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党务工作者评选事迹材料【多篇】

思而思学网

做为一名党员,讲奉献,是指为了党的事业,集体利益,不计报酬,不在乎金钱、地位和荣誉,发自内心地去为社会、单位和他人做一些事情。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2017先进党务工作者评选事迹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2017先进党务工作者评选事迹材料1】

40万公里的山路,27年的坚守,在莽莽的大山之中,xx用双脚丈量着一名步班邮递员的神圣职责和无悔青春。

二十七年的执著,他只有一句话

1985年,xx成为西山邮政分局大虎沟投递组的一名普通职工。作为太原市最后一位步班邮递员,xx所服务的王封乡地处西山地区,有近25个自然村,15个村委会,2个中型煤矿,方圆138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1万多人。他每周出班6天,每日投递邮件均在25公斤以上,行程约40公里,27年投递邮件总量60万件,日均80件,累计徒步行程40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10圈,却没有一起用户申告,没有漏投、误投、错投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到他所在班组的最高值。

2008年11月19日,为了投送一份特快邮件,xx打着手电筒、忍受着刺骨寒风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当他在深山之中找到了收件人??一位在煤矿打工的四川民工时已是深夜12点。当民工从xx手中接过邮件时,激动地跪在地上对他说:“大哥呀,太谢谢您了!没有这封信,就耽误大事啦!”而此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的xx只说了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

辛酸与苦累,他无怨无悔

一年夏天,xx走在去小卧龙围池矿的邮路上。当距这个煤矿不到30米时,煤矿平时存放的炸药突然爆炸了,瞬间巨大的冲击波气浪把他狠狠地掀翻在地,幸亏附近的乡亲们及时赶到将他移开,才保住了性命。

xx的爱人是家庭妇女,孩子正在上学。为了让孩子们上学方便,xx在矿上租了个房子,一家人的支出全靠xx一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每个月除了孩子的学费和家里的吃喝,他的工资基本没有剩余,有的时候还得借债。

xx的老母亲就住在王封村里。每天下午xx会去母亲家里歇歇脚,83岁的老母亲也会每天在家门口守望着儿子。每当老母亲谈起儿子,眼眶就噙满了泪水,她心疼他的小儿子,他太不容易了,每天那么辛苦地送信,还要照顾一大家人。每天老母亲都不会让儿子多待一会儿,而是催他赶紧走,怕送晚了天黑路不好走。但是每到大年三十,母亲就舍不得他走了,母亲想让他留下来一起包饺子。xx又何尝不想,可是三十不送的话,攒起来的信报就背不动了。每当他想起大年三十自己背起邮包走出大门时,老母亲站在大门口,拿着围裙抹眼泪的情景时,他就禁不住落下泪来。

但这所有的辛酸与苦累,都没有停下他跋涉的脚步,带着母亲、妻儿的牵挂,肩负起群众翘首的期盼,他毅然地继续前行……

生命的价值在服务的延伸中得到延展

2010年4月,为了减轻xx的负担,省邮政公司专门优化了投递路线,并安排路过邮车把他捎到第一个投递点??小卧龙村,为的就是让他每天少走5公里的山路,能提前2个小时回家。邮路虽然缩短了2个小时,但xx却一直没有提前回过家,原来在这省下来的2个小时时间里,xx主动向分局请缨,把自己的邮路延伸到了堡子村等3个村子和1个企业,比以前还要多走20多里山路。这些村子更加偏远,可以说是邮政寄送的“空白点”。好多人都不理解xx的做法,认为他不懂得为自己着想,但他却不这么认为,“我就是想多跑几个村子,让更多的村民能看上报纸,也能为邮政多作一点贡献”。在这2个多小时里,xx还主动去石料加工厂、东峰煤焦集团这些新开的厂矿征订报纸,“这些企业离村子远,以前没时间过去,现在有时间过去了。”如今,他依然是披着月光、踏着浓浓的夜色在晚上10点后才能回到家中,背上的邮包也比以前更重了。

他将穿着这身衣服,一直默默地走下去

27年来,xx始终坚持认真投递每一封邮件、每一份报纸,他的敬业、朴实和坚持得到了沿线乡政府、各企业事业单位和用户的一致赞誉,先后有多家单位送来了表扬信和锦旗。其中中铁十二局送来的锦旗上写着“徒步艰辛传情、邮政精神伟大”,正是对xx工作的真实写照,更是对邮政服务行业的肯定和赞誉。王封乡小卧龙村的赖书记每次谈起xx都特别地激动:“在这种偏僻的山区,有了他,村民才能每天看到党报党刊、政策文件,我们需要他这样一个与外界沟通的纽带。”

踏实做好本职工作的xx,先后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山西电视台、《中国邮政报》等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xx说,他打心眼里就是喜欢这份工作,一穿上这身衣服,戴上这帽子,就觉得浑身都有劲!就想一直这样默默地走下去……

【2017先进党务工作者评选事迹材料2】

一位蒙古族女生在竞聘辅导员时,面对评委动情地说道:“是预科班的班主任xx老师影响了我今天的选择。当年,我们就像被大海冲上沙滩的小鱼儿,是邵老师用他无尽的关爱和呵护,把我们一一捧在手心又送回了大海,让鲜活的生命重新遨游在蔚蓝色的海洋。我要像邵老师那样,也去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

薪火相传,爱在延续。天山脚下,渤海之滨,xx与600多个祖国边疆少数民族学子间演绎的动人传奇,在穿越时空隧道那一刻留下了它深深的轨迹。

父母般的呵护源自心的贴近

1986年的金秋时节,xx与电子系新疆少数民族班的38名学生结缘,也从此开启了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的爱的闸门。

