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全文】

思而思学网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1】

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管,确保贯彻落实不走偏、不走样。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严格落实执纪问责,完善抓落实的长效机制。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党员、干部不做的自己必须首先不做。希望在座各位带个好头,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作出新业绩、树立好形象。

当前,全国上下正全面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路上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突破口,解决群众真真实实的问题,助推脱贫攻坚步伐。

一是解决产业发展困难的问题。重点解决贫困地区有资源、无产业,有产业、无规模,有规模、无销路的问题。在国内西部地区,许多地方处在待发展、待开发时期,不是没有资源,不是没有发展后劲,而是各种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发展速度缓慢,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甚至有些是资源浪费。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长远发展考虑,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些责任心强,致力于地方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企业,达到企业增收、地方经济提升、农民群众致富的目标。在产业发展上,要做大规模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精核心产业,以市场销售占有率,打造特色产业链。要始终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结合在一起,以产业的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二是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抓好最基本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许多地方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匮乏,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只有解决水的问题,才能解决发展的问题。解决水的问题,重点是解决小型水库、农村小水窖、大型水利设施等人畜饮水工程、企业用水工程,解决了这些突出问题,生产生活不缺水,企业用水不愁水,企业得到有效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安居乐业。

电是动力之源。电,同样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离不开电,生产离不开电。有了电,让人类看到黑暗中的光明、看到发展中的希望;有了电,才有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如果没有电,企业生产要停顿,人类生产生活难以维继,社会难以前进。当前,许多地方存在突出的用电问题。电压不稳、电路老化、电力不足等现象严重,有些贫困落后山区甚至不通电,这些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加大风力发电、水利发电等可再生电力资源的开发力度,确保电力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路是发展之源。“要想富,先修路”,“没有路、无出路”,这些都告诉我们路的重要性。人类依靠卓越的智慧,创造了一项项“路”的奇迹,带领人类走向大江南部,引领人类向前发展。“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依靠强大的“水路、陆路、空路”基础设施,得到飞快发展,城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早已脱离小康线,这都说明了“路”的重要性。在贫困落后地区,道路基础设施薄弱,有些贫困山区甚至不通路,通的只是狭窄的泥巴路,出行困难直接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大农村路网改造,加大通村路、通组路建设力度,让水泥硬化路走向家家户户门口。有了路,就有了出路,群众生产的东西才方便销售,产品有了销路,群众才容易致富。

三是解决干部干事意识的问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地方党委、政府就是地方的车头,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影响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干部是火车的司机,司机把握着火车的走向,所以地方干部直接影响着地方的走向、地方的发展。

解决干部干事意识的问题,要突出解决干部“庸、懒、慢、浮、贪”的问题。当今有许多干部脱离群众,不想干、不愿干,“庸、懒、慢、浮”不良作风明显,始终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领导安排的工作,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有些领导干部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执政,干太平事、做太平官;有些干部“贪”得明显,“吃、拿、卡、要”现象突出,不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反以“为官一任必贪一方”为目标,这种干部是想要他们干事“难”,想要他们干成事“太难”。

解决干部干事意识的问题,要突出提拔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来干事。有些干部能力突出,却得不到提拔到重要的岗位,埋没在平凡的岗位之间;有些干部想干事,却始终被现实所阻碍,好想法、好思路、好建议得不到采纳。这类干部是想去干事“难”,他们满怀激情,想带领地方群众脱贫致富,却受制于地方,才干难以发挥。所以提拔干部应重点提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有知识、有技能的干部,这类干部往往充满激情、热情服务群众、有闯劲,这类干部更适宜时代发展的潮流。

只有解彻底解决好“庸、懒、慢、浮、贪”这种不良作风,大胆提拔任用年轻、想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才能提升地方党委政府干事创业激情,才能够实实在在的解决群众的困难,与群众共商共识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才能够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四是解决群众思想落后的问题。小康的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要想切实解决好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好群众思想落后的问题。当前,许多群众脱贫思想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什么都有政府,没吃的了,问政府要,没钱了问政府要,政府指导他们发展,他们拍吃苦等等,这种畏惧吃苦、万事问政府的思想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解决群众思想落后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群众意识问题,要转变群众“等、靠、要”这种思想,就是要引导他们去想,要引领他们,让他们知道,发展还是要依靠自己。要鼓励群众大胆去干、大胆去想,要组织开展各类农业产业技能培训,提升群众致富技能;要积极宣传先进典型事迹,组织群众代表参观特色产业基地,解决群众见识短的问题,提升群众思想意识、发展意识。

