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思而思学网
【篇一】


1.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所决定的。

2.生活型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根据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等特征,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据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2米)。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⑤raunkiaer生活型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对气候条件适应的结果,因此它们的组成可反映某地区的生物气候和环境的状况。

从表上可知,每一类植物群落都是由几种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但其中有一类生活型占优势,生活型与环境关系密切,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是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群落的特征,如热带雨林群落;地面芽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反映了该地区具有较长的严寒季节,如温带针叶林落叶林群落;地上芽植物占优势,反映了该地区环境比较湿冷,如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则是干旱气候的荒漠和草原地区群落的特征,如东北温带草原。

一种群

定义1: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种群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2:种内具有相同繁殖习性产卵场所生态习性和形态特征的区域性群体。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渔业资源学(二级学科)

二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是根据人们的需要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组合在一起,所以农田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离开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原生态系统所替代。

居住在一个地区的一切生物所组成的共同体,它们彼此通过各种途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例如一座森林中的一切植物为其中栖息的动物提供住处和食物,一些动物还可以其他动物为食,还有土壤中生存的大量微生物,它们靠分解落叶残骸为生,这一切组成一个整体称为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三生物圈

定义1: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一切生物组成的总体。

定义2: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全球生态学(二级学科)

四生态环境

定义: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

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到了高中,你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在高中,学习的科目没有大科、小科之分,只有高考和非高考科目之分。比如对于理倾学生来说,语数外、理化生是高考科目,其他为非高考科目;对于文倾学生来说,语数外、政史地是高考科目,其他为非高考科目。因此,如果大家把生物当成初中的小科,当成文科来看待,指望考前背一背,可以这样说,这种情况下你的高中生物是根本学不好的。如果你指望生物考前背背就可以考高分,那是天方夜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高中尤其是在生物考试中,你也很难取得高分,更何况你考前背背呢。

【篇二】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二)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具有循环性。

二、实例??碳循环

(一)无机环境中存在的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二)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三)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如图)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四)特点:具全球性,可反复利用。[

(五)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1、温室效应的形成:CO2与悬浮粒子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键因素。CO2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CO2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面的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

(1)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

(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3、影响:

(1)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2)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4、缓解措施:

(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开发清洁能源。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