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生的读后感【精华篇】

思而思学网

老生读后感(一)

《老生》是一本我很早就买的书了。

最初开始看的时候,觉得里面的故事有些平淡,作为故事,讲来没有夺目与精彩的闪光之处,所以一直没能好好看完。直到这个假期。《老生》有一个极重要的特征,即古籍《山海经》的引入。“《山海经》是我大二上半学期以来很喜欢的一本书,它写尽着地理,一座山一座山地写,一条水一条水地写,写各方山水里的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却写出了整个中国。

这些都是题外话,还是来说《老生》一书罢。

故事读完,让我想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讲小人物的奋斗故事,有成功有失败,有热闹也有悲伤,都深刻地印着时代的色彩,都诚实地讲着过去的曾经。然而作者的后记我却一直没有看,我知道后记这东西得心静了才能去看,怀着尊敬和敬畏,怀着感情和期待,放慢了节奏,逐字阅读,这是作者的心呀,一定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碰触。这回,夜深人静,心也足够真诚,于是才阅读了这篇精彩后记。

果然,书中人物“离奇”的经历正是历史的缩影,是作者六十年来走过的路,是连他自己也在疑惑的路。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内容好像都是清白温暖、文质彬彬的,没有蛮不讲理,更没有丑恶荒唐,以至于形成的惯性思维只会认可、只会崇拜,谁也无法接受一个时代英雄的身上存在着投机取巧,存在着好吃懒做,这与印象不符呀,可是,究竟哪些才是荣光满面,哪些又是龌龊罪过?历史上的事,后人还是不要去评价了。

初读贾平凹的《老生》这本书非常晦涩,完全不知所云,更不知古老的《山海经》和这个诙谐的时代故事到底有何关联,好在越读越豁然开朗。作者是通过一个叫“老生”的长寿者在讲这个民族的进化故事,由“闹红”到“游击队”再到“土改”“公社”“致富”,书中的人物来了又去了,就像太阳东升总会西落。我以为老生会一直活在这个越来越瞬息万变的世上,用他饱经沧桑的双眼继续打量着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然而故事的结尾作者却让这位“唱阴歌”的老者随着他的歌声去了,没有不死去的人,没有不死去的时代。

或许书中讲述的时代因太真实了反而难以被接受,但人不都是这样吗?过上了好日子就忘了以前的穷光景,发了财就不愿再被人提起当年偷鸡摸狗的事,时代也是。哪天我们能真正面对真实了,那我们才会生活在真实当中。

特别欣赏作者在后记结尾的那个比喻,土地上泼了粪,风过了臭气就没了,粪却变成了营养,为庄稼提供了成长的力量,真实的故事也是,虽然丑陋、虽然野蛮,希望对这个民族的成长提供营养和支持。

老生读后感 (二)

贾平凹佳作颇丰,而且各有千秋。《老生》作为他的新作,以浓郁的陕南风情,独特的叙事方式,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一万个读者眼里有一万个《老生》。在笔者看来,贾平凹洋洋洒洒地讲述陕南农村一百多年的民间故事,看起来纷纷杂杂,其实无非是在阐述生与死的哲理。

《老生》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处于“生死两界”的唱丧人。一个人能像庄子那样,在死者面前歌之舞之,他肯定是像庄子那样看透了生死。只有经历了岁月的砥砺,经历了人间的众多悲欢离合,唱丧人才能淡然于生死,不追随世风的变幻,不理会众生的毁誉,甚至不追求强加于生命之上的尊严、成功、财富、意义等各种主观评判。也许正是因为他不怕死,所以他才能得到永生;正是因为他不恋生,所以他才能长久不死。生死就是过一座桥,来自大自然的人终归要回归大自然。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难以跳出。那些写于生与死之上的重于泰山抑或轻于鸿毛、惊天动地抑或贱如蝼蚁,如此等等,在生与死的铁律面前都显得那么虚无缥缈。唐朝诗人李白面对生与死的哲理,发出了“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的感喟。捧读《老生》,生与死的哲理自然流淌,让人更加珍爱生命,也更加藐视死亡。

《老生》对《山海经》的解读,正是在大视野里俯瞰万物的生与死。一山一川,一草一木,千奇百怪,林林总总。但是,此物之生与他物之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如草木不生之山,必然是蕴藏宝物之地。这是五行相克之理也,大抵是“金克木”吧。尽管世间的万物既不是从来就有的,又不是永远存在的,但比之“石中火”、“隙中驹”般短暂的人生,还是相当漫长的甚至是永恒的。大自然的沧海桑田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规律,是任何人难以逆转的。

