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红楼小讲读后感

思而思学网
现今我的“红楼观”及其他

--周汝昌《红楼小讲》读后感

但凡“观”,大概指对某种领域的看法、态度和认识吧,之所以取题为“现阶段我的红楼观”,大概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以现阶段我的水平,所写出的我对红楼的认识。这是因为我之于红学,乃一彻底门外汉,本没什么资格。虽说圣人往往述而不作,或者一两本书流传千古,而往往汗牛充栋著书立说者大抵都是庸庸碌碌的公共知识分子;但比尔盖茨在某次信息产业峰会上曾说大狗叫也得允许小狗叫,另有人说这允许狗叫也得允许猫叫,周汝昌前辈自序曰“其说不一,那就不妨多一说”,众看客就当我是那猫里的小猫或那多写无益的公知一说吧。

一、我、彬爷及红楼梦

说起红楼梦,我首先得说说彬爷,因为此人是我的红学引路人、精神导师。我小杨虽不才,但承蒙天下才俊不弃,愿意与我交往,并在各种领域里给我以悉心指导,其中才高八斗者,多不可胜数,但在古汉语领域,彬爷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厉害的一个,没有之一。

彬爷者,安徽阜阳人也,时年二四,人大文学系毕业,主修古汉语,浓眉大眼,附一眼镜凸显文人风范,面首如有宝光流动,一身军装时眼睛炯炯有神透出王霸之气,休闲时一双拖鞋短裤背心盘腿而坐好似那火云邪神。其人谈吐幽默,条理清晰。初识时余对彬爷甚不以为然,以为彬爷大抵属于一般的文人骚客,伤今怀古、吟诗赋词,大抵不屑于与我等谈吐低俗伴随着烟灰四溅、酒肉场称兄道弟争雌雄的大老粗之流为伍。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后来发现跟彬爷还是颇有共同语言的,彬爷貌似也挺喜欢和我交往,渐渐的,交流也多了起来,但究竟如何随着后来向彬爷请教红学而让我对彬爷崇拜之至,且听我细细道来。

3月中旬的某一天,我看红楼也有一些时日了,颇为迷惑,决定向这位彬爷这位“红学高人”请教,那天的谈话时间略长。开始时,彬爷一步步的引导我,叫我不要迷茫不要急躁,先说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吧,我叫他写个“红学”的一些专著推荐书目给我,等我有朝一日再去借阅,本想着让彬爷过几天写好给我即可,哪知那彬爷当时一挥二就,一口气在纸上写了约15本书给我,书名、出版社、作者,包括版本号,那一刹那间,我惊呆了!世间博闻强识者,莫过于此!!!余虽不才,偶尔也推荐某些领域的书给别人,但有些书名会记错,作者会记混,版本、出版社更是没那个严谨的习惯。彬爷的这一举动,让我崇拜的五体投地!之后的谈话中,彬爷时而激情澎湃的给我讲那贾府风云,时而略有伤感的对那红颜薄命娓娓道来。有那么一刻,我记得很清楚,彬爷自如的盘腿而高高在上坐在他的床上,而我战战兢兢促膝坐在那地上的小板凳上,这分明是一位智者在对愚者的开导么,宛如那警幻仙姑带领着那懵懂的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又宛如那如来讲经,我如同那经坛下那只偷听讲经将要得道成仙的老鼠。

那天,从彬爷的口中,我知道了那“红学”的四大分支,知道了脂砚斋和畸笏叟,知道了那“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知道了那精细的回目上下扇布局。知道了原来彬爷是如此的喜欢红学如此的喜欢宝钗以及于把薛宝钗的芳容设置成电脑桌面达近十年之久!!!!!

