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2000字【三篇】

思而思学网

第1篇: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不知道谁说过:悲剧的魅力在于把美好的事物捧到你面前,然后一点点摔碎给你看。

每个阶段读红楼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看红楼总有一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式惆怅落寞的感觉。总是在金陵十二衩的身上看别人故事,对于人物的看法也是人云亦云。

我的老师经常跟我说,在我这个年纪是很难把红楼梦读出深度的。她说红楼包罗万象,你的经验和眼界决定了你看能出多少境界,境界一直在那里,世人井底之蛙难登大堂,反倒埋汰起书的不是来。

我不是诸如她之类的红迷。

但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红楼梦的人心里的红楼自然也是不同的。我很感谢这些年的这些成长,现在我看红楼不再是只关注宝黛之间的爱情或者贾府里谁对谁好,谁对谁不好,哪个人的遭遇是罪有应得,哪个人是死不足惜,哪个人是原应叹息。

大观园本来就是一场梦,梦里的很多东西是警醒现实的,拘泥于梦中就是作茧自缚了。小时候,我们总会为这样那样的故事可惜。黛玉死了会哭,简单地认为那些拆散宝黛的都是坏人;王熙凤尤其是个毒妇,活生生逼死了尤二姐;薛宝钗是个坏女人,简直伪善……后来上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王熙凤其实很可怜,她是受压迫之后转变成为了压迫别人的工具,薛宝钗其实很聪明能干,才情也不输林黛玉,贾宝玉辜负更多的人是她……分析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都是社会的问题。

我发现从小到大好多课本的文章主旨分析到最后都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怎么样的结果是必然的,怎么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确是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社会上吧?即使都归结到社会层面上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好像现在有很多人会在一些不良的社会事件报道出来后大肆渲染,大肆抨击,文章评论分析到最后,得出一个“是体制问题”的结论。这并不具有异议,但与其如此大张旗鼓地得出这么简单粗暴的结论还不如真的做点实事去改变体制问题。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但坚持下去,量变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产生质变的。有时候,我们缺的只是一颗纯真坚持的心。

社会背景固然是扼杀红楼一梦的凶手,但却不是充分条件。事物的衰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没有谁是不会老不会死的,区别是怎么死,而这个死法往往是自己选择的。我小时候总觉得林黛玉是被大观园的那群七大姑八大姨逼死的,后来我才知道外部环境从不会在心里就把人逼死。因为外部环境到你的内心世界有着一座桥,而这座桥是你自己控制的?改变不了外部世界就可以去改变自己。

黛玉最后死了,就是因为她不愿意去改变自己,她为自己的信仰和心气而活着,没有了那些她所相信的东西,她宁愿去死,所以焚稿后她就死了?火里烧的不是诗稿,是相信。宝钗能在贾府如鱼得水,是因为她适应这个环境。人对于环境的适应都是在后天中慢慢锻炼出来的,能不能去适应环境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能力。宝钗所处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她锻炼这种能力的条件,她又选择要成为贾府少奶奶,所以她能跟贾宝玉成婚,从某种意义上赢过了黛玉。

宝黛能够相爱相惜在于他们都有一个突出的特质?“叛逆”。这种叛逆不是现在说的狭义上的叛逆。他们所携带着一种反抗精神,在贾府这个压抑封建的笼子里不断挣扎。虽然注定他们最后不可能成功。但我很佩服他们,追求真理的过程远比追求到的结果重要,何况在那种亭台楼阁游园遛鸟的生活中还保有一颗本心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有压抑的地方就会有反抗,如果没有反抗爆发出来,压抑下的人性就会扭曲变形。贾府越是三纲五常人伦道德,就越是有类似于扒灰通奸之类的事情出现。控制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演变为专制就很可怕了。

现在有很多讨论说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是要选择成为黛玉还是宝钗。不管你是要成为黛玉还是宝钗,这些话题的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你去选择了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脚踏实地付诸实践那这个话题才有意义。我最怕成为的是“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式的“螃蟹”人物。

