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师道之本

思而思学网

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浪潮,如何继承师道的优秀传统,恪守为师之尊严?12月2日,由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主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本年度第五次会讲在敬德书院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齐家,北京海淀区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晗,北京中学党支部书记任炜东、北京海淀上地实验小学校长倪百明等共同围绕“传统师道的现代践行”主题展开讨论。

讨论师道的传统与现代,需要追根溯源,郭齐家从孔子、孟子、荀子、韩愈、王阳明等先贤对师道的论述追溯起,简略阐明了中华民族的师道发展史。郭齐家特别提到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他看来,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当代师德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王阳明用治良知去应对万物,这对当下的师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仁爱之心不仅要照亮教师自身,还要照亮他人,照亮我们的学生。”在郭齐家看来,关心学生心灵的成长,就是关心良知,良知不仅是真实的自我,而且是道德的本原和道德行为的源头,教师只有体会和认识这一真谛,才会有真正的师德意识和师德行为。

“教师不能为物欲遮蔽,不能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一个教师没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师德理论学得再多,教学技能再熟练也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教育只有从一个人的内心和良知开始,才是最深刻、最有用的。”郭齐家说。

不可否认,*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环境,当下师德建设面临各种各样的冲击。为此,程晗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好像有一种普遍的议论,似乎青年教师的道德品质不如老教师。”在他看来,出现这种议论的原因在于现在部分教师信仰、信誉、信心的缺失。为此他提出了师德重建的动力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教师生活待遇,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从而让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力??教师拥有真正发展的动力”。同时他建议,要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对教师进行真正合理、科学的评价。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为什么中小学出不了大师,大学里出不了大师?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造成的。*对师德提出了哪些要求,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程晗说。

“师道离不开师德,德者,师之本也,离开了做人的德性就不可能有教师职业的德行。为人师表更重要的是身教,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身边的学生或者下一代人,这是师教的基本思想。而今天的我们,无论是谈师道还是谈师德,都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它的渊源,让这种优秀的文脉成为今天为人师者基本的德行。”吴颍惠说。而这也正是敬德书院成立以来的宗旨,其立足于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引导教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德性又有德行的人。

如果说专家的论述是从道的层面讲述了师道在传统、现代两种语境下的含义,来自北京中学、北京海淀上地实验小学两所学校的师生代表现身说法,则从实践层面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之于学校、之于自身的重要性。

“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提炼出‘水’这个重要元素,学校教育就是培养善水之德、灵慧之才的教育。学校文化就要像水一样,无形地包裹并浸润着学校师生,给予他们呵护和滋养。”倪百明说。为此,上地实验小学在为学校提供丰富、可选择的课程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性措施,为教师涵养道德、提升素养创设了良好氛围。

在北京中学,学校通过“阅历课程”引导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切身体验中增进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对此,学生张歆翊说:“作为华夏民族的传承人,我们应该对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进行保护及传承,这是作为中国人的责任。”

而这无疑也对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任炜东所言:“我们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选择更大一些,让时空更广一些,让志趣更远一些’,这首先要求教师在传承师道的同时着眼未来,学会学习、做一个智者,学会共处、做一个仁者,学会创造、做一个融者,享受为师的幸福与快乐。”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