另外,彬爷引证时,会说明出处、章回、时间、版本,以及相关的脂评,彬爷那天也给我讲了至今我最信奉的结局:贾府家亡事败,人散园空后,贾宝玉沦为更夫,与史湘云重逢结为夫妻。正应了那金麒麟的征兆和海棠诗社那“香清纸帐来新梦、圃令斜阳忆旧游”的对诗。彬爷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红学泰斗周汝昌以及胡适、张爱玲等等的观点异同都非常清楚、信手拈来,据说彬爷曾就红学的某些问题专门查阅过清史稿等史籍资料去考证,大抵彬爷也是像周汝昌这样的考证派大师吧,在方法论上,彬爷从我的对话说清晰的感觉出我的实证倾向,他引导我不要用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那一套实证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并且说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如阶级立场分析红学时,要适度即可。

真正的听彬爷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了彬爷的指导,我也成了一个伪红学迷,至少彬爷把我领进了门。哎,现在回想起来,我和彬爷,天壤之别,正如那三国里说的,寒鸦比于鸾凤,明明皓月比于萤火之光。彬爷的形象好伟岸,在此再给彬爷插播一广告,其人现在在北京,人品一流,有意向的上进女青年我给提供联系方式,此是题外话。

说完了彬爷,再说说我与《红楼梦》的缘分。我只读过一遍《红楼梦》,这也是因为从小不学无术,如果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伤痕,那语文成绩便是我永远的痛,成绩越差变越厌学。土鳖,也就是这么炼成的。我3月份彼时虽身在行伍,当我宣布我要读红楼的决定时,诸多小伙伴们惊呆了,依稀记得司令曾说“处长你个土鳖要读红楼?今晚不健身啦?”小胖也说,“处长你不看你的欧洲中世纪了”,(在此再辟一次谣言,处长称谓乃众人戏谑之称,但凡以前叫我处长者,今后请叫我小杨,谢谢,哈哈)。不过在班里给我举行的生日聚餐上,大肥、乐总、小胖等人还是很鼓励的,大抵意思是说我这读完了红楼,便会看清那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炎凉世态吧,之后阿克苏同志也表示支持,愿意和我一同读红楼,如今回想起在福州指挥学院那段挥汗如雨的战友情谊,倍感怀念。谨以此段纪念作风扎实的五队十班的战友们,尤其是经常打击我的司令和陪伴我读红楼的阿克苏。

二、我的“红楼观”

在此以问答形式回答一些常见问题,也算是但凡讨论红楼者的必答题吧。

1、你对林黛玉、薛宝钗是怎么看的,更喜欢哪一个?

答:我只读过一遍红楼梦,这林妹妹给我的印象其实不算好,虽说她是情榜之首。但她体弱多病又多猜疑,那“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但这个描写也太抽象了吧,我又不知道长啥样,而这宝钗则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更为具体,这大抵是我开始时较为喜欢宝钗的原因吧,彬爷曾说,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学中女人两种完美的极致,黛玉感性、忧伤、小女人气,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宝钗优雅、识大体、顾大局,传统体面。像俞平伯所说“书中黛钗每每相提,若二峰对峙,两水分流,各尽其妙”,一个是海外仙株、一个是人间花王。从阶级立场和传统红学家的分析,黛玉象征着自由恋爱,她是宝玉浪漫情怀的支持者,而宝钗虽在和宝黛都年少时读《西厢记》也有浪漫情怀,但她懂孝道、有家教,入奉母仪,是封建伦理秩序塑造的成功女性。

不过,自从读了红楼,在网上又下载了《葬花吟》、《枉凝眉》等视频,看到了陈晓旭的绝版林黛玉,让我改变了对林黛玉的看法,让我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有了具体的感官认识,那忧伤的气质也让我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林妹妹、明白了为什么她能居于十二钗之首了。据说那陈晓旭是天生的林黛玉,也是书香门第,3岁学诗,从小好读《简爱》《红楼梦》等书,她14岁时第一首诗词就是悲天悯人的惆怅,名曰《我是一朵柳絮》,那时她并未恋爱,却写了很多爱情诗,她演林黛玉那年18岁,正是青春年华,怪不得后来成了绝版,据说她后来削发为尼又英年早逝,周汝昌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悼诗。

而对于薛宝钗,我则没有这种感官上的太深印象,但照书上所写,她的人格很完美。所以,对于更喜欢哪一个文学形象,我还是圆滑一点,不发表意见吧,待有朝一日我重读一边红楼再说。

2、读完红楼后你最佩服的人物是哪几个呢?