虽然绝大部分时间我却都在摇摆,都在迷茫,而并不知道怎么样去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我是谁?我要去干什么?将来我要在社会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办法解决好自我统一性的问题,想不清这些问题的答案。我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候感到了关于这部分强烈的共鸣,这是一种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痛苦过程,但是用文字又很难丰满地描绘出那种迷惘。成长本身就是个诉不尽的母题。

我们会成长,我们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经历一些苦难。我发现我曾经同情的一些遭遇发生在了我的身上。看到那些薄命司的批命,作为一个看客,我同情过很多大观园里的女孩。迎春很懦弱,也没有出众的才情,最后惶惶而死;探春再怎么要强终归就是个庶出,最后远走他乡。但现实是,我也没有出众的才情,我也很好强并汲汲在追求一些可能现在我的能力还拿不到的东西。爸爸说他年轻的时候把梦想藏起来了打算以后再实现,但是后来有了妈妈、有了我、有了弟弟有了生活他都快忘记梦想是什么了。我好担心有一天我也忘记了我的梦想是什么。

第2篇: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贾宝玉有四个奶妈,其中作者重点写出来的是这个李嬷嬷。

说实在的,这个奶妈李嬷嬷的年纪有点令人疑惑。下面会说到。

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还是只当小说看吧。

李嬷嬷的形象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三回中,最后一次是出现在第五十七回中。因涉及到过多的原文,这里就不再附录,请各位在原书中自辨。

1 李嬷嬷的身份

原书中介绍得清楚,李嬷嬷是贾宝玉的奶娘,第三回有云“乳母”;第十九回李嬷嬷自言“……我的血变的奶,吃的长这么大……”,其奶妈身份确切无疑。

按照贾府的规矩,迎春探春惜春姐妹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プ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贾宝玉也不例外,这李嬷嬷就是贾宝玉的乳母。

2 李嬷嬷的年纪

前文已经说到了李嬷嬷的年纪是个疑点。在第二十回中有个情节,李嬷嬷在宝玉房中排揎袭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劝解无效,还是王熙凤出面将李嬷嬷不由分说拉了去了,这里随后就说到这个李嬷嬷随身带着拐棍、擦眼泪的手帕,这分明得有五十岁左右了,而此时的贾宝玉也就最多十二岁,推算起来,给贾宝玉喂奶时,李嬷嬷就已经三十多岁年纪了,这个可能吗?

3 李嬷嬷的昏聩

第八回,贾宝玉同着林黛玉在薛姨妈处要喝酒,李嬷嬷劝阻无效,发了一通牢骚,说“姨太太不知道,他性子又可恶,吃了酒更弄性。有一日老太太高兴了,又尽着他吃,什么日子又不许他吃,何苦我白赔在里面。”

李嬷嬷的昏聩在于,她没有搞清楚,她自己是个奶妈,负有教导贾宝玉责任。这个教导责任,当然是在国法、道德、家法框架内教育宝玉的责任,但是绝对没有突破框架的权利,也就是说,她不能破例,如果贾宝玉的生活中有需要突破框架之处,那必须在第一时间通知贾家的掌权人作决定。

4 李嬷嬷的小器

在第四十七回,有贾母召集打牌的情节,王熙凤准备了一吊钱来陪贾母玩乐,后平儿又送来一吊钱,由此看来,贾母纯粹是玩牌,铜钱输赢只是个彩头,正常情况下,每次输赢也就几百钱。

但是在二十回,李嬷嬷在贾母房中打牌输了,到宝玉房中拿袭人撒气,足见何等其小器。

5 李嬷嬷的贪小

第八回,李嬷嬷跟着贾宝玉到薛姨妈处,她中途借口回家换衣服,到宝玉房里将他留着枫露茶喝了;

第八回,李嬷嬷将宝玉从东府里要来给晴雯的豆腐皮包子拿走给孙子吃了;

