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经典读后感5篇

思而思学 2023-11-12 22:14:17

《工匠精神》读后感(一):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

林颐

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多次推荐美国经济学家亚力克•福奇的《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他说:“大家如果跟我一样,从小有一种想要做一件东西出来的情结,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也许可以帮助你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

什么是工匠精神?对于创业者,这本书具有怎样的启发价值?对于一个立志创新的民族,这本书又具有怎样的普遍意义?

【“技近乎道”的文化源流正渐渐断流枯竭】

“匠心独具”,意谓在技术、工艺等方面具有独创性。

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技近乎道”的文化源流,但这一宝贵传统并没有在近代得到发扬,反而渐渐断流枯竭;同时,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进程缩短了各种技能的“有效期”,使得人们在某一领域的坚守和潜心变得不易。

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流失,并非我国独有,而呈现世界性趋势。在此背景下,虽然《工匠精神》 说的是美国三百年来创业者们的经历,探讨美国的工匠们是如何影响整个国家的产业和社会环境的,以及未来他们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但这本书对于中国读者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福奇说:“美国的工匠们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他列出的名单如下:本杰明•富兰克林、伊莱•惠特尼、塞勒斯•麦考密克、萨缪尔•摩尔斯、查尔斯•古德伊尔、托马斯•爱迪生和怀特兄弟等。从福奇的这段话和他的名单中可以看出,“发明创新”是工匠的核心。

福奇还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这个过于宽泛、很难当做定义的解释,突出了“好点子”和“努力实现”。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情怀,也就是罗永浩所表达的“有一种想要做一件东西出来的情结”。拆卸一个闹钟,或者组装一辆玩具赛车,是很多人孩提时代的美好记忆,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正是发明创新的种子。不仅如此,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实现某个目标,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幸福感。福奇用他的手机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当店员告诉他,他的旧手机“只换不修”时,他感到悲伤;而当他自己动手修好了旧手机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曾经的传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回归。本书译者陈劲提到:“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成为中国年轻一代人口中的热词的今天,‘创客’(maker)和‘工匠’(tinkerer)也突然火了。”

“创客”实际上指的就是现代的工匠。目前我国有将近20家的创客空间,北京有“创客空间”,上海有“新车间”,深圳有“柴火”。“创客”们大多拥有正当职业,创造东西是业余爱好。他们的房间通常堆满了工具、零件及杂物,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乔布斯曾经的那间杂乱的车库。

或许,工匠精神并没有完全丢失。

【爱迪生的伟大失败,开启了当代工匠精神】

在传统观念里,工匠行为是一种私人的、孤独的努力。但福奇在书中除了强调创新、实践以及对产品的高品质要求外,更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福奇用新的视角重新观察爱迪生的创业经历,特别是在商业化方面完败的留声机。他说,“实际上,是爱迪生创造过程的本质而不是缺乏商业头脑阻碍了他商业上的成功。”

不同于留声机,“电灯泡并不是爱迪生一个人在实验室独立完成的,而是由一群人的多个发明共同组合完成的,这群人构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研究团队。”有多个助手帮助爱迪生排除那些不合理的部分,帮助他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改进。福奇认为,正是“爱迪生的伟大失败,开启了当代工匠精神。”

爱迪生生活在现代技术启蒙时期,100多年后,高级的创新更需要整个团队的努力。“我始终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发明家。”被喻为天才发明家的索尔•格里菲斯如此说道。“创新是在一群有创造力的人中产生的,他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竞争,”他说,“我从未见过通过其他方式产生的创新。”协作,是现代工匠精神中至关重要的元素。

为了写作本书,福奇访问了许多公司。他发现,很多公司宽敞、开放,如果CEO坐在员工们中间,请不要感到惊讶。这并非矫揉造作,而确实有利于让每个人能够密切关注到创意的最新发展。这令我联想到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小米手机,小米手机把“参与感”作为企业的文化核心,不仅强调企业内部的协作,同时让用户扮演企业产品经理、测试工程师、产品推荐人、梦想赞助商等角色。可以说,小米科技将协作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现代“创客”们不仅乐于在网上分享资源,还经常定期举办活动、交流经验。在个体与个体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灵感,发现彼此盲点。如同格里菲斯所说:“那些被认为是真正的创新者的,都是一大群有不同技能的聪明人的组织,这些人相互欣赏、相互重视、技能互补。”

【创新变得容易,同时又变得非常困难】

在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奔跑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并不缺少创新,但缺少好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创新。几乎所有的创新都会很快地被新的创新所取代。创新变得容易,同时又变得非常困难。

福奇以“金融之殇:误入歧途的工匠精神”为一个章节的标题,揭示了过于冒进的创新举措带来的危险。2008年,美国消费者对“衍生品”这个词产生了深深寒意。“信用违约掉期”(Dredit Default Swaps)的发明人,一定非常聪明且富有工匠精神,但不幸的是,它和其他金融衍生品一起,给美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和经济带来了严重创伤。

福奇在书中发出警示:“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也给我们带来了有害的副作用。污染、垃圾填埋场和温室效应渐渐破坏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时刻提醒我们:人类的创造性在面对致命的困境时也是有局限的。”

这需要现代人在承继与重新发扬工匠精神时,能更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创新之外,更有诚信、担当和协作等宝贵品质。工匠精神是一种心态和思维,它在鼓励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强调与全体的和谐。