答:应该有很多。

这里先说司棋吧。以下这段文字是我去年读红楼时自己从网上摘录的自己又略微加工了一下:俗话说:“人生不得行胸臆,纵然百年尤为夭”。死会很久很久,生却很短很短,能清醒热烈地活着才不算白活,按自己想的活过一回,而不是受他人影响委委屈屈活着,这才叫不白活一世。红楼梦中有些这样清醒的女子。黛玉,探春,凤姐,鸳鸯,晴雯,尤三姐等。但她们都不如司棋彻底。探春恨自己不是男儿身,可见能干如她亦处处被裹脚;凤姐不得不让平儿做了贾琏的小妾,堆上笑容接纳尤二姐和秋桐;黛玉虽然追求心性自由,却徒然与宝玉无缘,只敢暗中饮泣;晴雯死不瞑目;鸳鸯的爱情宣言掷地有声,可贵而难得,但她一生不知爱的滋味,贾母一死,只有凄凄艾艾的活或者自杀。尤三姐尝尽暗恋的相思痛苦,最后还被柳湘莲认作水性杨花,死时徒有悲伤和遗憾。只有司棋,将爱情的所有味道尝遍,独她知道爱情甜蜜和相处的幸福的滋味,虽然潘又安逃走伤透了她的心,但毕竟还是等回了他,心里多少有些安慰。如果司棋死时知道潘又安为她殉情,她当是幸福的笑着离开人世吧。红楼女子,独有司棋,爱得彻底,遗憾最少。

妙玉。这妙玉应该是给我印象较深的一位,她是带发修行的尼姑,极端美丽、博学、聪颖,但也极端孤傲、清高、不合群,不为世俗所容,属冰清玉洁型,据考证她家室辉煌,为避难才将她隐匿起来,又据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在栊翠庵时的举动,可推测她见惯了那荣华富贵,她修行也算较深,但据考证她毕竟是带发修行,且家室显赫,仍未能断红尘之念。据判词“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推测,其结局之一可能是最后流落烟云巷沦为妓女,但大部分红学家认为这只可能仅是字面推测,据诗词考证和判词以及曹雪芹原稿以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推测出这妙玉在后文中的非凡表现,丝毫不亚于贾芸和小红救宝玉和凤姐于狱神庙,根据《红楼小讲》的引子,我又在网上查了刘心武关于妙玉的考证,原文粘贴如下:妙玉在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听从她师父的劝告?师父说她“不宜还乡”,在佛教界,一个师父圆寂的时候跟你说的话,那是绝对要遵守的;而且书里交代了,她那个师傅会演先天神数,是会算命的。但是妙玉义无反顾,坚决南下。据我推测,她就是去解救贾宝玉的,并且在那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她还解救了史湘云。而解救这两人的条件就是必须要屈从“枯骨”,“枯骨”就很残酷地提出来,如果你牺牲自己,我就可以放这两个人一马。

袭人,初读红楼,懵懵懂懂,我总感觉这袭人和宝玉该是一对,谁知后来嫁给了蒋玉菡,这袭人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好了,似乎从不参与那些鸡毛蒜皮的勾心斗角,他总是给宝玉细致入微的照顾,“袭人”这一名字的来历好像是与“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竹识新晴”这句诗有关。据我同多位同学、同事等的聊天得知,不管大家喜欢谁,但共同的交集都有袭人,可见袭人属于是大众情人型的红楼女性。

3、对于众说纷纭的秦可卿,你有什么见地?

答:这见地谈不上,只读过一本红学专著那就是周汝昌的《红楼小讲》,属于红学入门级书籍,我的看法大抵都是周汝昌前辈的看法。

这秦可卿大抵是个绝美的少妇。她之所以让大家“众说纷纭”,是因为她的形象太朦胧,而且与众多文人骚客的对于贾珍与可卿的乱伦及最终的“淫丧天香楼”有关,而且这一艺术形象应该是曹雪芹设计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形象,据周汝昌分析这警幻仙姑便是秦可卿的化身幻影。是她,在宝玉年少之时第一次教给了他这么多人生路途中的关键道理,这是宝玉人生中的一堂非常重要的课程,仿佛那菩提老祖三更时点化孙悟空一般,终其身都受用无穷。对宝玉的成熟、成长和一生,可卿都是关键的启蒙,周汝昌认为,曹雪芹幼年时遇到过类似的这样的一位人物。

