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北京的符号【八篇】

思而思学网

北京的符号?北京文化

城市是由符号构成的,符号交织着重叠着更新着编织着城市文明。

北京是中国第一符号之城,它本身就是中国的符号,国外传媒说“北京”时,它就是中国政府的一个符号。在北京城中,众多的符号共同组成北京城市政治与文化形象。中南海是中央政府的符号,人民大会堂是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符号,紫禁城是明清王朝的符号,圆明园遗址是外敌入侵的符号,沙滩红楼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符号,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纪念为中国人民解放而献身的英烈的符号,还有王府井、大栅栏是老北京商业文化符号,天桥是北京市井文化的符号,四合院是北京特色民居的符号,篆体“京”字是新北京新奥运的符号……

当我们在形象色彩的视觉符号面前,有没有为北京另一种文化符号缺失而深深遗憾?在北京一年又一年的岁月里,我们都是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时间或钟表上的时间,我们很少听到过北京时间的“符号”,北京最美妙的文化符号之一就是发自钟鼓楼的晨鼓暮钟荡人心弦的声音。钟鼓楼报时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它是我们文化传统中至可宝贵的无形财富,现在它消失在北京人的记忆里,空留下钟楼鼓楼贮存着没有声音的钟与鼓让观者唏嘘感喟。北京的子夜与午时都没有祥和的钟声,只有汽车的喇叭声,歌厅的歌舞声,而没有了充满生命时间感与文化感的钟声。其实,将时间以有力度的钟鼓声来体现,是文化中的一大创举,没有一种声音符号像钟鼓声那样,能够穿透时空,直击心灵,让生命富有质感,让灵魂有所觉醒。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的钟声是苏州古城的文化符号,它对这座城市有无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每年元旦、春节成百上千的海外观光客来这里就是让千年钟声洗礼自己的心灵。

而欧洲文明史,可以说是在教堂钟声伴奏中走过来的,没有钟声陪伴我们想象不出他们的文明会是怎样的一副面孔。童话作家安徒生在为《席勒纪念册》作序时写席勒的母亲将要临盆时的情景:“这时从教堂的钟楼上给她传来了钟声,很是深沉,很是欢快。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就在这个时候,她感觉到了她的儿子,她感觉到了无止境的欢乐。教堂的钟好像敲出了她的欢乐,把她的欢乐带向整个城市、整个国土。”

而在二战之时,德军数十番轰炸英国位于泰晤士河畔的大本钟,却没有得逞,根据格林尼治时间,大本钟每隔一个小时报时一次,报时声深沉浑厚,方圆数英里之外都能听到其钟声的回响。大本钟装有麦克风,与英国广播公司(BBC)相连,因此每当大钟报时,人们都能从BBC的广播中听到其铿锵有力的声音。

今后的日子里,我希望在我们的广播电视里、甚至手机铃声里,能响起我们钟鼓楼里传出的钟鼓声。在正午的阳光下,它使阳光更醉人;在子夜的梦境里,它使梦乡有韵律。

北京,你要捡拾起你的灿烂的声音记忆符号,让我们在祥和的钟鼓声里共享生活的美丽。

北京的符号?即是北京

北京,我生活的,热爱的地方。我整整爱了它17年,从未停止过。爱它古老的平房;爱它富丽的宫殿;爱它悠久的历史。

我想我之所以爱北京,因为它是一个逗号。它就想一句未完的话,始终挂在我们的胸口,怎么也忘不掉。它给予我们的不只是美丽的神话,而是永远不会结束的遐想和憧憬。无论是"北京人"还是"三皇五帝";无论从开天辟地还是到如今的信息时代。它仍然执著地、满怀信心地发展着,前进着,继续着它永恒的使命。

我想我之所以爱北京,因为它是一个问号。它是永远的迷,悠久的历史依然着魔似地吸引。那一个个精美绝世的陶瓷,那一幅幅超凡脱俗的画瑰墨宝,那一篇篇惊世骇俗的传奇故事。无疑是北京乃至中国独一无二的标志。在人生的长河中,能够细细地体会一翻北京真正的味道也就无憾。

我想我太爱北京了,因为它就是一个叹号。恨不得一睁开眼睛就为它的美丽惊叹。清晨,沏一杯浓茶,托着鸟笼,在院中等待着下棋的棋友。偶尔空中飞过一群白鸽的声音,还有门外抖空竹的声音。啊,你一定会说,这才是北京。呵,北京最大的特点大家都知道,就是人多。走到那里,总会热热闹闹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如果你刚来北京,你一定会说:"啊,北京人真多啊!"

