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集锦】

思而思学网 2023-12-19 18:56:53

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乡镇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乡镇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1】

“县摘帽、村出列、户脱贫、人销号”,是精准扶贫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基层主推”是关键。如果没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再好的扶贫政策,也可能“落在树丫上”。

基层党组织要在厘清思路上主动作为。“好思路才有好门路,好门路才有好出路”。目前,贫困村都进驻了扶贫工作队,还派驻了“第一书记”,基层组织力量得到了加强。村“两委”班子要积极主动与工作队一道厘清发展思路,根据实际情况、自然禀赋,分析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找准症结穷根,因贫施策,针对本地实际和群众需求拟订脱贫计划。要制订扶贫菜单,让贫困群众点单脱贫。要扶在根子上,帮在点子上,增强内部动力,提高发展能力,确保稳步实现脱贫目标。

要在产业发展上主动作为。对于贫困村来说,除了“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增收难”等共性问题外,可能还有“孤寡老人供养难、光棍汉找对象难、孩子学前入托难”等个性化困难。

既要解决当前困难,更要着眼长远脱贫。要下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带动一家一户发展特色经济,增加现金收入,这样才能彻拔掉"穷根"。有的地方山地资源好,适宜于发展养殖业;有的耕地资源好,适宜于发展种植业;有的地方气候条件好,适宜展柑橘等特色产业,关键是要找对发展路子,重点突破,不能“猴子搬包谷--搬一个丢一个。”对于一个村来说,有了一个像样的产业,不仅能带动农民增加收入,还能吸引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就业,这样一来,诸如“空巢”“留守”等农村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在谋划项目上主动作为。作为基层组织,首先是要把已确定的扶贫项目抓紧抓好,把到位的专项资金管好用好,做到“精准滴灌”,防止“跑冒滴漏”。其次是要把新项目谋划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吸引外部资本,使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愚以为,在这种特殊状态下,应"先鱼后渔",只有这样,才能打赢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

在引领示范上主动作为。要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在参与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中,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带头学习扶贫方针政策,做扶贫政策的宣传者,明白人;要带头学习新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为扶贫提升能力,带头发展,做产业发展的先行者;要带动贫困户脱贫,大力助推互助组织的作用,进行集团式捆绑帮扶,做帮助贫困群众致富的引领者。

【乡镇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2】

扶贫攻坚,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我们现在面对的,都是自然条件、交通区位、发展基础较差的“硬骨头”,如何攻坚拔寨、不让一个人掉队?贫困地区大多是山区、老区、库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如何做到既脱贫致富、又保护生态?来自十堰的精准扶贫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富口袋”与“富生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物质小康与精神小康的统一,扶贫开发才有了“魂”、有了“根”;处理好内修精神与外修生态的关系,修好“内心的青山”与“自然的青山”,精准脱贫才有了持久的动力和不

竭的资源。

做好扶贫工作,首先必须内修精神。曾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精神是扶贫脱贫之灵魂、明灯,是战胜贫困的力量之源。脱贫致富,贵在立志。这要求我们的扶贫工作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从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硬起来,立下愚公志,树立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必胜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才能从根子上摆脱贫困。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萎顿。脑袋空空如也,口袋何以鼓鼓?脑袋“贫困”是大部分贫困地区的“病根”所在。脱贫致富的根本之道就是扶智,就是“富脑袋”。一方面,要大力培育不甘贫困、自强自立,穷则思变、富而思进,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人文精神,在思想观念上焕发出战胜贫困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让贫困人口拥有更多的专业文化知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做好扶贫工作,必须外修生态。良好的自然生态是发展之本,能够为精准扶贫提供不竭的资源。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强调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一论断,体现的是“富一代”与“富世代”的辩证关系。靠山吃山,虽然能够暂时获得一点眼前利益,但解决不了富世代的问题。靠山吃山而不养山护山,最终会毁掉绿水青山,失去我们的发展之本、生存之根。

外修生态,“修”的是生态文明,既要加强生态保护与涵养,又要科学开发利用,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自觉践行“三维”纲要,将扶贫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将“内修”与“外修”紧密结合起来,既练好“内功”,也修好“外功”,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精准扶贫方能凝聚力量、走出新路、事半功倍。

【乡镇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3】

把精准扶贫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认真落实“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新要求,立下军令状、挂出作战图、吹响冲锋号,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当前,我县尚有51个村、15002户、45275人没有脱贫。精准脱贫,机遇难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如期完成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戮力同心,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对所有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该精准到户的务必精准到户,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贫困类型等搞清楚,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才能实现扶真贫、真扶贫。

众人划桨开大船。精准扶贫是人类历史上为实现民生福祉而展开的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群众主体、企业主力,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聚合一切力量、协同发力、全力出击。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从主要路径来说,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须大力推进“五个一批”,须精准落实扶贫政策,须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增收与节支、自主与帮扶、脱贫与小康等四个关系。

实效是检验的标尺。打赢脱贫攻坚战,空喊口号、好大喜功、胸中无数、盲目蛮干不行,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也不行。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必须以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来检验我们的行动。要在实字上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再硬的脱贫攻坚硬骨头我们也一定能啃下来。

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全县人民的殷切期盼,是我们不容推卸的重要使命。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踏踏实实为民造福,以愚公移山之志苦干实干,我们就决不会落下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群众,就能够交上一份让全县人民满意的答卷。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