在此我提出一点自己的见地,我认为曹雪芹构思这一人物的灵感还可能与其康熙的养母“孙夫人”有关,且听我慢慢道来,据历代红学家考证以及周汝昌《红楼小讲》最后的考证,这曹家虽历代家室显赫,文臣武将辈出,其家谱有言“诗礼簪缨,文武全材”。但到那满清入关时,汉人为奴,曹家败落。顺治帝早亡,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康熙帝幼居宫外,全赖一位保姆(宫廷的“教引嬷嬷”)孙夫人带领长大(玄烨母亲佟太后早逝),这孙夫人便是康熙帝的真慈母,其百般恩情与劳绩使康熙帝终身感恩难忘,这便是康熙帝在位期间曹家荣贵六十年的缘由,这孙夫人,便是曹雪芹的曾祖母。说及此,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每一个人一生中都有这样的“关键启蒙人物”,就像那孙悟空命中的菩提老祖,虽短暂的教诲点拨,却叫人受益无穷。曹雪芹的这一“可卿”与警幻仙姑的艺术灵感,可能会有源于此。

这秦可卿及其化身警幻仙姑,出场较早,死的也较早,类似那水浒中的晁盖天王,时隐时现的在后文中出现,她提早的在第五回神游太虚幻境中将文中所有人物的判词给那宝玉昭示,又通过“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将暗示了全文群芳的悲剧色彩,无非是那“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人散”的主题;可卿在去世前又托梦凤姐,说了一番话大概就是贾府盛极而衰的必然。而这一切都出现在红楼梦开篇未久几回,在红楼那元宵盛况和那“饯花会”、极盛时期的大观园“海棠诗社”之前,就已经昭示了后半部分家破人亡“树倒猢狲散”的悲剧主题。

至于后人品味的对于可卿的负面评价“风月之事”,实属于人间悲剧,大抵那些庸俗之众都被那判词给糊弄了,其所谓“情天情海幻情深”,后文不少认为可卿是多情少妇,又加之“淫丧天香楼”这让人胡思乱想的构词。其实可卿是位可怜的女子,她屈服公公贾珍在当时也别无他法,这算是原作想表达的社会悲剧的一种。但是可卿最后悬梁自缢,也是接受不了这种现实,难道后人没看到这点么?她生前东西两府无人不对她有好评,死后上上下下一齐痛哭,可为人格完美之明证。

由此可见,这可卿多么的富有神秘色彩多么的智慧,她的一席话之富有哲理,限于篇幅,不展开讨论,所以说,这么一个重量级的美少妇,难道不值得众人膜拜么?

4、红楼梦主题众说纷纭,你赞成哪一种?

答: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观点,如果还沉溺于这宝黛爱情或者三角恋云云的读者,真枉费了作者的一片心机,不过那也是程高篡改红楼的结果。其实那宝黛爱情连个次要的主题都算不上。

何故如此之尖刻?首先这书的主角是凤宝,按照周汝昌先生对上下文无数重要场合的分析,所有重要场合,主角都是凤宝二人,都是凤宝叔嫂二人一同出现、一同前往,诸如那可卿淫丧天香楼的丧钟先惊醒的是宝凤二人等等无数重要场合,按照脂砚斋看过原文石头记的片段,最终结局应该是凤姐宝玉最后家破人散后被困狱神庙,后被小红贾芸救出,共同经历了那“悲欢离合,炎凉世态”。这正应了作者借贾雨村之口表达出的“正邪两赋之人”,至于王熙凤贪权敛财,那完全是后人篡改原作,曲解雪芹本意的拙笔。按照雪芹原来的意图,写凤宝都是那“正邪两赋之人”。而且按照判词及太虚幻境的诗词,《留余庆》中正写的是凤姐之女巧姐被刘姥姥从那狠舅奸兄处搭救,“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扶弱济贫”,这难道不是王熙凤完美人格的最好写照?说完了凤宝,那黛钗湘云大抵都是配角,原作最大的主题莫非是周汝昌说的,写那“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写那曲折轮回的诸芳境遇,还可能借以表达一种的是一种宿命论与为善论并存的人生观(甄英莲有命无运是“宿命”,凤姐积善为巧姐积德阴功是“为善”)。