北京就是一个句号。我爱它的完美,我爱它的人多,我爱它复古的风格。北京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它的未来超乎我们的想象。信息时代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造福,我们享受着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鲜气息。当北京踏入世界的那一刹那,全世界都沸腾了。2008年,北京期待着你。看吧,街边完美的绿化,高楼高贵富丽,那可爱的人儿,那精彩的文化。一切都近乎完美,如果它不是一个句号,那还能用什么来表扬它的完美呢?

不过,在我的心里我希望它永远是个省略号。我希望北京有数不清的文化,有说不完的故事。当一个外国人来到北京,我希望它有说不完的对北京的爱,说不清的对北京的情。北京,带动全中国的力量永远无限前进!

为什么我如此爱你,为什么我这么想赞美你?我找不出有什么语言能夸奖,让我更加为难的是,北京,我该用什么符号代替你?恩,"北京"就是你永恒的美丽符号!!!

北京的符号

小时候在家玩耍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来吃。有时候还偷偷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经常来我家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所以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到底是不是,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让我深信不疑。那会儿我还小,也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谁吆喝得好听就买谁的吃。于是,我跟这个“老北京”混了个脸儿熟。

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的门口,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五岁小破孩儿。“老北京”很喜欢我。每天收摊前,都会给我一串糖葫芦作为“报酬”。有一次他摸着我的脑袋说:“多好的孩子啊,以后要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可就毁喽!”年幼的我,不懂这话的意思,于是认真地说:“卖糖葫芦多幸福啊,赶明儿我一准儿干这个!”“老北京”笑了笑,不语。

十五年后,我长成二十岁的大小伙儿。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北京”却再也见不到了。我每天都在为人生前途而奔波,现在的我,理想是当个白领,再不想小时候卖糖葫芦的事了。那悦耳的吆喝声,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终于,在一次春节的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见了那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身影。虽然十五年过去了,“老北京”的模样依然没变。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向他勾画了十五年前的那个小破孩儿。他惊异地望着我,然后慈祥地笑了,像发现了一个旧梦,他递给我一串糖葫芦,说:“提前付你的工资,来,像当年一样,帮我吆喝!”我仿佛又找到了自己的童年,然而,我突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口,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丢人了!我已经是个二十岁的青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说:“怕了?我就知道。还是那句话,多好的孩子啊,以后要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可就毁喽!”然后,他独自一个人吆喝开了: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那悦耳的吆喝声悠悠扬扬,进入我的脑海,像一缕残梦??胡同深处、四合院、门墩儿、小破孩儿、妈妈……

一股热浪敲击着我的心房,终于,我抛开一切,敞开喉咙??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醇厚的味道。时代变迁,但北京那如歌的吆喝声却穿过岁月,飘向2008。到那时候,让全世界的友人,都来听听这地道的吆喝、品品这醉人的京韵吧??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北京的符号??老舍与北京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众徒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支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

那是老北京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饮食??“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过了砂糖在锅里刷刷地炒着,连锅下的茶烟都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竹篓装着,沿街高声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只有老北京才会有如此诱人的风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领略得如此动情传神!

老舍先生虽然祖籍山东,可他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更无比地爱着北京。他爱老北京的一切,正如旧历年张贴的年画:喜庆、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气;细致、精巧,更传达着文化的气息。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对北京的无比热爱,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理想的北京,一个现实而又诗意的北京。于是,老舍先生的文字,老舍先生的名字,也因此成了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符号。

老舍先生出过国,留过洋,他自然懂得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这是一种欣喜与哀婉交织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

正因为此,作为北京符号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的老舍先生,也成为了北京历史与现实的,北京人眼里与心中的,一座永恒的丰碑。

北京的符号

苏州的雨细软,成都的雨淫绵,而北京的雨,轻灵又不失厚重。

雨打在成贤街的青石板上,雨打在国子监的幽翠古柏上,雨打在含笑而揖的孔子的飘飘儒巾儒袖上;于是,连雨也带着古老的幽幽书香。

漫步雨中,无需撑伞,因为那雨滴由头顶含羞吐蕊的洁白槐花上落下,仿佛夫子的谆谆教诲浸入心田;而你,也宛若走回古代,走回那鼓乐飘扬书声琅琅的贡院,抚摸那历经悠悠岁月的石碑的刻痕,也许,先祖的姓名恰在其中。

雨、槐花、古柏、石刻、孔子像、国子监,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隐藏其后的,正是脉脉书香。

