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教育扶贫,关键是要树立"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相结合的帮扶理念。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教师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1】
教育扶贫不能只局限于资金、物资等环节的供给,提高教育扶贫的效益和质量才是重中之重。
当前部分地区教育贫困状况成因
(一)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管理机制结构不合理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基础,从1985年开始,我国教育资金政策实施改革,施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由各地区县乡级政府与农民共同承担,且承担结构极不合理。据相关统计显示,政府承担的教育经费之中,70%~80%由乡镇政府承担,9%由县级政府承担,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比重少之又少。
(二)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与其财政收入相矛盾
我国现阶段教育体制在“以县为主”的模式下展开,因此县政府的财政状况是决定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国家规定,各级政府对教育财政支出应遵循以下原则:省级政府教育支出应占总财政支出的15%,州级政府为20%,县级政府为35%。但据相关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财政总收入中,中央级占52.36%,省级占11.15%,地市级占17.47%,县乡级占18.99%。作为主要经费承担者的县乡政府,其收入却极其微薄,这一教育经费支出与财政收入的矛盾亟待解决。
(三)我国对基础教育实行市场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教育实施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并未减轻受教育者的经济负担,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贫困地区民众的负担,加大了其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导致我国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丧失,不能达到全民教育的目的。
(四)对教育经费的投资力度不足,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相关统计显示,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投资力度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而中国仅为3.4%。2017年,我国在教育经费投入上达到6%的目标,达历史最高,但相较于美国的7%、印度的6.7%仍具有一定距离。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存在教育经费投入较少,且分配不合理等现象。例如,资金在城乡分配上,往往更倾向于城市,致使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在教育层级的分配上,高等教育的投入日渐膨胀,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日益减少;在不同学校的分配上,对重点或示范性学校的投资远远高于普通院校等情况十分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是造成教育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育扶贫的有力措施与发展方向
(一)教育与贫困的关系
教育作为一项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社会活动,其根本价值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实现个体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它是提高人口素质,促使国家和人民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教育提高民众的创新意识、知识水平等综合素养,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科学技术、经济水平的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相关学者研究表明,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其经济收入水平呈现正比例关系,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收入水平越高。就贫困山区而言,其经济水平得不到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即为教育的落后。教育的缺失导致民众素质较差,生产力水平低下,最终导致贫富差距逐步加大,而贫富差距的加大又进一步加重了教育落后,如此往复,导致恶性循环。
(二)具体措施
1.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当前,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力度是解决教育贫困的根本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的进步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支持策略,实施“两免一补”的义务教育策略,解决青少年教育问题。同时,针对贫困地区的留守人员实施成人教育策略,扫除文盲,加强职业培训。例如,农产品加工及相关技术培训等,使农民有一技之长。除此之外,还应完善干部下乡制度,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推广实施远程教育等。通过上述措施,有效提高贫困地区整体的教育设施、教育水平以及民众的综合素质。
2.拓宽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实现教育扶贫、党组织建设、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组织农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教育学习活动。首先,应做好宣传工作,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社会表彰、政治及文化动员等方式,强调民众掌握实用技术的重要性。其次,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农民的愿望与实际问题及时上报,并将反馈信息及时传达给农民。再次,基层党组织应针对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挖掘利用有效资源,组织大学生、技术人员研讨致富路径。最后,加强文化建设,通过电视、广播进农村等措施,丰富农民生活,冲破农民固有观念,引导其积极参与教育扶贫。
3.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高等院校,人才聚集,在不影响学业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大学生资源,开展假期教育扶贫志愿活动,鼓励大学生与农户结对,保持联系,传递先进的生产技术,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也丰富了大学生的假期生活,使他们体会到农民的疾苦,了解贫困地区对人才的渴求。
4.发挥各社会团体的作用。当前,贫困地区的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数为妇女、小孩和老人,妇女成为生产生活的顶梁柱。但由于文化教育落后,其人口素质普遍偏低,自立自强意识较为薄弱,攀比、不满等风气盛行,进而造成道德的沦丧。因此,各社会团体,如妇联组织,应采取相关措施,传播正确的文化思想,弘扬社会道德,引导其道德观即思想认识的正确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5.加快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改革步伐。长久以来,我国农村教育都较为薄弱,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离,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大力改造农村教育,消除三教统筹落实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做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统筹兼顾,突出教育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乡镇教育体系,传播精神文明和道德观念,快速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
【教师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2】