这个问题太博大精深,我回答不出来,不过至于有人说那佛道主题,以及伦理的一系列主题,按照周汝昌的观点,那可能最多是原作的支线,而且很多是程高二人篡改强加的为符合当时社会秩序的一些加工,最明显的就是那无力补天的顽石幻化为宝玉前,原作是讲“历经悲欢离合、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而程高改成了“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段故事”,这引登彼岸,后人便说这红楼梦的主题是一种“色空观”,所谓因空见色,由色如情,传情如色,自色悟空,后人会误认为作者写这风月之事,劝解后人走正途,所谓佛家“惩戒论”。可原作明明不是这个意思。

5、你看的是哪个版本的红楼梦,你觉得程高的后四十回靠谱么?

答:我看的是最流行的庚辰本,这也是彬爷推崇我看的,先看最流行的,有朝一日想要深入研究再看其他者,毕竟这是最流行的版本。这也是现在的官方版本。

关于这后四十回,我觉得我们要用正确的眼光对待程高的续作,程高二人是伟大的,他们的续作虽未能完全按照雪芹的意思写出所有最符合原作意图的结局,但是目前续作里面最好的,他们的基于原作的一些修改,固然有程高二人本身的一些见地,但是更多的是考虑普及红楼的需要,正是他们的续作使得红楼完整继而从手抄传看得以普及印刷。至于那些后来的红学家对于程高过多的批评,鄙人认为太过苛刻,毕竟要揣摩原作的意图是十分难的,高鹗并不是脂砚斋那样雪芹身边的人,他也最多只有一辈子的时间,后人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发现,其实是站在多少前人的肩膀上。

不过,客观的讲,不靠谱之处还是多处的。从后人的研究看,这雪芹原作每9回为一目,共12目,第54、55两回是转折回,其中每9回中的中间1回,如第5回等必有大事发生,每第9回也有大事发生,每一目为一单元,原作应为108回,这是周汝昌考证的结果,并说按照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观点,宝玉最后贾府败亡后沦为更夫,后来与湘云重逢结为夫妻,似乎是注定的。因为湘云在雪芹原作中无数处体现出这是一位重量级人物,虽出场较晚,但描写居多,这一结局也是没有在续作体现的,至于凤姐宝玉被困狱神庙,小红、贾芸前来搭救等体现原作重要意图的,都没有出现。

我听说红楼梦还有很多种续本,貌似刘心武先生也写了个续本,待我有空之日可取之拜读一番,毕竟这周汝昌老前辈在他的《红楼小讲》中盛赞了刘心武先生的一些观点。

6、红楼中你最同情的人物有哪些?

答:排第一的当属香菱了,这香菱原名甄英莲(真应怜),甄士隐之女,开篇之时便“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被那人贩子抢走,一个大姑娘,却成了丫环,后又嫁与薛蟠为妾,最后难产而死,这是雪芹宿命论的一种体现。人生百种苦,最苦莫过于命苦,香菱本是个受父母疼爱的姑娘家,过上主人的生活,却有命无运,沦为仆人做妾且无善终,害的甄士隐最后一人去薛家看望骨肉。与此相比,那“娇杏”,却是命好,本是妾,却顶了正,真是娇杏(侥幸)。

还有那尤二姐尤三姐,这两人被迫失身,内心却冰清玉洁,一人被凤姐酱油瓶算计,一人因为柳湘莲误解而自尽,二尤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金钏儿、鸳鸯则是另外一种凄苦。

凤姐也是悲剧,一生操劳,却命苦,有不育之症,曹雪芹抑男扬女,却也成功塑造了封建时期女人的悲剧,凤姐“脂粉堆里的英雄”,终究逃不过伦理纲常,在纳妾的事情上也得顺着贾琏;仕宦家族,子贵母荣,凤姐无法生育,也难逃在贾家失宠的命运,最终落得了那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被休回娘家。

7、诸多红楼梦歌曲中,你喜欢哪些?谁唱的?