思想意识强,责致富意愿强;致富意愿强,责拼搏精神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依托当前中央的系列惠农政策,解决好群众思想意识落后的问题,激发他们想干事的激情,化被动帮扶为主动寻路,化被动“输血”为主动参与“造血”,才能最终达到脱贫奔小康。

【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2】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如何攻克农村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十对关系”。

一、处理好精准到户与区域攻坚的关系,即点与面的关系。脱贫攻坚贵在精准到户,因户施策,一户一户地帮助脱贫。但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不重视对贫困户的精准帮扶,而热衷于搞面上的区域攻坚,以区域发展代替精准脱贫。这种大水灌溉思维是不对的。脱贫攻坚要坚持点面结合,以点为先,抓点带面。首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贫困户上,切实做到项目资金、措施帮扶精准到户;其次,从面上解决提升区域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园区,形成点与面结合、户与片共融的协同驱动效应。

二、处理好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关系,即低与高的关系。脱贫攻坚是较低目标,全面小康是较高目标。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脱贫攻坚,为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把脱贫攻坚的要求与全面小康的标准混为一谈,有的把全面小康的标准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准,致使工作不切实际,好高骛远;有的误认为脱贫攻坚完成了,全面小康就实现了,致使目标不高,盲目乐观。我们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脱贫攻坚,先脱贫再奔康。贫困户脱贫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的标准,即“一超过”(年人均纯收入超过贫困线)“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保障有安全住房、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基本教育)“四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全面小康的标准要远远高于脱贫的标准,内容也更为丰富。

三、处理好分管负责与协同担责的关系,即总与分的关系。推进脱贫攻坚的具体工作,纷繁复杂,点多面广。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管理部门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合力难以形成。这就需要处理好总抓和分抓的关系,分管扶贫的领导干部是脱贫攻坚的具体责任人,担负着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职责,其他部门领导干部则必须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措施优先落实,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四、处理好行业扶贫与专项扶贫的关系,即主与辅的关系。行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大量的扶贫项目和资金仍在行业,专项扶贫的资金总量较少,重在“靶向瞄准”。要发挥行业扶贫打主力的优势,同时也要发挥好专项扶贫的撬动功能。在各行业项目资金具体安排上,要将农业、水务、林业等行业部门的资金优先投入贫困村,解决好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增收产业培育问题,而专项扶贫要着重把项目、资金精准到户到人。

五、处理好群众主体与社会帮扶的关系,即内与外的关系。群众主体是脱贫攻坚的内因,社会帮扶是脱贫攻坚的外因,两者同频共振能形成更大的合力。当前,往往只注重发挥外因的促进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帮扶手段也多数停留在给钱、给物等物质帮扶上,“扶智”“扶志”的力度还不够。要学会“授人以渔”,引导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自发转变为“我要脱贫”,通过自身努力“拔穷根”。

六、处理好脱贫竞赛与逗硬考核的关系,即奖与惩的关系。要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亟须建立有效的奖励和惩戒机制。目前,存在重“惩罚”轻“奖励”的问题,不少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问责机制和文件,却很少探索有效的“奖励”机制。要大力开展脱贫竞赛,鼓励创新、鼓励提前脱贫摘帽。对干出实绩的市、县、乡、村集体和个人要大胆给予奖励。

七、处理好昼夜兼程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即快与慢的关系。为了“快”脱贫,一些地方热衷于搞数字脱贫、表册脱贫、平均脱贫、电脑算账脱贫,客观实际是群众既没有脱贫,也不可能认账。因此,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基础配套、产业发展、致贫根源等现实状况,稳妥、可持续地推进脱贫攻坚。要实实在在地解决贫困群众的问题,积小胜为大胜,保证群众真脱贫。

八、处理好产业就业扶贫与政策兜底的关系,即“造血”与“输血”的关系。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生产和就业,培育“造血”功能;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政策兜底为其“输血”。既不能只强调发展产业、实现就业来脱贫,而忽视对那些无生产能力的贫困户的帮扶;也不能不分情况地给予“政策兜底”,造成“养懒汉”现象。

九、处理好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关系,即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现在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脱贫攻坚的工作重点、资金安排、项目布局都明显倾向于贫困村,对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关注较少。改变这一情况就要在对各类贫困村下药治贫时,也要兼顾非贫困村的查漏补缺。

十、处理好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要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完成“统一套装”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量身定制”,要因特定困难、特定区域、特定人群分类施策,确保有的放矢,如期实现脱贫。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