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作文素材高考版(3篇)

思而思学网

高考作文素材1

1.也说“佛系青年”(民生观)

“油腻大叔”还没走远,“佛系青年”又刷屏了。您别误会,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讲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抢着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一看这文章,心里激灵一下。哪怕扭过头,扒拉两口饭又改文案去了,活不成这样,但也想给它点个赞,转发一下。

朋友圈中,有一个干媒体的哥们的转发打动了我:工作之外,真想这么干!??请注意,他也向往,但加了一个前提。

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能得有十几条不止。脏了随手一换就得,不在这方面花心思。可是,在工作上,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金庸笔下的张三丰也这样,一件青道袍污秽不堪,人称邋遢道人,但是大节大义不含糊。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有所坚持之后的“佛系生活”,本质是断舍离,是极简主义,是聚焦。是心系做实验把怀表搁锅里煮,是撞上大树还道歉,不拘小节,不理细务,是所求者大,是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好求一针捅破天。

自然界中,也有“佛系动物”。比如老鹰和老虎,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瞧着可随意了,可是一旦锁定目标,咔嚓一下,闪电一击,也不睡了,也不病了,往往一下毙命。本质上也是抓大放小。如果真是啥也不用心,那是肯定通不过自然选择的大剪刀的。脖子上挂饼不知道转,只能饿死嘛。

除了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还有一层分寸感的道理。古人也好闲好从容,但讲究“偷闲”,不从容,人生太急;太从容,生命浪费,其要在度。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

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2.纪念余光中记住他的爱国情怀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成绝响!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病逝,享年九十岁。他的过世不仅是台湾文坛的巨大损失,也是每一个海内外华人心中的伤痛。46年前,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将乡愁比喻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小小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让人读来神伤,勾起了多少中华儿女的思乡之情。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被广为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今,先生已逝,留下一世乡愁,不知天堂有没有乡愁?

余光中留下的文学珍宝显然不只《乡愁》,其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主要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创作,共出版作品集约50种,被称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有媒体这样形容他:“投注毕生精力于文学创作,有着巨人般的意志。年纪愈长,身躯愈孱弱,但仍执笔不辍”。虽然他一生都在频繁地奔波迁徙,多次与亲人聚散离合,自嘲着“蒲公英的岁月”,其诗歌散文也因此离不开“乡愁”“孤独”“死亡”等苍凉命题,但仍给人一种顽强和希望。这种顽强精神,也是他留给我们的文学财富。

余光中在其作品中一浇“乡愁”块垒,其实是表达对大陆深深思念、期盼两岸统一的深切情愫。他在《乡愁四韵》中深情地呼喊:“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他在《当我死时》中殷切地期望:“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这些,无不饱含着对大陆的思念、对两岸统一的渴盼。

故而,我们记住那位写“乡愁”的游子,不光要记住他那些或激烈或舒缓、或迷茫或清醒、或写实或浪漫的诗文,更要记住他对两岸统一的疾呼与魂牵梦绕,记住他那满腔的爱国情怀。与其说他是一位蜚声中外的“乡愁诗人”,莫如说他是一位名符其实、低吟浅唱的爱国诗人。实现两岸统一,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面对海峡两岸骨肉分离、亲朋隔断,有着切肤之痛的余光中,又怎么不会怀恋故土、思亲念朋?又怎么不会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表达恋山河、爱国家的主题?他那样的爱国情怀,应成为所有华人的内在气质,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以悲壮情怀、赤子之心抒发着思乡之情、爱国之恋的余光中走了,不少网友纷纷撰诗怀念之。在此,笔者谨以一位网友的一首小诗作结,同时献给天堂里的余光中先生:“今天/我们缅怀余光中先生/我们期盼祖国统一/让所有乡愁者/都能在最美母亲的国度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长江,黄河的歌。”

精选高考作文素材2

1、科学与艺术拥有共同创意源泉(名师谈艺)

近60年前,英国物理学家暨小说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做了以“两种文化”为题的著名演讲。他指出:在西方学术界,由于科学与文艺两个领域之间巨大鸿沟已难以逾越,科学与文艺应被视为两种不同文化。此后,“两种文化”这一概念便在西方学术界流传开来。斯诺也曾分别以物理学家卢瑟福与诗人艾略特为科学与文艺两个领域的代表,指出他们由于对各自领域过分自豪而忽视了对方。

大西洋对岸的物理学家费曼也曾面对类似指责。他的一位艺术家朋友曾开玩笑说,像您这样的大科学家,整日沉湎于微观量子世界,恐怕连一朵花都不懂得如何欣赏。才华横溢的费曼反唇相讥说,艺术家虽能欣赏美,但未必能像科学家体味得那样细腻和深刻。“一花一世界”,唯有对其理解得深入,方能欣赏它超越外表的壮美。

作为古生物学家,我对费曼机敏犀利而不失风度的回答十分赞赏,由此联想到:4亿多年前的陆地上一片荒芜,尚无任何陆生植物。原始植物“登陆”后,经过近3亿年的缓慢演化,地球上才绽放第一朵花。而中国“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中华古果化石,则代表一亿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开花植物。尽管它麦穗般的花朵貌似平淡无奇,然而正是由于它的出现才演化出如今地球上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美景,这是多么壮丽神奇!试问:我们通过生物演化的透视镜所欣赏的生命之美,又有哪一点逊色于艺术之美呢?