《老生》中描写的人物,生命或长或短,或贵或贱,但都有着自身的传奇。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无涯的人流,他们在人事更替中铸就了历史。生与死是人生的两大环节,这两大环节把无涯的人流紧紧地箍在一起,让人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

老生读后感(三)

老生长谈的过往?在远方,那青山秀水旁,晕红的往事,还存留着四季的渴望。含笑着,合拢肩头假装逞强。若老去,泪水淹滞了一地的慌张,是否会重拾勇气,触摸旧时的模样?然后,背转身,轻轻的擦去最后一抹斜阳。梦里,是不可及的远方,风声陨落处,已然是一片浑荒。记忆的潮汐,搁浅了目光,以及怀中,那文章的香。

《老生》喜欢将浮躁的心情演变成文字,讲述了一个人一个村庄的四个故事,不同命运,但是又相互感激、相互仇恨,跨越百余年的乡村史,为读者展开一幅现代中国发展图景,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对中国古代典籍的领悟,总能寻找到可以让心安静的东西,这或许就是自己内心竭力渴慕的一份富饶。给人以无限的感喟和沉思。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感受到一种对生活、人生、家庭、故乡、国家的无限热爱,拒绝谎言、道德中立和涂脂抹粉,真实客观地表现出生存状态,全书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变迁,主人翁也经历了人生所有的痛苦与磨难,是一部很好的乡土题材作品,其实这个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忍,正是无数像老生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

《老生》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狂傲不羁的呐喊,也不是来自凶残猛烈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绝望与痛苦的边缘继续活着,而且骄傲坚强地活着。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绝望和希望,在我们的命运里比比皆是,正如没有绝对的苦难,也没有永久的幸福。他们,只不过是形单影只的生活里的陪伴,只不过是我们和我们自己的命运之间友情的象征。而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我们相互感激,也相互仇恨。我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我们活着的时候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沙尘,最后,默默然消失在海角天边,也许,这就是幸福与灿烂。

《老生》最大的亮点是,让人细细地品味到其中潜藏着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敬畏,还渗透着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领悟和回归,它就在提醒着,我们经过的那些岁月是如何的风风雨雨、道路泥泞,更说的是在风风雨雨的泥泞路上,人是走着,走过来了。

正如古罗马著名学者塞涅卡所说的,“真正的伟大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句话完全适用于老生。

老生读后感(四)

这段时间连续看了两本贾平凹的书《老生》《古炉》描写的都是中国农村里的故事,作者笔下的人和事记录了一个村的沧桑变化,虽然具有一些局限性,但就是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普遍缩影,那一个个故事也记录了那一代人的命运辗转和时代变迁。

不懂怎样去评价文革,但从历史课本上、故事流传中或是一些过来人的口诉中,大家都成了文革的批判者,但又有谁能说清,这段浩劫是谁的责任,谁又该为负责而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一切的责怪,一切的愤懑,只好推给那个充满时代罪恶的词“文革”。

愿意说的人基本都在批判,更多的亲历者又不愿再去更多的去提及,作为后来者的小辈的我,只好通过文学作品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历史是胜利者的工具,文学作品是艺术化的历史。那段时期的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运动”他们也被迫的去习惯那些“运动”,久而久之有些人就有了“运动”的惯性。

土改,一部分高呼平等的人为了他们所谓的平等而剥夺了另一部分人的平等,甚至是基本的人权。地主阶级不都是坏人,只是他们通过祖上的经营和努力有了一点钱和权,那些受地主阶级欺压的人,当“运动”来临时,借“运动”之风,不也是反过去欺压地主阶级吗?土地收回再分给贫下中农是财富再分配,可因为阶级问题剥夺了那一群人读书的权利,分粮的权利,甚至在街上行走的权利,这是为何?

文革,那些砸、毁、烧、就不说了。武斗却也让人感到心惊胆颤,个人认为这种“热血”“疯狂”的运动,就是打着政治的旗号进行者有组织,有预谋的社会行动。起先两个“联队”相互比拼组织实力,比拼对上的忠心,后来却变为了血淋淋的战斗,导致多少人惨死,又导致了社会法制瘫痪了多久。人们从起初为了一些心理上的升华,到后来发现可以靠“运动”干土匪的勾当。渐渐的有更多人主动或被动的参与残酷的战斗,这又是为何?

这一切神奇的人民运动,群众行为,也许是因为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穷,更多是精神上的穷。物质上的穷会导致人们的自私,表面上和和睦睦,暗地里相互攻讦。而精神上的穷则会让人荒诞无稽,残忍无度病病恹恹,惊惊恐恐。

我们身上除了仁、义、礼、智、信之外,同时也存在者恶魔,只有物质丰富,人人得意温饱,教育普及,人人的以智识才能够提升我们的自控能力,才能避免这些奇怪,可怕的事情发生,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