《工匠精神》读后感(二):一些有意思的观点

1.爱迪生没有将留声机推广到市场,是由于他过于注意发明本身,没有注意市场,没有注意商业价值。

2.爱迪生在发明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定的目的和方向,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在大学时候对于字体的兴趣,他也不是带有目的去学习的,虽然当他学习时只有点,但是最终他将点和mac这个点连成了线。

3.高级企业经理经常没有时间去解决技术问题,IBM通过设立管理和技术两条线解决了这个问题

4.创新需要整个团队的合作,即使他们再聪明,如果团队中出现了恶人,那么他们也很难成功。

5.在一些美国大公司中,一些创新的想法很难得到实现是由于企业倾向于风险最小的原因。作者又提出Rovio工匠模式,也就是在点子在进入开发阶段前先通过市场研究和测试程序。

6.德国对待专利的态度值得学习,专利研究者在研究成功后,可以和企业分成,这就保证了德国人更不受个人利益的影响,并且保证了更好的创新性,类似思科的机制,允许员工利用自己的技术创业,然后思科会入股,两方面的利益都得到了保证

《工匠精神》读后感(三):《工匠精神》——一本炒热门概念的“云装逼式”作品

对,我说的就是亚力克•福奇的《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这本书。这是一本炒热门概念的“云装逼式”作品,其实质就是一本概念传销书。请原谅我对这本书如此直言不讳的评价。如果有谁能从这本书里读出什么新东西来,我倒是非常佩服。

为什么我这么评价呢?理由如下。

首先,为了炒一个时下热门的概念,作者炒的材料却是“冷饭”。美国先贤们都被他像掰指头数数一般恬不知耻地算入了工匠之列,成为了工匠精神的起源。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甚至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成了作者笔下的经典例子。爱迪生、乔布斯的例子更是烂大街。理性来说,举出这样的例子无可厚非,但是一旦这样的个例成了万能,就值得细细思考和批判了。讲技术与创新,举的是爱迪生和乔布斯,讲企业创立和公司经营,举的是爱迪生和乔布斯,讲通信技术,举的是爱迪生和乔布斯,讲工匠精神,举的还是爱迪生和乔布斯……写出这样的书,以企图侮辱读者的智商,恕我不能认账。

其次,作者作为一个资深撰稿人(扉页介绍),虽然能够口吐莲花举出万花筒一样的例子,但丝毫未能拯救其混乱不堪的逻辑,并且往往会适得其反。总结来说,这就是时下非常流行的注水写作的典型例子,即用大量的非逻辑篇幅来弥补论证的不可靠和篇幅的不足。岂不知,这样的书就像臭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叫人难以卒读,毫无干货可言。但是可悲的是,市面上充斥着的、畅销的竟是如此之文字垃圾,劣币驱逐良币,丝毫不爽。

其三,本书充斥这各种伪命题以及随意捏造的概念。比如本书的题目就是一个伪命题。撇开不提那些例子的契合型和说服性,单就这样一个书的题目,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套路意味。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为什么不是创新精神,为什么不是实干精神,为什么不是共享精神,为什么不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作者还擅于捏造新型概念和短语,来迎合这种流行趋势,比如旧工匠精神、当代工匠精神、误入歧途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2.0、工匠保镖等等。这些短语就像空中浮萍一样,看似姿态妖娆,却飘渺恍惚,毫无根基,经不住风雨。

提一句,锤子科技罗胖子推荐这本书,纯粹是为了他的品牌营销,就像他摆拍的那副工匠主题照片一样。

工匠精神何处寻?工匠精神的存在都值得质疑。

退一步讲,真正的工匠精神,如果存在的话,绝不应该向书中所举的那些“半吊子”去寻找,应该向日本人、瑞士人去找寻,应该从我们广大的基层去找寻。但是对于“工匠精神”,我个人认为,是不值得全面提倡的。

《工匠精神》读后感(四):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

中国连续三年把“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那些岗位或工种具有工匠味?如何打造十年磨一剑的工匠?带着这些疑问,我阅读了《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

这个美国人提供的思考,仅仅是开阔了视野和思路。作者亚力克·福奇说:“美国的工匠们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他列出的名单如下:本杰明·富兰克林、伊莱·惠特尼、塞勒斯·麦考密克、萨缪尔·摩尔斯、查尔斯·古德伊尔、托马斯·爱迪生和怀特兄弟等。从福奇的这段话和他的名单中可以看出,“发明创新”是工匠的核心。

德国人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在于“慢、专注、创新”。

当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匠精神至少应该包括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让平凡岗位的每一个人都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理念,干一行、爱一行,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勤勉敬业,艰苦奋斗,不断在解决日常实际问题中创造价值、成就自己人生的精彩。

*属于每一个奋斗者。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树匠心、育匠人、造匠品、铸匠魂,越来越多的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将焕发出无穷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工匠精神》读后感(五):对创新精神的赞美

最近,工匠精神是个很火的名字,官民都在宣传,企业也都拿来做卖点。好奇之下,读了这本据说是工匠精神出处的书。

读完全篇,感觉用“工匠”这两个字翻译实在有些曲解作者的本意。看看现在中国所谓的工匠精神说的是啥:百度百科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而书中的含义,更主要的是指,不被现有的事物所拘泥,创造出新的事物的能力。这种人称为“思路天马行空的行动派”或许更加合适。

对比书中的描述,现今中国流行的工匠一词,或许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技工”表达更为合适。

作者推崇那种不为利益与价值所绑架,纯粹的由兴趣出发的尝试和创造。呼吁社会给与人们更多的尝试机会和容错空间。

对作者有一个观点印象很深:工匠的创新风险很大,和现代大企业降低运营风险的理念背道而驰。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