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内容

思而思学网

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再次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生动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讲解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了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

这次太空授课活动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作为“‘天宫课堂’全国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分会场”的四川科技馆及攀枝花、遂宁、内江、巴中等地,学生们一边观看“天宫课堂”,一边跟着航天员做实验。

·现场·

天地对比 通过实验直观展现区别

在地面上,把“冰墩墩”抛出去,马上就会下坠,那么,在空间站里呢?23日下午,在四川科技馆航空航天厅“空间站”模型前,来自成都双庆中学的学生们一边观看航天员授课,一边同步做起了地面对比实验。

罗理睿今年在双庆中学读初一,这次“天宫课堂”,他最期待的就是太空抛物实验。“了解空间站和地面究竟有何不同,对比实验会很直观。”罗理睿说。

“大家看到,冰墩墩在空间站上可以直线抛出。”王亚平水平向前抛出“冰墩墩”摆件,一向憨态可掬的“墩墩”姿态格外轻盈,接连几个“空翻”画出了一条漂亮的直线,稳稳站在了叶光富手中。

这时,四川科技馆讲解员向同学们抛出了一个乒乓球,呈抛物线下落。“(乒乓球)轨迹是弯的!”罗理睿和同学惊呼不已。天地之间抛物的区别,就这样直观地展现在这群中学生面前。

在巴中市恩阳区恩阳中学的学术报告厅里,278名师生集中收看了直播。在实验环节,该校两名物理老师带着学生们在讲台上,同步进行航天员们在中国空间站里展示的太空“冰雪”、液桥演示、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等实验。

其中,七年级一班的学生陈仕铭参与的是太空“冰雪”实验。当一根棉棒伸入装有乙酸钠溶液的透明袋子里,水状的溶液立刻变成固态“冰雪”状,“看着像雪,但这竟然是热的。”亲眼见证了这一现象,陈仕铭两眼放光,仿佛打开了新世界大门,“我从小就想当航天员,今天能跟真正的航天员做一样的实验,简直太开心了。”

在内江市第十小学校,五年级的王翊杰通过大屏幕,仔细看着航天员王亚平和叶光富演示水油分离实验,随后他将水和油倒入透明瓶子中,混合后出现分层,油在上水在下。而在“天宫课堂”里,水和油是混合的浑浊状态。原来,在地面上,水和油自然分层,在空间站则不一样,失重环境下水油无法自然分离,需要在离心作用下才可实现分层。

课堂延续 设计实验引发孩子更多思考

攀枝花市二十五中小阳光外国语学校的百余名师生通过直播,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讲。“天宫课堂”结束后,学校安排了一系列天地对比试验,该校物理教师杨定永介绍,除了抛物实验外,老师们还提前设计了“彩虹雨”“彩虹水”等实验,将课堂中的知识延续下来,“通过对照实验,引发孩子们更多地思考。”

今年读六年级的韦星屹是一位小科学迷,从小热爱科学知识的他在现场找到了更多动力。韦星屹说,平时老师们用各种各样的实验讲授科学知识,在家长的鼓励下,他也养成了搜集前沿科学知识的习惯,“通过很多专业的网站,能够非常方便地获取信息。”

同样就读六年级的辜彦植兴奋不已,课程结束后,他又和同学们继续自己的科学实验。八年级一班的王思雅告诉记者,身边的同学都对科学知识非常感兴趣,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科学杂志都是他们的知识来源,“平时下课后,大家也会时不时讨论一些比较浅显的科学现象,很有意思。”

遂宁绿然国际学校初中物理老师陈乾乾说,同学们很愿意去操作实验,而且“天宫课堂”讲授了很多的物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对物理学科和航天知识的兴趣。

内江市第十小学校副校长王蕾介绍,平时学校就会定期开展实验课,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科学原理和知识,学校将继续完善各社团课程内容,加大开展“智慧校园”的打造,丰富“创客”课程内容,更大程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记者 文露敏 唐子晴 郑志浩 王若晔 钟帆

·解读·

太空实验背后的奥秘

“天宫课堂”第二课中,3位“太空教师”为什么要做这些科学实验?背后蕴含着哪些科学奥妙?记者采访多位专家一一解读。

实验一:温热的“冰球”

【现象回顾】这一幕仿佛发生在“魔法世界”:透明的液球飘在半空中,王亚平用一根小棍点在液球上,球体瞬间开始“结冰”,几秒钟就变成通体雪白的“冰球”。王亚平说,这枚“冰球”摸上去是温热的。

【专家解读】“太空‘冰雪’实验实际上是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核、结晶的过程,过程当中会释放热量。”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介绍,过饱和溶液结晶通常需要外界“扰动”,而这个实验的“玄机”就在于小棍上沾有晶体粉末,为过饱和乙酸钠溶液提供了凝结核,进而析出三水合乙酸钠晶体。

实验二:“分不开”的水和油

【现象回顾】王亚平用力摇晃一个装有水和油的瓶子,让水油充分混合,瓶中一片黄色。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瓶中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油滴仍然均匀分布在水中。叶光富前来助力,抓着系在瓶上的细绳甩动瓶子。数圈后,水油明显分离,油在上层,水在下层。

【专家解读】“我们都知道地面上油比水轻,平时喝汤的时候看到油花都习以为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文杰说,然而在空间站中,情况却大不一样,水和油之所以“难舍难分”、长时间保持混合态,是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密度分层消失了,也就是浮力消失了。“水油在天上成功分离的原因是,瓶子高速旋转时类似离心机,可以理解为离心作用使得浮力重新出现了。”张璐说。

实验三:翻跟头的“冰墩墩”

【现象回顾】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压轴登场,迎来太空之旅的“高光时刻”。王亚平水平向前抛出“冰墩墩”摆件,一向憨态可掬的“墩墩”姿态格外轻盈,接连几个“空翻”画出了一条漂亮的直线,稳稳站在了叶光富手中。

【专家解读】太空抛物实验展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在空间站中,“冰墩墩”摆件被抛出后几乎不受外力影响,保持近似匀速直线运动。“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介绍,地球人眼中物体运动的理想状态,如今得以在太空中一探究竟。

新华社记者 李国利 黄一宸(据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幕后·

天地对话 离不开这家在川央企“牵线”

在这场“天宫课堂”授课过程中,在川央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简称“中电十所”)牵起了天地沟通的重要“线路”。太空授课数据传输主要依靠中继卫星系统,中电十所承研的天链二号01星地面终端站和天链一号03星地面终端站,以及配套的测距转发站设备作为系统重要部分参与其中。

在太空授课中,中继卫星就像是一座中转站,为空间站和地面终端站的信息传输牵上了高速传输的连接线,保证信息传输的畅通无阻。航天器将遥测数据、话音、视频等信息通过星间通信链路发向中继卫星,中继卫星接收后,经过变频,再将其转发到地面终端站,地面终端站通过地面终端设备对信息进行调解和译码处理,再通过通信卫星链路或其他宽带链路发送至地面最终的用户。

(一)、大学生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观后感(六篇)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搭载着3名航天员如利箭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战”,青岛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护航技术支撑。早在此次任务发射前期,中国电科22所的信息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这支团队全力为此次任务提供了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查看更多

据了解,天链一号03星、天链二号01星地面终端设备是实现中继卫星系统星地信息互传的关键节点、地面信息分发的重要节点,安装在地面终端站,该设备在此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中提供相关数据中继传输支持功能。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