答:《葬花吟》《枉凝眉》《晴雯歌》,歌手:陈力,一则先入为主,二则陈力因为丈夫的逝世将所有的情感投注于演唱之中,真有肝肠寸断之感。

三、诸多心得

1、这一僧一道,每每在关键时刻出场,并首尾呼应,据周汝昌考证都是有所喻意。

2、凡此传世之作,都是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在写大观园极盛时期的乐景时,脂砚斋评曰:“不知多少眼泪,洒向此回书中”,这让我想到了卓别林,卓别林在将机器大工业时代无产者的悲剧形象现于荧幕的时候,不知曾撒过多少眼泪。以喜衬悲,莫过于此,我不太懂文学理论。

3、红学研究者成功的推测出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名著的关系:诸如那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曲演红楼梦,正是借鉴了那宋江梦中受九天玄女引导点化。篇末共9册108情榜,也是借鉴了《水浒传》108英豪榜。至于那传世名作《金瓶梅》,更是雪芹敢写一部女儿书的定心丸。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大抵也和这白蛇传白素贞报恩有点关系(此为鄙人猜测)。

4、不同人看红学角度会略有不同,毛主席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最注重从阶级立场分析问题,他特别指出要重视看第四回,而另外一些人,则站在自己的方法论角度,特别重视某些章节。

5、后人认为贾母是拆散宝玉黛玉的主使,其不以为然,那是后人篡改原作之意,原文中贾母最希望宝玉和黛玉成婚。

6、这本书让我见识到了周汝昌“考证派”的威力,他成功推测贾宝玉生日为4月26日且在闰年,根据天文历法,推算是书中写的那一年的生日正是芒种节,即花神退位,饯花时节,此也是预示写那大观园,写那盛会,其实都是在写一个悲剧,大观园实为“葬花冢”。

7、周汝昌前辈为了考证写林黛玉的那“似泣非泣含露目”还是“似泣非泣含情目”,专门前往莫斯科列宁格勒,查阅了馆藏的“列藏本”,可见前辈学术之严谨。

8、元迎探惜春,那元春死于二王相争,文中隐隐约约政治斗争,却都“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那北静王也来头不小,与宝玉互称知己却鲜见于文。

9、赵姨娘,是坏女人。至于那贾环,更是反映了封建社会嫡出和庶出的尖锐斗争,这一问题最深刻的论述者是台湾历史学家柏杨。

10、周汝昌对于那十二个女戏子,做了深入分析,包括他们的归宿,以及对应的戏中男女角色(小生、正旦等)做了分析,指出这不是偶然,是雪芹的一些伏笔和暗示,并对应了人物特征。而且对葯官和藕官因戏生情,成为女同,周汝昌前辈分析了这个现象对于后文的喻意。

11、周汝昌老前辈和雪芹喜欢的女性美应该是“蜂腰削肩”、“雪白一段酥臂”等等一些描写,周老对原文关于史湘云的描述做过一番研究。

四、结语

可能会看到这篇日志的人里面会有:我的领导,亲人,诸多朋友等,我深深的知道红楼梦和《红楼小讲》是闲书,跟我所学管理学经济学丝毫不相关,我没好好学习,辜负了组织的培养、父母的叮嘱、同学的勉励,但我想说其实我只是偶尔看一下,我时刻没有忘记、每天都会思考的三大研究生哲学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来读研究生的么?

乍一看这看闲书与读研究生主旨不符,不过闲情逸致,陶冶情操,未尝不可。

至于此文,“红楼观”,正所谓如人饮水,冷热各不相同,我只是写了些自己的感受、引述了周汝昌前辈的一些观点,万不敢指点江山、枉议是非,一是怕被扣上“主义”的帽子,二是本来也是读大家之作,吸取大家的观点。

还是那句话,班门弄斧之作,众人见谅并希望给予批评斧正。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