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静悄悄的质量觉醒 ——江西创新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纪

思而思学网

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学研修坊活动。(资料图片)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一度停办,今年恢复招生,江西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用了3年时间,“向死而生”。

办学艰难,毕业生就业率低,,在江西启动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之初,该专业停止招生。

“谁知,师生的内生动力一下被激发出来。多方专业调研,调整培养方案;十几位教师80%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生发奋学习,考研上线率由10%上升到55.5%,就业率也逐年上升,今年高达94.4%。”该校教务处处长张水平介绍,“加上近年来生物工程用工市场的回暖,2017年该专业恢复招生。”

“通过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江西省高校3年停办(撤销)了200多个专业点。”江西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介绍说。平静的话语背后,是“自己革自己的命”。

“不断扩张的癌细胞”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不顾自身条件,办起了一些并不具优势的专业。而当这些专业毕业生在市场上受到挤压,校领导提出要停办这个专业时,相关教师的反对声,让做这个决策比登天还难。”2015年才离开高校党委书记一职,叶仁荪能理解高校领导的“有心无力”。

上世纪末以来,为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国家鼓励高校挖掘潜力,扩大办学规模,有些高校就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追求开办热门、紧俏专业,致使高校出现专业设置雷同,专业优势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

“到最后,相关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学生与家长不满意;专业排名落后,就业率低,学校不满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不满意……”叶仁荪坦言,“当校领导时,自己一直想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可涉及相关教师与院系的切身利益,一些办得不好的专业就是减不下来。”

专业“瘦身”难!与此同时,江西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胡永红也有自己的苦衷:“一方面在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强调高校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另一方面省教育厅也没有具体抓手,对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一些专业办得不行,学校下不了狠心,撤销专业。”

这块“难啃的骨头”,也牵动着时任江西省副省长朱虹的心。

下半年,一篇关于辽宁省创新高校专业评估的报道引起了朱虹的注意:以评估为杠杆,注重对高校本科专业进行综合评价。“以评促建”,为专业建设“把脉”“开方”,这条路江西能不能走?

随即,江西省教育厅带领一支由南昌大学等4所高校相关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奔赴辽宁。“走访了几所大学,发现校领导们都很乐意开展评价工作。”朱友林是南昌大学副校长,彼时学校已有120多个专业,每年还不断收到申请新增专业的报告。

“专业再继续扩张下去,如果只增不减,整个学校都会被拖死!”研究生物学出身的朱友林甚至将专业只增不减的现象比作“不断扩张的癌细胞”,希望各院系将办学重点由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建设上,但阻力太大。辽宁之行,给他开了一扇门。

“评价工作做好了,有利于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引导学校把精力放在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上。”朱友林发现,做好此项工作,还能扭转高等教育追求大而全的办学倾向。

认识虽到位,可考察回来,省教育厅委托南昌大学牵头开展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朱友林还是觉得有些为难。

“下半年开始酝酿,2015年出试点结果,4年评完全省40多所高校的200多个专业,工作量大,时间紧。”临危受命的朱友林面对的困难还不止这些。最大的顾虑还是以专业办学水平为标尺,对全省高校各专业重新“排队”,势必会冲击社会的原有认知,那么评估结果要不要对社会公布?是进行“优良中差”的等级排序还是直接“排队”?……

高校被推向舞台中央

箭在弦上!

下半年赴辽宁考察,2015年开始试点,全省铺开。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一年试点评估效果还是超乎预期。

面向全省普通本科高校,遴选了7个量大面广、备受关注的专业进行综合评价;顶着强压,面向社会公布了“排队”结果,并未造成太大震动,叶仁荪及相关人员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改革,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试点后,每年分别完成50?100个专业的综合评价,江西要在2018年完成对全省所有专业的第一轮评价工作。

时间紧、跨度长、任务重、系统性强,但对于这场江西教育界的“大动作”,胡永红却认为自己更像个“观众”:“政府主导、高校参与、专家组织。原来的改革,我们总是站在舞台中央,这次我们把舞台让出来,没想到还减少了阻力。”

“一流本科是高水平大学的基本特征和标志,一流专业又是一流本科的重要基础和载体。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倒逼高校逐渐从幕后走向压规模、调结构、转机制和提质量的‘改革舞台’的中央,而专业综合评价不失为高校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南昌大学教务处处长彭迪云说。

江西省教育厅出台方案,对评价工作作全面规划部署;试点单位牵头,各高校普遍参与,先后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评估专家组3支专家队伍。

“2015年,专指委结合省情,在广泛征求各高校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江西省通用指标体系。各专业(类)教指委,根据通用指标体系,分别制定本专业(类)的指标体系。”朱友林被聘任为首届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其他17位来自省内13所高校的专家一道,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估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生源情况”“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本科教学工程”“教学质量保障”“培养效果”“专业特色”,通过选取7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2个观测点,构建专业综合评价的通用指标体系。同时,江西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由各专业(类)教指委分别制定不同专业类的评价指标体系。

