供了坚强后盾。利用刘庄村凤凰山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的优势,帮助村里发展起矿泉水生产产业,该项目可增加村集体年收入4万元以上,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脱贫致富。协调资金15万元,完成了3千米村内道路商品混凝土硬化改造工程。完成电网改造,安装路灯60余盏,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及治安问题。投资10万元绿化主街道1.5千米。购置了篮球架、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等文化娱乐器材。创新性地提出围绕抓党建促脱贫,形成了市统计局党员帮扶贫困户和指导带动村党员帮扶贫困户的“双帮”、“双包”机制,为包驻村留下了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二是突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主题,立足传统乡村岁月和地方特色的人文元素,启动实施伏羲庙遗址修复改造“历史再现”工程。坐落在村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是全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伏羲庙和省内罕见的宋代建筑,文化旅游优势凸显。市统计局就伏羲庙开发保护工作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争取伏羲庙修缮保护资金。4月26日,总投资280万元的伏羲庙修缮保护工程正式开工,程大志书记亲临开工仪式现场指导工作。通过对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文物资源对文化旅游开发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唤醒伏羲文化沉睡的记忆,传播延续农耕文化的内涵,讲好村庄故事,达到传承历史,见证文明,启迪智慧的目的,吸引周边景点的游客前来旅游参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全村贫困户脱贫的目标。

三是突出“生态休闲文化”主题,依托刘庄村区位绿色优势和生态文化底蕴,启动实施生态休闲文化游工程。发展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市统计局深入挖掘刘庄村特有的农耕文化、生态休闲文化、纯朴独秀的民风民俗,不断提升刘庄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协调乡村旅游发展资金10万元,定期举行培训辅导班,提高村民服务水平,引导村民发展住宿餐饮、零售商店、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对特色旅游商品进行挖掘、包装和营销,实施贫困户乡村旅游创业带动就业计划,引导开发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增加村民收入。

四是启动实施文化产品供给扶贫工程。一方面在文化设施建设上予以扶贫支持。投资25万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图书阅览、文艺演出、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向村民开放。实施“墙体文化”,粉刷、绘制村内沿街两侧文化墙6万平方米,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破除陈规陋俗,以文化引领农村新风气。另一方面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予以扶贫支持。“优秀电影大放送”“一年唱一场大戏”“广场舞展演”“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并保持连续性,逐步形成了主流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村民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攀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文化旅游扶贫,关键是要利用好村庄内现有的文化旅游优势,不能舍本求末,只有培育一批能带动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文化产业,培养一批能扛鼎贫困地区的优秀文化人才,才能真正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让文化的种子真正在贫困地区生根开花结出丰硕果实。

谢谢大家!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