第十九回,李嬷嬷到贾宝玉房中探视,恰见宝玉关照留给袭人的酥酪,不顾小丫鬟的阻止,拿起就吃。

同时这也说明,当时李嬷嬷主事时,支配贾宝玉的稀罕食物是多么的随意,都习惯当自然了。

6 李嬷嬷的严苛

李嬷嬷告了老出去后,还时常回进来探视贾宝玉,发现情况不对时,忍不住要唠叨几句。第十九回,李嬷嬷进来发现贾宝玉不在房内,而几个小丫头把屋子搞乱糟糟的,于是忍不住数落小丫头们,“你们越发没个样儿了,别的妈妈们越不敢说你们了”、“这是他的屋子,由着你们糟塌,越不成体统了”、“”宝玉如今一顿吃多少饭“、”什么时辰睡觉“等等,由此可见,李嬷嬷如果还在宝玉房里服侍的话,对待下人得多严厉。

7 李嬷嬷的不平

根据贾府的规矩,毫无疑问地,李嬷嬷是贾宝玉出生直至少年时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贾宝玉除了父母、祖母之外,最亲近的人,贾宝玉的仆从事一个团队,配置的人员绝对不会比迎春探春惜春的少,而李嬷嬷是这个团队的首领。

但是自从李嬷嬷告了老解事出去后,这个团队就交到了袭人手里。袭人管理团队的方法显然与李嬷嬷不同。

李嬷嬷对人对事都很严厉,从刚才她数落小丫头们的话语来看,李嬷嬷当年对这些小丫头们做事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李嬷嬷对人的管理是星形的。

但是袭人显然不是如此行事的。袭人是按层级来管理团队的,她维系了一个团队核心,并以此为管理的抓手。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管理方式的不同并不直接影响管理结果。李嬷嬷在第十九回因为小丫头们不爱搭理她而大发脾气完全是没来由的,所谓的人走茶凉嘛,更何况是这么一个凶巴巴的前任领导。

其实,作者借丫头的口说出的实际情况,就是贾宝玉经常派人给李嬷嬷送吃的喝的。但是李嬷嬷其实并不领情;而贾宝玉得了一些些好吃的,惦记着留给仆从团队新首领袭人享用,这也是应有之举。

8 李嬷嬷的屈从

要说李嬷嬷这个老妪,(请原谅我用这个词,老妪本身没有褒贬,只是将李嬷嬷刻划得老了些),对贾宝玉还是挺惦记的,宝玉房里的那些丫鬟们那么不待见她,贾宝玉也受了这些狐媚子的哄骗逞着丫头们要李嬷嬷的强,这些都没有影响到李嬷嬷去贾宝玉那里的热情,当然,也许是李嬷嬷能够在贾宝玉那里捞取好处,比如喝点难得见到的茶、吃点酥酪、包子等等,不过大少更相信李嬷嬷是真心关怀贾宝玉。

不过,告老出去后时间长了,李嬷嬷心理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才离开的李嬷嬷每每进来看到不顺眼的,还想逞个昔日威风数落那些小丫头子,时常拿出家法、规矩等等来吓人,后来慢慢地,其争论的心劲弱了,直到第二十六回,李嬷嬷被逼着去叫贾芸进大观园,一句”明儿叫上房里听见,可又是不好。“着实透露出李嬷嬷的无奈。

这就是贾宝玉的奶妈,李嬷嬷。

读红楼梦有感第3篇: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秦可卿是宁国府贾蓉的妻子,在贾母看来是重孙辈的媳妇,其父秦邦业,工部营缮郎,是贾政属下的官员,因着这层关系,才和宁国府贾珍做的亲。秦可卿虽是秦邦业抱养的女儿,却是聪明过人,模样又好,人又和气,贾府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不喜欢的。

如此天仙般的人才,“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天长日久,身体就渐渐地亏虚下来了。好在宁府只有的人家,请医生是不成问题的。话就从这里说起: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一。病症

神医张友士描述秦可卿的症状是:

“心气虚而生火,肝家气滞血亏,肺经气分太虚,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用尤氏的话通俗地说就是:“经期有两个多月没来,……,到了下半天就懒待动,话也懒待说,眼神也发眩。”胃口差;