岭南的风郁热,塞北的风凛冽,而北京的风,和煦而清爽。

风吹皱昆明湖的一池碧蓝秋水,风吹荡开卢沟桥畔的菲菲芦花,风吹响鼓楼檐角细小的铜铃;于是,连风也带着温和的微笑。

漫步风中,不妨同如金风一般亲切的人们一同欢笑。扯起一纸沙燕风筝,让它带你在北京晴蓝的天空中飞翔;将风筝老人的匠心独运一同放飞;摇橹昆玉河中,听不到那古老而悠长的叫卖声或许微有缺憾,但耳边充盈的那爽朗耐听的京片子,是否还有一丝京剧的韵味儿?微醺风中,你听到胡同口那一把京胡的绵软京音儿,阳光映着微青的影壁,鸽哨儿响彻晴空,能不沉醉?

风筝、京音儿、胡同儿、京剧,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但隐藏其后的,正是浓浓的民俗。

西域的雪凄凉,中原的雪沉重,而北京的雪,厚重如千年历史。

雪落在元大都遗址的残垣断壁上,雪落在紫禁城的金瓦红墙上,雪落在铭记兴衰荣辱的汉白玉华表上;那雪,亦落在新完工的大气庄重的首都博物馆上,落在建设中的拥抱世界的奥运场馆鸟巢上。

纷纷雪花落于身上,左手是观象台的古老,右手是长安街的现代;左手是白塔的红墙绿瓦,右手是中关村的车水马龙;左手是历史,写也写不完的荣辱兴衰;右手是未来,也道不尽的辉煌愿景。北京人的双手,沉重而又轻盈,而那心间承载的,正是落于我们肩上的千年的责任,是那份作为首都人的责任!

故宫、白塔、世纪坛、长安街,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隐藏其后的,正是北京人承载责任与历史的心!家在北京,心在北京,留住历史的符号,创造未来的符号,正是每一位北京人的心愿。

北京的符号之记忆和怀念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加速了,涌入人们眼中的,是如“鸟巢”般高科技含量的北京新标,而那些融入了一代又一代北京人情感并扎根于北京人心中的以往的北京符号却在转瞬间荡然无存了。无论是老人、中年人还是我们这代年轻人心中都在默默的暗自神伤,承载着我们无限童年记忆的四合院已经成了宽广的马路,仅存的被标注和翻新了的四合院也已成为四面八方游客的旅游景点,早已不带有任何北京的泥土气息。

我们的记忆就这样在心底渐渐的模糊,只有在闭上眼睛追忆的时候,图片才能清晰的拼凑起来。记得,在姥姥家的大杂院宣布拆迁后,我一直没有勇气回去看看,这个我从出生到中考结束一直生活的地方,我却没有勇气看她最后一眼,直到她变成了废墟,不见曾经的点滴,我才摸索着记忆的路线,站到了她身边,心里一阵酸楚,泪水已经夺眶。这里曾经有我最完美的家庭,姥姥、姥爷、姥姨和爸爸、妈妈,一直生活于此,虽然我们自己的小家在楼房里,但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这里有我从小到大的伙伴,我们一起在大杂院里玩耍,一起在这远近几里错综的胡同里穿梭,我们一起骑车上学、下学??这里有太多我的记忆,我多么想抱住她,不让她离开。我的朋友们,在这个时候纷纷拿着相机,试图留下曾经的记忆,不让她消去,即使是同学的聚会,我们也将地点安排在这熟悉的地带集合,一起缅怀??

老北京胡同的喧嚣声、吆喝声,老北京人夏日在院子里乘凉时的调侃声,孩子们在大街小巷追跑吵闹的嬉戏声??曾经的声音早已被汽车嘈杂的发动机声所掩盖;人们渐渐的变的陌生,挤进拥挤的楼群,关上门,用不着去问候对面的邻居;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竞相参加着各种各样的学习般,哪里还知道躺在屋顶看星星是一种怎样的幸福??

也许还能唤起北京人美好记忆的,还有那些已经商业化的北京小吃,虽然味道不再浓郁,却依然倍受北京人和外来游客的青睐。因为此时此刻,我们也只有通过味觉的刺激,才能找到一点曾经的痕迹,只有通过味觉的刺激,才能感受老北京的特色。

北京的大学同样是北京的符号,一直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总是作为一个旅行的景点向人们展示北京的文化沉淀。然而,虽然我们的大学比起国外的许多大学要年轻太多,但我们的却有着飞速的变化。高耸的教学楼透着完美的设计和尖端的科技,却无法被一眼识别出她所属的院校。一位外国友人在参观北京大学的时候,看到原来的老式红墙教学区不禁感叹,我喜欢这个北大!