把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深入开展调研,精心制定方案,发挥行业优势,紧紧抓住教育公平公正、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农村教师培训培养、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贫困特殊学生资助等着力点,切实提高教育扶贫富民能力。
一、主要工作措施及工作成效
(一)治贫重公平,关爱特殊群体,不断促进教育公平。治贫先重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是减贫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举。
1.关爱残疾儿童,让每一个儿童都沐浴雨露阳光。桂平市建立了关爱残疾儿童少年的长效机制,将“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纳入义务教育规划,建立残疾儿童少年确认、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16 年,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开展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中小学学校达到352所。全市视力、听力和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7%,在校生518人。落实了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附设特教班生均公用经费生均6000元。
2.关爱留守儿童,让每一枝花朵如期开放。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政策落实到位,各中小学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建立教师??学生??学生结对帮扶机制。2012年制定了《桂平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方案》,将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目标体系,作为对校长、班主任、教师的工作评价和绩效考评重要依据。学校除了在宣传动员“留守儿童”返校工作上下大力气外,在学习上尽可能给与更多帮助,在生活中尽可能给他们以友情、亲情方面的弥补。
一是坚持公平入学原则,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对留守少年儿童建立入学档案,确保留守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一律不收学费、杂费、借读费,免费提供教科书。
二是在困难寄宿生补助中,优先照顾留守儿童。初中留守少年中95%学生享受困难寄宿生补助1250元/年、人;小学在校住宿的留守儿童全部享受困难寄宿生补助1000元/年、人,确保他们在学校的生活有保障。
三是学校对住校的学生精心呵护。安排教师管理,组织学生完成作业、观看电视,演唱歌曲、游戏等使学生在校的生活丰富多彩,找到家的感觉。2017年,本市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81108人(小学51559人,初中29549人)基本实现了“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的目标。桂平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贴共发放6949.1万元,获补助的学生111281人次;2015年共发放6589.14万元,获补助学生106002人次;2017年共发放3261.85万元,获补助学生52491人次。
3.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一是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制定《桂平市2017年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二是降低入学门槛,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手续,优化流程,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
三是成立桂平城区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工作领导小组,印发《2017年桂平市城区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安排方案》,具体负责对桂平城区小学一年级招生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明确了城区小学一年级新生安排计划、入学安排原则、入学对象和安排顺序、学校安排范围的划分、入学安排顺序、保障措施等。2017年桂平市城区10所小学共接收一年级新生2666名就读,并且到目前为止,没有接到任何投诉,达到了最佳的社会效果。
四是2017年秋季期,桂平市共安排6667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其中2017年一年级新生接收随迁子女1183人入学,初中学校接收随迁子女957人入学。实行与户籍生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公办学校对他们都免收学杂费、免费发放教科书,不另行收取任何费用;民办学校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收费,也与本校其他学生同项目、同标准,不加收任何费用。
(二)治贫重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把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加大资金投入,升级内部配套设施和信息技术装备,让贫困地区儿童享受优质教育。
1.实施全面改薄校舍项目,改善学习生活条件。从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以来,截至2017年11月,桂平市共投入资金9亿多元,覆盖中小学校500多所,新建、改造各类中小学校舍及附属设施586个,建设校舍面积共52万多平方米。其中2017年桂平市共获得中小学校舍维修资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资金等共计26125万元,新建单体工程87个,建设各类校舍128800平方米,大大改善全市学校的住宿、学习条件。
2.加强教育信息化和仪器、图书装备,不断改善教学手段。
一是加大电教投入。近年来投入近1亿元,装备了城乡中小学校的互动电子白板教学设备近3900套,乡镇中心小学,中学和大部分村小学基本实现“班班通”;装备中小学计算机教室218间以及学生电子阅览室50多间等设备。全市628间中小学接入互联网络,占中小学校的92.5%。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办公自动化,实现100%中学,60%的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2017年,继续投入项目资金1279万(第一批),装备100所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201间,装备中小学计算机教室58间,已完成。第二批装备资金502万元已下达,主要装备2017年计划脱贫摘帽的村小学,实施多媒体项目学校37所,规划装备多媒体教室91间,实施计算机教室项目学校30所,装备小学计算机教室30间。
二是加大教学仪器、图书装备。目前学校基本做到一人一桌一椅,初中学校建设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充实了音体美实验室,建设了体育器材室、卫生室、心理健康咨询室;小学学校建设了科学实验室,不断完善音、体、美器材室。2010年-共投入6000多万元,对全市初中、200人以上的小学按国家二类配备标准配置了仪器设备,占全市初中学校的100%、小学的83.5%;2015年至今投入仪器类资金1658万元,采购22104张学生用床,配备42所初中,占初中学校的76%,大大缓解桂平市寄宿制学校大通铺问题;2010年-桂平共投入1500万元,按初中生均25册,配备18所初中,占全市初中的33%;按小学生均15册图书,配备107所小学,占全市小学的25%。2015年再投入3207万元,采购320万册图书,按初中生均40册配备15所初中,按小学生均30册配备225所小学,占全市初中学校27.5%,占全市小学52.9%。
(三)治贫先重教,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农村,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农村教育,帮助农村孩子学习成才,是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治本之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必须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今年桂平市共招聘教师702名充实农村教师队伍,狠抓业务培训3150人,提高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艰苦地区教职工生活补助,切实解决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
(四)治贫先助“技”,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率。近年,桂平市通过强力实施扶贫开发“雨露计划”,通过资助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等,为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的道路、青壮年通过培训渠道掌握了“一技之长”,端起了“金饭碗”。为农村脱贫致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具体体现以下三方面:
一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把有意识参与职业教育的初中毕业生都动员、组织到广西区内各中职学校学习。2017年,自治区下达给桂平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任务是13004人,现已完成,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1351人。
二是充分利用桂平市一职“旅游服务管理”、“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三大实训基地配合市人社局、旅游局、林业局、农业局、计卫局等多个部门进行职工或再就业培训,人数超过3000人。市一职2017年毕业的学生是1121人,除继续升学的498人外,余下600多人,全部就业,实现了“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效应。
三是积极配合人社局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就业培训的工作。2017年对建档立卡贫困初中毕业366人参加了柳州商贸技工学校组织的脱贫技能培训。这又意味着366户贫困户即将摘帽脱贫。
(五)治贫先创新,加强创新管理模式,优质资源整体共享。市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安排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乡镇中心校对口帮扶所在乡镇小学、教学点,建立“市?乡”和“乡?村”两级结对帮扶二级结对帮扶。制定《桂平市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帮扶工作方案》,通过建立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帮扶制度,实现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帮扶,进一步缩小桂平市基础教育城乡、校际差距,提高薄弱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桂平市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二、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区小学、初中学校数量不足,班额过大,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有限,难以接收所有要求到城区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二)培训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的培训大多还停留在短期的培训层面,由于培训时间短,这种培训更适合劳动技能含量低的工种,一些技能型工种,除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外,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
(三)培训资源比较欠缺。目前开展培训的机构主要还是现有相对较好的职业技校,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不少培训基地基础设备还不齐全,师资力量还不够强,缺乏教学培训经验和成熟的培训教材,加上培训对象的素质普遍还较低,水平差异较大,也这给培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四)资金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力度不够,再加上不少农民对转移培训和招工的信息知之甚少,因贫困在现有的培训扶持政策的标准下,有些贫困农民尚无能力参加培训基地的培训,尤其是一些高技能性工种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机构的办公经费缺乏激励机制,政府应当加大培训资金、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
三、思考和建议
(一)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平等机会,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点公平”,党和政府有态度更有行动。“为了平等地利用机会,从一开始就应具备平等的物质条件”。政府有责任为“平等的起点”创造条件,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各级学校招生等每一个方面对农村经济落后地区倾斜。特别是对农村困难家庭儿童给予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结束的关怀和保障。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实施农村儿童的营养改善餐。这是促进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
(二)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儿童的保护措施。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渐拆除城乡壁垒,使流动的农民获得市民的权利,确保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有同等待遇。要改变早期父母的落后教育观念,提倡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和耕耘。要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和监督,使农民工子女“进的来”和“学的好”。
(三)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在城区范围合理布局新建4所规模1500人的小学;新建3所规模2000人的寄宿制初中学校,改变大班额的状况,缓解住宿紧张的状况,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的条件。
(四)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能有效拉动特困地区发展,但根本还是要授之以渔,培养与知识、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特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扶贫要打“职教牌”的扶贫理念已成为很多地方扶贫工作的重点,扶贫先扶教,治贫先治愚,扶贫的长久之计是提高人口的素质,让他们用知识技能去创造财富创新生活。为此政府各职能部门应该积极探索扶贫的有效途径,开展贫困地区学生的学历。
如在贫困地区实行“学历+技能”教育,大力新建职教园区,使职业教育集团化集体化发展,加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对桂平市职业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指导桂平市职业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根据地方实际,制定方案,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企业用工困难的问题。
(五)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主体,是奋斗在农村学校的第一线老师,只有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广大农村地区才会真正的脱贫致富。政府有责任保证农村学校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容量,要想从根本上留住人才,缩小城乡差距,最艰巨的任务是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只有经济跟上去了,让农民富起来,只有城乡差距缩小了,志愿扎根乡村,奉献青春的教育工作者才会安心在广大农村地区贡献力量。
(六)重视人才开发,改善贫困地区软环境。教育扶贫,重在扶人。重视人才开发,改善贫困地区软环境,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功夫:一是多渠道补充乡村教师队伍,从各大高校招聘优秀学生,从社会返聘优秀教师等渠道补充乡村教师队伍,这有助于解决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所导致的人才断流问题;二是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乡村学校要想留住本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需要实际提升乡村教师待遇,而且提升标准应该与城市学校同步或者高于城市学校,这有助于解决人才流失现象;三是职务职称的评聘应该向乡村教师倾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教师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城市教师向乡村教师流动,重视人才开发,改善贫困地区软环境,能够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总之,“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扶贫要真金白银的“硬投入”,还要重视人才建设、公平正义的“软环境”建设。系统发力,才能让每一个人能够真正共享“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