神医给开的药方是“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此病不是什么恶疾,但是因为是心病,病根不除,病就难好。神医能号脉开方,对症下药,却无法医治心病,也就枉然。

二。荣国府怎样请太医

三十一回,宝玉踢伤袭人后,第二日找王济仁太医来亲自确问丸药。王太医连袭人的手都没摸着;

四十二回,贾母游园伤风,第二日找王太医,按规矩“老妈妈请贾母进幔子去坐”,还是贾母称自己年纪大了,找了个理由给自己特事特办了,才没有避到幔子里去;

五十一回,说到晴雯生病,贾宝玉要请太医来给晴雯看病,那得先告诉了大奶奶(李纨),然后遣人去太医院请。直至太医来到,连丫鬟晴雯的面都没见着,把脉还得拿帕子掩了手,你瞧瞧这身份。

六十九回,贾琏请来了个胡太医来给尤二姐看病,规矩也是隔了帐幔的;

……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知道,荣国府的太太、奶奶、小姐甚至大丫鬟们得了病,医生看病把脉时是需要隔着帐幔的,不仅连面见不着,有的连手都不给看呢。

三。秦可卿看病

瞧贾珍对秦可卿病情的关心程度,我们可以猜到,给秦可卿看病的,必然都是太医院的好医生,可能是怕一个医生力气不够大,于是就请了三四个医生。

接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医师给病人看病就是两件事:看病、开方;病家自行按方抓药、熬药。一般来说,一个方子总得抓几副药,每天一副煎吃,少则两三日、多则六七天后,这秦可卿看病却很是蹊跷。

问题一,医生为什么那么殷勤?

无论是几个医生看病,看起来这几个医师相互之间比较和谐,方子也是大家商量着立的。甭管这方子是怎么立的,开完方子后,医生的事情就结束了,一般情况下,第二天是不会自动再到病患家去的。可是按照尤氏的口吻,这群大夫“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

大少看法,这群医生天天来宁府,必是秦可卿叫人请来的。

有人也问说难道不可能是医生自己跑来的吗?大少说当然不可能。宁荣二府同出一脉,规矩基本一样,未经召唤,一个太医想要跑到宁府深宅内院,就算这个太医想见少奶奶的动力有无限,也是不大可能得逞的。而且,在宁荣二府,太医们享受的“年薪制”,无论出几趟诊,一例都是四个节上送礼的,没来由的多跑,可能是白费力气。

所以,这群太医必然是秦可卿叫人请来的。

问题二,秦可卿为什么换四五遍衣裳?

对,太医来给看病,秦可卿为什么要换衣裳?

秦可卿是秦邦业抱养的女儿,秦邦业的亲生儿子秦钟为上学的事情,都大费周章只为附学贾府,可见秦可卿寒门出身,嫁入宁府后,这样的富贵荣华,极大地满足了她的虚荣心,同时也越发地激起了秦可卿争强好胜的心性,于是她不失一切时机要在人前含蓄地显摆,还记得第五回中描写出来秦可卿卧房的样子吗?

问题三,秦可卿怎样看病?

书中没有说到太医们如何给秦可卿看病,但是在张友士给秦可卿看病有几句描写,“于是,贾蓉同了进去。到了贾蓉居室,见了秦氏,向贾蓉说道:‘这就是尊夫人了?’”说的是到了卧室,直接就见到了秦氏,并非太医给晴雯、尤二姐等人看病的标准,而且到把脉时,“家下媳妇们捧过大迎枕来,一面给秦氏拉着袖口,露出脉来。”这里非常清楚的,秦氏看病时没有按照贾府规矩躲在帐幔之中。这难道是在暗示秦氏不守规矩吗?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问题二的答案了。

看到这里,大少也不禁黯然。秦可卿这不是看病,倒像是私人定制的时装秀了,身体虚弱至此,虚荣心却如此之盛,且行事不守规矩,看来日常有所踏错也在所难免了。而这贾蓉得有多不待见他这媳妇,才能使得秦氏无聊到如此地步?难怪古话说的,侯门深似海。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