专业综合评价以对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主,以专家的定性判断为辅,依托信息平台,专家不用进校。学校资源按专业划分,不得有交叉,即强调人、财、物归属的唯一性、真实性和规范性。据介绍,目前全省42所本科高校1746个专业布点完成了基本状态数据填报。

如何正确看待排名

2015年率先一次性停办了14个本科专业,作为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的牵头高校之一,江西财经大学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有点大”。

不只为了在评价工作中获得好的排名,更重要的是将评价结果作为压缩、停办相关专业的依据。“分母越小,分数越大。”江西财经大学还有个更大的“算盘”:财经特色鲜明,学校应该主动作为,加强优势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将全省各校相同专业放到一起进行评估排序,一开始还是遭到一些院校的抵触。

“要向社会公布评价排名,显然对学校的招生工作形成压力。”上饶师范学院副院长郑大贵直言,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生源及教学资源等方面都不占优势,评价结果还向社会公布,一些薄弱专业“招不到学生”的现象就更为严重了,只得关停。

站在专指委主任委员的角度,朱友林更加关注的是如何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排名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和谐。”他形象地解释道,“这就好比奥运会,只要比赛规则公平公正,就能够理性看待比赛结果和排名,运动员之间也能够和谐相处。”评估工作一开始,专指委就明确了“共同参与、共同可接受”的基本工作原则、“充分协商、共同决策”的争议解决制度、“多次核查、及时公示”的诚信保障机制,有效保障了评价工作公平公正,评价结果得到了政府、社会、高校广泛认同。

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将专业“排队”“关停”,而是“把脉”“开方”。

随着评价工作的推进,专指委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引导高校,正确认识评价的目的和结果。

“一些学校为获得好的成绩,拼了火力把相关专业资源都集中到参评专业上来,还有一些学校使出田忌赛马的策略。”朱友林明白,排第一的专业不一定比排第二的好。培养人,专业是基础,但相关专业的支撑也很重要。于是,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专指委协商决定改进评估方式:以专业类为单位进行评估,按专业来公布排名。

“衡量一个学校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既要看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在全省的排名情况,也要看对这个专业有支撑作用的相关专业的有无及其排名情况。”朱友林希望大家正确认识和看待专业排名,“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内涵发展、提高培养质量,这是我们开展评价的‘初心’。”

评价只是指挥棒,落脚点是“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听取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汇报后,省委副书记姚增科、副省长李利均提出要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的指标里,工委书记黄小华随即召集有关部门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于是,今年的评估指标体系就增加了‘师德’‘德育’等重要内容。”叶仁荪拿出2017年的通用指标,圈圈点点处,是新增部分。

“做符合教育规律的事儿”

一个学期,8位教师,只为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经济学?”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把一门通识课“磨”成了精品课。

“每位教师上自己最拿手的一章。”刘耀彬是我国第一个区域经济学专业*特聘教授,2015年一履新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就碰上了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

“没有一流学科专业做支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在刘耀彬的积极动员下,学院参照国家、省级和学校专业建设要求,率先对各专业进行了大摸底,最终形成1000多页的《2015年本科专业信息(评估)报表》。

让办学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摸底”后,学院列出“师资情况”“科研情况”“教学情况”等关键指标,对全院14个专业进行自评,摆事实、列数据,反问教师“如何处理好质量与效率的关系”,随即主动关停4个办学优势不明显专业。

当然,这些举动也遭到教师,尤其是转型教师的抵触。“对原来岗位有依恋,对新的形势有畏惧。”刘耀彬认为教师有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时代和需求在变,我们也不能固守成规。”为此,从2015年开始,刘耀彬便利用两周一次的全院教师大会,给教师们作专题演讲,转变教师观念,同时帮助相关教师朝相近专业进行转型。

“惊喜”,不断袭来。

“九江学院的会计专业竟然在全省排第三!”会计专业综合评价结果一公布,不少学生和家长着实吃了一惊。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来赢得社会的尊重。”叶仁荪说,通过评价工作,不仅摸清了全省本科专业的“家底”,拓宽了社会对学校了解的途径,更让各高校明确了办学特色、优势和短板,努力走出一条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道路。

自从学校相关专业接受评价,两年来,上饶师院共关停了10个专业,只剩下45个招生专业。“扬长避短,办好优势专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办好与地方经济关系密切的专业和资源稀缺专业,做一些符合教育规律的事儿。”郑大贵说,“学校在专业调整过程中,重点调整缺乏办学优势的非师范类专业,集中精力办好师范类专业,目前停招的10个专业没有一个是师范类专业。”

停办部分非师范专业的同时,上饶师院还注重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近两年,上饶的大数据产业迅猛发展,为此,学校于2017年向教育厅申报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该专业有望在2018年开始招生。此外,学校还与晶科能源合办专班,服务于地方光伏产业。

在江西高校采访期间,记者欣喜地看到,一场教育改革的风暴在赣鄱大地悄然而起,一场静悄悄的质量觉醒,开启了江西高校内涵建设的新征程。(本报记者 甘甜 易鑫 徐光明)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