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往事读后感

思而思学网
《周村往事》读后感

剧作家葛思绪的《周村往事》改编的电影,我没看过。好在得到了剧本细读,作品的厚重感在于它承载了周村烧饼的血泪史。故事选取了时空在1939年穿过中国周村这样一个交点的横断面,再现了日本占领中国时,周村烧饼这样的百年老店在世界新格局中风雨飘摇的命运。周村烧饼的历史,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缩影。剧本里地道的本土语言,细碎的人物和环境描写,大到战争,小到烧饼上的一个芝麻粒,无一不是打碎了历史碎片,重新揉和了作家的心血,是一部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历史读起来让人沉重,甚至有间断的窒息感。因此更确定了我对葛思绪的印象,他不愧是一位用脉搏丈量周村的作家,一位漂泊的异乡人终于找到了精神故乡。即使在这样的作品里,我也不忘本性,到处寻找有关爱的踪迹。

葛思绪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人,在他的作品中竟然很少有女演员的戏,这真是一个“奇迹”。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在这样雄浑的中国历史画卷中不给中国女性留有一席之地,这是我们70后、80后作家所不能容忍的,也是不可理解的。于是,我在作品里仔细寻找这支周村爱情丝线,果然,发现它象宏大脉搏跳动时留下的一线光影,有着丝绸般的细腻与明净,与脉搏同呼吸。这就是葛思绪笔下的爱情想象。

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的故事。承光、乃凤和慧宁。简单的对话,简单的情节,没有情欲描写,没有复杂的人物背景。却是一个为他生,一个为他死。按说,包含生死在内的爱情,在小说里再怎么掩饰也该感天动地,让人哭泣。坦率地说,没有,起码我没有。(m.mrnum.Com)这是作者忠于历史的结果。在那个年代,苦难弱化了女人的性别,完全谈不上女性权利的苏醒和解放。我甚至开始担心作者是一位大男子主义者。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一股郁闷在心中升腾翻滚,掩卷不语,这又似乎不是作者的麻木,不是读者的麻木,而是时代对爱情的麻木。作者的爱情观怎么看不透?一个女孩,如果为爱碎了,爱得纯美,为什么没有哭泣?我是很害怕写爱情中的分离和死亡的,我做不到。作者做到了,说明他够“狠”,是一个能驾驭爱情的真正的男人。相反,他又是温柔善良的,因为他的爱情死亡没让人肝肠寸断,说明是该去的去了,该留的留了,这是一种温柔。

乃凤和慧宁,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信仰,谁去谁留,作者尊重了人性原则,即使在这样不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里,我还是看到了一位中国文学后现代时期的作家对女性的观点,隐约而闪烁,明亮而纯真。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