其实,科学家们对美的追求与欣赏,与艺术家们不分伯仲。

值得指出的是,一方面早期中国现代科学家中就曾涌现出一批艺兼文理的大家,比如丁文江、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等。他们中的许多人,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浸淫,既能做领先国际水平的科研工作,又能写辞章优美、立意深远的锦绣文章。譬如,竺可桢先生物候学著作所展露的深厚诗学修养,就一直为人称道。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大多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作品常常表现出科学的自然观。譬如,中唐诗人韦应物有一首咏琥珀的五言诗:“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诗中对琥珀成因有如此形象的描述以及合乎科学的论断,实在令今天的古生物学家们惊叹不已。

中国改革开放伊始,更催生了“科学的春天”。当年一部优美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曾把许多像笔者这样的文学青少年吸引到科学领域。如今,这批人当中已有新一代文理兼通的科学家,其中有几位是我所熟知的,如北京大学进化生物学家饶毅、芝加哥大学遗传学家龙漫远、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邓涛、王原等。

放眼未来,窃以为,进化生物学或将成为衔接科学与文艺之间的桥梁。昆虫学家及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曾经和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有过一次对话。在这次对话中,我欣喜地看到他作如是说:生物学是与人文学科相关联并与其共同进步的。生物学当下所做的,似乎揭示了人性暧昧的根源。比如,我们一直讨论人性的永恒冲突,一方面是利己与有利于后代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利他与有利于群体的行为。作为进化动力的这种冲突,似乎从未达到过平衡。然而,倘若一味走向个体主义,社会就会分崩离析;但如果过分强调服从群体,人群便无异于蚁群了。故此,人类总是处在极富创意的冲突之中,在罪孽与美德、背叛与忠诚、爱与恨之间左右摇摆。人文科学不啻是我们认识与应对这类冲突的门径。正是这一冲突塑造了我们智人这一物种,也成为我们创造性的源头活水。可以说,科学与艺术拥有共同创意源泉。

我记得赫胥黎说过,科学与文艺并非两件不同的东西,而是同一件东西的两面。柯勒律治说得更妙,与诗歌相对的不是散文而是科学。显然,科学与文艺的融合不仅可能,而且势在必行。我十分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李政道先生也一直在热心倡导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在此我衷心期待中国科学家与文艺家们尽早开始这类对话;据我所知,汪品先院士、周忠和院士以及饶毅教授等已领先声,希望文艺界朋友们亦能踊跃响应,期待科学家们能背诵李杜和莎士比亚作品,文艺家们能了解一点量子力学的那一天。

2、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跑道和节奏

两年前,杭州姑娘葛露琴“海投”阿里巴巴所有职位让她如愿进入“高大上”的杭州金招牌企业,亲戚朋友无不羡慕称赞。两年后,葛露琴却后悔了,长期加班内分泌失调胖了20斤,她突然觉悟“身体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于是辞去阿里的工作,在公厕保洁员妈妈的言传身教下,管理辖区内25个公共厕所。(10月26日《法制日报》)

放弃高薪工作去选择另一份看起来不那么美好的工作,这类新闻近年来屡见不鲜,虽然如此,但这类新闻一经报道,依旧能够引起网民的转发和评论。这个现象其实说明了人们对自己现实工作的不满和希望自己也能够做出这种大胆而自由的行动。在虚拟世界参与的互动与议论不是凭空而来,往往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欲望与需求的投射。

但这次的新闻跟以往的又有所不同,以往类似的新闻,比如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耶鲁毕业生回国当村官,或是最近的北大清华医学生卖烧烤,新闻媒体的报道更多是引导人们关注北大、清华、耶鲁这些名牌大学自带的标签与光环。在人们一般的印象中,这类大学的毕业生理应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从事社会上流的工作,他们卖猪肉卖烧烤、回乡下当村官,打破了很多人的认知,带有极大的新闻性。

本次新闻的主人公葛露琴姑娘,不过是一间普通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她也从事过很多的工作,一开始从事培训工作,后来海投简历进入阿里,一开始充满兴奋与期待,但光鲜亮丽的工作背后却是沉重的工作压力。她从阿里辞职后又在几家公司工作过,依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最后终于在管理公厕的岗位上“安身立命”。报道中提到,她认为,新工作给她更多时间回归生活,周末可以旅游、看书或学习,“很踏实,心情也放松”。这是一个普通人寻求职业的曲折过程,没有太多的新闻点,只有一个普通人最平常的追求过程,在不断的“试错”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真实的兴趣点。

的确,职业的选择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只有全面地认识自己,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下一年一度的秋招已经临近结束,秋招是应届毕业生走出社会的第一步,这个时候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同学已经拿到Offer,有的可能还在跑各种宣讲会、招聘会,忙着网申、海投。但人生是一个长久的马拉松比赛,我们都是参与者,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跑道和节奏才能笑到最后,而这个过程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跋涉。

放弃阿里高薪去管公厕,一个平常人不断尝试又不断经历失败却又不轻易屈服的生活故事。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没有选择是容易的,找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最新作文素材精选3

1、心中的顽石

??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仅仅是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菜园摆着一颗大石头,宽度大约有四十公分,高度有十公分。到菜园的人,不小心就会踢到那一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儿子问:“爸爸,那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走?”爸爸这么回答:“你说那颗石头喔?从你爷爷时代,就一直放到现在了,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到什么时候,没事无聊挖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应能力。”过了几年,这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

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菜园那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爸爸回答说:“算了吧!那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媳妇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颗大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

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

媳妇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起来,看看大小,这颗石头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你抱着下坡的想法爬山,便无从爬上山去。如果你的世界沉闷而无望,那是因为你自己沉闷无望。改变你的世界,必先改变你自己的心态。

2、永远的坐票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