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拧紧科研的每一颗“螺丝”

思而思学网

刘冬老师在实验室。 受访者 供图

师从我国著名能源环境专家严建华教授;先后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从事先进燃烧诊断研究;2015年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在国外优渥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科研条件下,他却选择了回国。他是南京理工大学能动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冬。2017年是刘冬在南京理工大学的第四个年头。在这里,他踏上了一条新的科研之路。

“精致”科研中脱胎换骨

“星期五下午五点以后到周日就不要因工作事宜联系我了,也不要来实验室,如果必须要来请向学校申请特殊的门卡。”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里昂热科学研究所,导师的一番话令刘冬意识到自己真的来到了一片新大陆。“一个宽带办了3个月,实验室早早关门”,这种慢节奏和法国特有的美学风情充盈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博士阶段“一年发8篇SCI论文”的刘冬觉得自己“仿佛瞬间闲了下来”。刘冬回忆道,“导师每年就发一篇论文,但你看他的投稿记录,全部是顶级期刊,从没有被拒稿。”

“在法国的一年,我真正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学术问题,明白了学术中淡定和细致的重要。”那时,刘冬一个人在法国,晚上便在家中把一个个专业问题拎出来好好思考,也总结之前的工作,渐渐地刘冬习惯了这种相对压力较小的科研环境。“不敢说和法国人一样把科研当艺术搞,但那段时间有了很多安静思考的空间,所做的工作确实很‘精致’”,3个月里他投中了两篇顶级杂志的论文。

但刘冬并没有沉醉在优渥安静的旅法生活里,2011年,结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出色的研究方案,刘冬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了心念多时的德国洪堡研究基金会的青睐。他开始着手联系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合作导师,陈述科研计划。导师回信中的一句“她只关心推动人类进步的基础研究”,让他如梦初醒。之前刘冬主要针对国内燃煤电站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研究炉膛内火焰三维实时温度场的重建,总体来说偏重于工程化。“但国外的科研思路是把一个基础理论研究清楚再自然而然地运用到实践生产中。”

在德国求学的两年,是影响刘冬学术生涯最重要的阶段,使他彻底从一个普通研究者真正脱胎换骨成为一个自主科研人员,各类重要项目的申请撰写,使他时刻把握国际先进燃烧领域的动向,也培养了自己在团队中的领导能力。

找到学术上的“新榜样”

卓越的学术水平和务实的工作风格使得刘冬在快结束两年洪堡基金项目时收到了不少外国机构和高校的工作邀约。刘冬却坚信,应当做自己想做的事,国内发展空间更大,将清洁燃烧领域的国际前沿课题和思想带回国内,也顺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

而选择南京理工大学作为自己科研生涯的又一个开始,除了综合考虑地域、科研实力、学科方向等各方面因素外,还穿插了两个刘冬的个人原因。一是作为家里的独子,他十分想回到故乡江苏;二是“当时我联系的李强副院长给我回信很快,从开始沟通就谈到了学科建设,非常热情和真诚,让我很感动”。

刘冬说,现在看来自己的选择非常正确,这里给予了他充分发挥的平台,在这里他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李强老师为了我个人的快速成长,直接把清洁燃烧学科方向交由我牵头,重视程度很高,当年的学科建设经费也几乎全部划给我。”他觉得南京理工大学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务实,老师们水平很高却深藏不露,在这里他很幸运地找到了学术上的“新榜样”,跟他们一起探讨科研是令人激动和愉快的。

现在的刘冬是“先进燃烧与污染控制”研究中心负责人和“清洁燃烧机理与控制”学科方向负责人。他近期的研究进展包括通过诊断燃烧颗粒物的特性和相关燃烧化学反应路径,从而形成新的颗粒物控制理论和技术,并运用于雾霾治理;也包括研究可替代传统汽油燃料的高能密度的新型生物液体燃料等。“这是我想做的、有意义的研究。”

兴趣驱动科研极致

从事科研工作从项目成员到组建自己的团队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虽然有了学院领导的充分信任和教研室资金支持,但组建团队的初期还是得靠刘冬一个人挑起大梁。“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去拧紧实验室的每一个螺丝”,这才慢慢有了较为完善的综合实验和测试研究平台,基本涵盖气、液、固燃料的燃烧、新型燃烧技术、污染物生成与控制等。他带领的先进燃烧团队目前已有约25人的规模,并和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等多家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课题组展开了深入和长久的合作联系。

刘冬认为,青年教授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方向和思想,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水平,不盲目跟风,而是紧密把握国际最前沿的领域,从基础和学科交叉中寻找创新点。“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一句话??做自己感兴趣的、想做的科研,这样你才有不竭的动力,而不是让眼前的利益去驱动你。”刘冬表示自己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基本上按德国那套来”,要有计划和目标,科研要追求细节和严谨。在他的严格要求下,课题组博士生、硕士生发表了多篇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并获得了一系列奖励和荣誉,如校长奖章、国家奖学金等。“我会在学生入学时就问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是去企业还是去大学等,再结合他对本学科感兴趣的领域去规划研究生或博士生的几年生活。”刘冬同时也有很多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他说,书本知识往往是十年前的内容,希望本科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不要拘泥于课本。“我在教学中会穿插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我的科研体会,有些资料是我专门翻译的英文文献,给大三大四的学生看,对于他们明确自己的未来方向是有帮助的。”

经过三四年的发展,刘冬的团队开始成为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燃烧与污染控制方面的专业研究队伍。“先定一个小目标,我们希望在中短期内让我们团队能够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平,提高我们南理工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影响力。”至于大目标,刘冬说,“那是把自己想做的科研做到极致后水到渠成的事。”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