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为官不为对照检查材料【汇总】

思而思学网

要进一步认清当前反腐败斗争严峻复杂的形势,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下面是官员为官不为对照检查材料,快来围观吧。

官员为官不为对照检查材料【篇一】

通过颁发“不作为慢作为牌”来整治“为官不为”,展示了地方党委政府敢于揭短亮丑、敢于较真逗硬的良好作风,体现了主动作为、从严治吏的坚定决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舆论风气。

今年以来,随着《人民的名义》热播,以孙连城为代表的“为官不为”现象引起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强烈反感。整治“为官不为”也成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应声开启了整治“为官不为”行动,受到群众和舆论的广泛好评。

然而,行动起来的地方还是极少数,没有行动的地方却是大多数,对“为官不为”现象鲜于教育、疏于管理、缺乏处理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一些行动起来的地方,也不乏做样子、走过场的情况,整治效果还远远不够。正是基于此,“怀宁做法”才有了新意和价值,它必将引领整治“为官不为”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像怀宁一样敢“扫面子”。无数案例证明,不想得罪人、只想当好好先生、仅习惯于关起门来不痛不痒地教育,管不好干部。像怀宁一样经常性地对效能之星进行表彰授牌,对不作为、慢作为进行亮相“打脸”,这才能引起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思想上的警觉。“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只有让懒政怠政的单位和个人出来亮亮相、打打脸,相关单位和个人才会“面子挂不住”,进而下真功夫整改落实;也促使其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向效能之星看齐,以更加积极的作风和态度推进工作。

像怀宁一样敢“动票子”。现实利益,往往是检验真作为和假作为的标准。一些地方整治效果不好,往往没有触动现实利益。只习惯于办公室说一说、文件上写一写,会场上喊一喊,这能起到什么效果?像怀宁这样对效能之星单位和个人考核加分加奖,对不作为、慢作为单位进行扣分减钱,尤其加大对领导干部的扣减力度,这才是真抓真干真作为!只有敢于动动“奶酪”、动动“票子”,才能促使领导干部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对各项工作的督促督导,才能促使工作人员个人更加积极勤勉、认真负责,进而形成相互激励的良好干事环境。

像怀宁一样敢“挪位子”。问责处理往往是督促干部、推进工作的利器。一些地方作风不好、工作不实、效能不高归根结底就是没有用好问责处理这个利器。像怀宁这样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不作为慢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启动问责程序,调查处理,这才是激励领导干部亲自抓亲自管、工作人员严格认真履职的好手段。只有敢于动动“帽子”,挪挪“位子”,才能促使领导干部真重视、真落实,进而督促和带动工作人员扎实工作、实干有为,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率与水平。

“怀宁做法”给“为官不为”整治开了一个漂亮的好头,给党政系统带来了一股正气和清风。我们期待更多的地方能够像怀宁一样,把从严治党挺在前面,多出实招、多出硬招、多出新招,根治“为官不为”,引导广大干部以更振奋的精神、更昂扬的斗志、更务实的作风,站好岗、履好职、服好务。

官员为官不为对照检查材料【篇二】

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四风”问题在诸多领域得到有效遏制,“八项规定”逐渐成为广大干部的纪律高压线,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普遍赞赏。但是,干部队伍中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比如,少数干部滋生“为官不易”的思想,出现了能不做事就不做事、能少做事就少做事的“为官不为”现象。*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撰写过一篇文章《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提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对于“为官不为”现象,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高度关注、科学应对、大力整治,让干部始终铭记虽然“为官不易”,但绝不能“为官不为”。

一、“为官不为”的类型分析

“为官不为”,就是指公职人员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者不及时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造成“懒政”“荒政”等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为官不为”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拖拉懒散型。主要表现是,要做的不做,该办的迟办。这类干部对待一些工作和任务,不是马上干、立即办,而是能拖则拖,能对付一天是一天,直至把工作拖到石沉大海。有时在领导的再三催促和群众的多次反映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机械办理。群众对此类干部最为反感。

2.推诿耍滑型。主要表现是,把问题推出去,把成绩揽回来。对待一些棘手或者可能产生矛盾的工作,推诿扯皮,想尽办法不办事、少办事。遇到难处绕道走,换个说法推出去。“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亦步亦趋地守着“不出事”的逻辑,世故圆滑地成为推脱难题的“太极高手”,形成了责任的“击鼓传花”。