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但人们的心中在重视创新元素的同时,更加珍视属于自己的往事记忆,这是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那些已经植根于我们心中的北京符号,才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家乡的记忆,如果有一天,她们都已不复存在,那么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又有什么区别?

北京的符号之历史和发展

天子登基,万臣叩首。朱棣定国号永乐,从此,自己成为了明成祖。他下的第一道圣旨,便是把他侄子建文帝的历史在史书上抹去。

从攻进南京金川门的那一天开始,他就一直寝食不安。建文帝消失了,是被火烧死了,还是真的逃出宫外了?不仅他自己心里不舒服,南京的大臣和百姓们自然也并不太佩服这位篡权的皇上,私下里也难免“道路以目”。

子民们心中的不服朱棣自然不敢小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越来越不喜欢这座城市,便开始暗暗筹划一个计划,把整个都城都搬回他的原封地,北平。

他对大臣们说,迁都北上是太祖洪武未尽的事业,天子守边也是对北方防线的重要补充,况且大运河疏通,迁都北京的时机已经成熟。他说的句句在理,众人不得不服。

历时数年,北京城营造成一个大都市,巍峨的紫禁城,庄严的祈年殿和坚如铁桶的层层城墙。迁都大典异常热闹,文武百官第一次见到如此万国来朝的盛况,各国使臣纷纷献礼,最耀眼的莫过于大太监郑和从非洲运来的麒麟。

我们现在居住的北京城的雏形,就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当时北京的符号是“天”,天子所在,天宫耸立,天坛巍巍,天兽得祥。

几百年过去了,北京城作为天的尊严已经被洋人的大炮打得脸面无存,天朝辉煌气魄也已经成为了历史。

当中国的人民起来反抗列强的侮辱,反抗旧廷的压迫,最终得取胜利的时候,北京的符号该是什么也成了一个难题。

有人提出,建设一个新的符号,他要超越前代,要体现中国人民的民主与自强的信念。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人民大会堂。也有人提出,要推翻旧的符号,如同推翻旧的观念,建立新的秩序。这就是后来?上演的拆城墙修公路的一幕。

历史长河的流向,终究不是几个少数人可以左右的,北京的符号,仍旧是“天”。是天安门。国徽上,地图上,都能证明。然而,就像天安门城壁上的两幅字写的一样,此时的“天”不再是自大的口号,而是对天下太平的祈愿。

当然,中国真正走向世界,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不再是“有三分之二的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才短短几十年的事情。今天,地球就像一个小村,每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都有数不清的各式符号。但是,我希望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能永远保留这份千年不变的天下同福,世界大同的心愿。

北京的符号也将永远是“天”。

北京的符号?“冰糖葫芦”

小时候,在家玩耍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着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

所以,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到底是不是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让我深信不疑。那会儿我还小,还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谁吆喝得好听就买谁的吃。

于是,我跟这个老北京混了个脸熟。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的门口,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5岁小破孩儿。

老北京很喜欢我,每天收摊儿前都会给我一串糖葫芦作为报酬。有一次,他摸着我的脑袋说:“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年幼的我不懂这些话的意思。于是认真地望着卖糖葫芦的说:“赶明儿我一准儿干这个。”老北京笑笑不语。

15年后,我长成20岁的大小伙儿。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北京再也见不到了。我每天都在为人生的前途奔波,现在的理想是当个白领,再也不想小时候卖糖葫芦的事了。那悦耳的吆喝声也随着时代变迁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终于,在一次春节的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到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虽然15年过去了,老北京的模样依然没变。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向他比划15年前那个小破孩儿。

他惊异地望着我,然后慈祥地笑了,像发现了一个旧梦。他递给了我一串糖葫芦。“提前付你的工资,像当年一样跟我吆喝。”我仿佛又找到了自己的童年,然后我突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口,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丢人了,我已经是个20岁的青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说:“怕了,我就知道。还是那句话,‘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然后,他一个人吆喝开了。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那悦耳的吆喝声悠悠扬扬进入我的脑海,像一缕残梦??胡同深处、四合院、门墩儿??小破孩儿??妈妈……一股热浪敲击我的心房,终于我抛开一切,敞开喉咙??

冰??糖??葫芦……葫芦??冰??糖……

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时代变迁,但北京那如歌的吆喝声却穿过岁月飘向2008,到那时候,让世界友人都来听听地道的吆喝,品尝这醉人的京韵吧??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