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思而思学 2023-10-31 13:56:29

 上海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上理或上海理工,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交融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上海理工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上海理工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上海理工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http://202.120.222.29/default2.aspx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一所上海市属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

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百年薪火相传,独树一帜的优秀办学传统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6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400余人,研究生7200余人;设有18个学院、2个教学部(系),44个研究院(所),26个研究中心;有54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在学科建设平台方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以及省部级重点学科12个;在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以及省部级平台51个;在科技创新平台方面,拥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省部级科研平台23个。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1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90余人,博士生导师13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5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含双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6人;中组部“*”入选者13人,“青年*”入选者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以及各类省部级优秀人才106人。

学校长期紧贴制造业行业发展,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依托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深厚的行业基础,积极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和数字传播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急需的学科。伴随工程教育的时代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战略,学校设立“太赫兹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现代医疗器械研究院”、“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院”等前沿科技创新机构,积极培育建设新兴交叉学科。

学校围绕“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定位,致力于培养学生有思想的头脑、国际化的眼光,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上海市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近三年,学生先后获得了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冠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金奖等国内外600余项赛事的奖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2篇。学校在国内率先开设创业班和创业管理第二专业,同时,作为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四家受理点之一,累计培育120余个项目,成活率近85%;2013年在国内首个以纯本土专业通过德国工科专业权威认证ASIIN认证,2015年又新增两个通过ASIIN认证的纯本土专业。

学校大力提升科技竞争力,依托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近三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项17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科学仪器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220余项;在Nature系列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在2011年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中,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全国第6名的成绩被评价为A类(优秀);在2012年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中,学校技术转移中心以全国第7名的成绩获评优秀。学校具备军工科研资质,积极为国防建设服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学校注重开放协同,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致力于先进制造业的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人才培养;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致力于加强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致力于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把卓越工程师教育和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建有中英国际和中德国际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留学生1000余人。学校大力引入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共建“上海-谢菲尔德国际制造创新中心”,与英国精密测量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共建“中德环境岩土与地质工程研究中心”,与美国Keysight公司共建“上海理工大学?Keysight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共建“超网络研究(中国)中心”。

学校秉持“信义勤爱,思学志远”校训,把校训文化和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学识抱负的合格公民。学校依托上海市高校规模最大的优秀历史建筑群,全力打造沪江国际文化园,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展现学校独有的人文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学校建有学生发展中心、工程实训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与训练基地,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优质保障和高效服务。

在“做精品本科、争一流学科、创百强大业”的办学目标引领下,上海理工大学围绕建设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共同理想,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着力实现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事业发展动力三方面的突破,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卓越工程教育”上海市属旗舰高校,全国工程教育示范高校。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9月30日)

教学管理科

教学管理科是教务处下属机构,负责全日制本科生的学籍、学历学位、校内考试与社会考试、第二专业与辅修专业等相关工作。主要职责有:

1. 全日制本科生学籍信息的管理,包括:建立新生学籍信息数据库、学籍异动处理(休学、复学、退学、转学等)、学籍注册等工作;

2. 重选专业的组织与落实等工作;

3. 学历学位资格审核、学历学位证书的打印与发放等工作;

4. 毕业生超计划学分学费核算工作;

5. 第二专业学士学位、跨校辅修专业、跨校选修课程等相关管理工作;

6. 本科课程的期末考试与补考等工作;

7. 各类社会考试(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报名、考务等工作;

8. 学生考试违纪处理。

学科建设

截止6月,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种类;17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5]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光学工程;

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7个):热能工程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科、系统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等7个;

上海市重点学科(6个):系统管理、光学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热物理、制冷与低温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印刷出版;

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软件工程、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学、统计学、新闻传播学

博士后流动站(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含双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各类专家40余人。

专职院士(1人):庄松林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陈康民、张忠孝、高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2人):华泽钊、林宗虎;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张忠孝;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庄松林、陈康民、王树林、林宗虎;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5人):许晓鸣、张忠孝、刘平、陈斌、常兆华;

全国优秀教师(4人):黄晨、陈大文、高岩、朱坚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邓红文;

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邓红文、窦晓鸣;

上海市领军人才(4人):徐福缘、杨俊和、张华、杨茉(后备);

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6人):刘宝林、宋成利、许键、于安东、董琼(讲座)、 黄影平(讲座)。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区,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精品课程36门。学校师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2篇,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1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4篇。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是上海市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试点学校。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热工教学团队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热能与动力工程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现代出版印刷实验中心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传热学、建筑环境学、光学信息技术

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区(1个):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合作交流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接受了近80个国家各类留学生1000余人。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