面对这些初来乍到的新疆娃儿,xx没少费心思。早晨,他从南山的家里跑到北山宿舍叫醒学生出操;晚上,再陪他们到熄灯,直到听到鼾声才悄悄离开。夜深人静,他跑下山坡,穿过公路,等回到教师住宅区,两米多高的大铁门已经上了锁,他常常不顾君子风度翻门而入。整整5年,上千个日日夜夜,上千个两公里的往返。一次,他从铁门上重重地摔了下来。“老师,您别再来了,我们听话。”学生们懂得了心疼老师,年过半百的老师却坦然一笑,一如既往。

邵老师有自己独特的带班诀窍:“尊重+爱护+研究”。每次接班前,他都要反复熟悉每位同学的资料,从名字、民族、家庭、经济来源、毕业中学、习惯爱好,到照片上的长相特征。第一次与同学见面,邵老师几乎就能准确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

春风化雨的浸润,背后写满大爱

8月的酷暑天气,蒙古族学生王刚踢足球时受伤,左臂摔成粉碎性骨折,住进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xx整整陪护了10天。医院大门守得严,早上6点前才进得去。他每天早早起来,煮了鸡蛋和嫩苞米,抢在6点前赶到医院,给王刚洗脸、擦身、打饭,一直忙到大夫查房时,再赶紧往家里跑,照顾他自己86岁的老母亲吃早饭。同室的病友羡慕极了:“你老爹真好!”“哪里!那是我的老师!”病友们惊愕了,不是骨肉亲情,怎能照顾得如此周到?!

父母离异的一位蒙古族学生,一上大学便断了经济来源,即使有助学金也只够勉强维持。于是,xx的家就成了他的“家”。从故乡回到学校,他给老师抱来一个比枕头还大的新疆西瓜:“老师,我挑的,一路枕过来的……”瓜切开,却酸了。xx紧紧握住这位学生的手,流着泪说:“这瓜有你的体温,酸了也是甜的……”

邵老师就是喜欢他这些学生们,喜欢得几近“痴迷”。一位原民族预科班的同学不经意间说起附近买不到清真方便面,他像得到命令似的,专门跑到北京街买来两大包,并亲自送到软件学院。很多民族班的学生家里并不宽裕,他会想方设法为他们省钱。碰上哪里的苹果卖得便宜,他赶紧回去“通报”,叫上几个男同学,为班里同学买上几袋子;女孩子们爱穿漂亮衣服,可又买不起大商场里的品牌服装,他又成了名副其实的“导购员”,带着她们去外贸处理店买既便宜又实用的衣服。

让库都斯•亚库甫难忘的是,非典肆虐时,他不巧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被校医院诊断为肺炎,需要留院观察治疗。非常时期,大家都很恐慌,有的同学开始怕他是非典不敢靠近,亚库甫心里很难过。远在新疆的父母也十分担心。是邵老师连续7天到医院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积极配合治疗,消除顾虑。亚库甫说,老师与民族班同学之间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一两句话是说不清的,因为有太多的感人事,也感动了太多的人。

每个人学有所成是最大的期待,也是永远的牵挂

xx说:“民族地区的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差点儿,但他们都很纯朴,也很聪明,不教育好他们,就是教育的失职。”“少数民族地区是祖国的重要一部分,建设好这些地区,关键还得靠少数民族。把这些娃娃培养教育好,将来他们回到民族地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预科班上的是高中课程,与大学其他班课程不一样,有的老师不愿上这个班的课,他总是逐一跟教务处及有关院系联系沟通,请出数学教授为预科生上课。每个老师开始来讲课时,他要亲自听上几节,以便发现老师和同学中存在的问题,随时提出调整意见。有一位老师因为课上得不好,他硬是敢“得罪”人,坚持要求学校给调换了老师。每次考试前,他总是把一些基础较差、不易过关的学生召集在一起“开小灶”,重点辅导,确保通过。正是这种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20多年来他所带的这些水平不一的学生,都顺利升入了本科。

xx说,一年的预科班,是从思想、学习、人生志向等方面全方位培养,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奠基工程”,怎么也马虎不得。做他们的班主任,就是代孩子的父母做他们的监护人。

虽然把全部身心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生身上,但xx的专业教学水平也非常出色。为了弥补担任班主任占用的工作时间,他经常挤占自己的业余时间和休息时间,利用假期、休息日备课、编写教材、撰写论文及进行相关科研工作。他讲授的《电路原理》,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每次讲课他都特别卖力气,一堂课下来,常常是汗流浃背。他的教学科研成果也非常突出,所讲授的《电路原理》课教材都是自己编写的,同时还编写了《电路分析学习指导》,作为学生们的辅导教材。

莘莘学子回报那片热土

在xx的家里,有满满两大袋子学生和家长们的来信,他非常珍惜这些信件,因为那是对自己的最大信任和奖赏。

1992年春节前的一天中,xx就收到了学生的17封信、5封电报,有的信甚至写了6张纸!分在新疆工学院电气系的维吾尔族学生希望来信说:“现在我仿佛离开了一个亲人,一给您写信,我就要哭。”一位哈萨克族学生在信上说:“邵老师,您太累了,原来是一头乌发,带了我们五年就全花白了,您放心吧,工作中我一定会学着您的样子,我的慈父。”

屈指算来,如今在大连理工大学,xx送走的民族班学生大约有600人之多,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受xx老师的影响,民族班毕业的学生们在西部那片沃土上辛勤地耕耘奋斗,他们中有工程师、技术员、教师、公务员、经理……

二十几年的光阴,青丝转白发,不变的是真情;二十几年书写的大爱,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