3.求稳怕事型。主要表现是,老和尚撞钟,按部就班。有的干部能力强、有想法,但考虑的问题、顾虑的因素过多,于是便抱着“宁可不做事,但不能做错事”的心态去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起来墨守成规、缩手缩脚,开拓创新的劲头不足。

4.无利不往型。主要表现是,看脸色行事,无利不起早。见风使舵,对待可办可不办或者可急可缓的工作,没人打招呼坚决不办、缓办,领导看不到坚决拖着办、简单办,人为设置“AB面”“黑白脸”。存在权力寻租的唯利心态,眼光狭隘,贪利贪势,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看得过重,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许多事情为与不为、办与不办全看是否有利可图、有名可扬。

5.欺上瞒下型。主要表现是,欺上又瞒下,信奉“摆平就是水平”。对于上级交办的任务,对下不提不问不落实,对上做完做好做得棒,没有真正把上级的安排布置落实到位,上下糊弄,形成“中梗阻”现象。

二、“为官不为”的原因剖析

造成“为官不为”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方面。

(一)内源性原因剖析

一是迷茫,不敢为。很多干部迷茫心态严重,不是不想为,而是不知道怎么为、不敢为。怕工作失误、冒风险,担心踩到红线、触犯“规则”,把“不出事”作为最高原则;怕触及利益、得罪人,担心引火烧身、承担责任,畏首畏尾、缩手缩脚。

二是懒惰,不愿为。一些干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懒人心态,安于现状,看摊子、守位子,推着干、看着干,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特别是一些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愿再吃苦受累。

三是唯利,不肯为。一些干部存在唯利心态,没有好处不办事。

四是恐慌,不会为。一些干部存在庸人心态,能力素质不强,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等新任务不熟悉、不学习、不钻研,开展工作不得要领、无所适从;在搞规避变通、靠吃喝处感情、拉关系跑项目等传统方法不管用的情况下,有些束手无策。

五是哀怨,消极为。极少数私欲极强的干部把“干净”与“干事”对立起来,觉得“四风”被打压,车子没了,特权没了,“油水”没了,干事也没劲了,心有失落感,宁愿不做事、少做事。

(二)外源性原因剖析

一是考核激励作用缺失。一些地方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有欠缺,没有树立起鲜明的实绩考核导向,干部考核弹性大,表面上什么都考,实际上什么都考不出来,导致勤勤恳恳干的考核等次未必好,浑浑噩噩混的考核结果未必差。机制缺乏约束力,既有考核指标设置宽泛模糊的问题,也有信息收集手段单一的问题,更有结果运用刚性不强的问题。考核机制起不到鞭策激励效果,必然造成忙的更忙、闲的更闲,应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

二是用人导向存在偏差。近年来,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重考试、强调公开竞选比例等问题,一些能考试、会演讲的干部风光满面,而一些长期默默无闻、扎实干事的干部既流汗又流泪。很多地方没有建立起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在干部选任中人为因素占上风,搞平衡、搞照顾,一些“官二代”迅速走上领导岗位,让很多埋头苦干的干部觉得“低头干事”没有出息,“抬头看路”才有出路,把精力从真干实干转到拉关系、跑官要官上,静不下心来干工作。

三是问责处置力度不够。对干部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组织上一般都会按照干部问责规定进行问责。但即使这样,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问责制度落实不力,问不到实处、责不到痛处,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达不到问责、纠错的目的。有的干部的不作为没有造成短期内可以看到的严重后果,只要把上级重视和交代的任务完成好就是“政绩斐然”,只要把基层矛盾掩盖住,调任之后就与其无关了。对这些人问责根本无从谈起,使尸位素餐者得以大行其道。

四是权责设定模糊不清。很多领导岗位没有划分职责,存在着职权交叉、责任模糊等情况。对干部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等疏于引导,干部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同时,对干部不作为没有界定和处罚,对干部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底线规定,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五是“污名”现象日趋严重。近年,发生在一些干部身上的不良事件通过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和渲染,被主观放大到了整个干部队伍,出现了“无论干部做什么,群众都不叫好”的现象,大大挫伤了干部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积极性。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大到一项改革,小到一个言行,随时随地都要接受千万网民的监督和评论,但一些领导干部不善于、不习惯在媒体关注和公众监督下干工作,生怕被舆论绑架,特别是看到一些大胆作为但效果不理想的干部遭舆论抨击,更坚定了“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信念。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