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还需要直面瓶颈和制约因素,切实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格局。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此次《意见》出台,可谓产教融合的2.0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也对高等教育和“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明确要求。《意见》的出台,对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实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科研与产业相结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持续转化,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推进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还需要直面瓶颈和制约因素,切实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格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时指出,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问题,宏观上,一些地方发展“见物不见人”,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微观上,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因此,在宏观上,要促进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在微观上,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协同育人模式。
解决人才供需“两张皮”的矛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目标,也是难点所在。要推进两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各类教育平等竞争、发展。二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引企入教和校企合作。
有关专家在解读新出台的《意见》时指出,《意见》将产教融合内容系统化,特别是将以前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扩展到本科高校,为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可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有个别地方院校还想把学校办成学术型大学,其办学定位不清,往往导致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这也是人才培养供需失衡的原因之一。要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就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改革我国教育评价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评价,让各类学校平等竞争。
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仍需要落实落细。表面上看,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企业负责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化教育,这看上去很完美。可是,这在实践中也易陷入各自为政,或者流于浅层次。比如,有的学校以顶岗实习为名派学生到企业实习,并不考虑实习内容是否与专业对口,企业则把实习学生作为“劳务工”,此类变味的校企合作屡遭诟病。
要让协同育人全面推进,必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让校企合作成为现代学校和现代企业的合作。比如,学校自主办学,由教授(教师)委员会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讨论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聘请师资,组织教学活动,严控教育质量。那么,根据社会需求办学,为学生配备双导师、加强校企双方合作,选择有资质的企业对学生进行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化训练,就是题中之义。而对于那些对本校毕业生有旺盛需求的企业来说,就可进一步加强合作,将其对员工的要求、培训,纳入课程体系,企业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担任学校的导师,一起参与培训,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因此,突破产教融合的瓶颈,关键在于推进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加快教育治理模式转变,引入企业等主体参与办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第三方作用,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现代化,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中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