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其实没那么脆弱【荐读】

思而思学网

周末,带女儿去游乐场玩。那里有几个钢铁做的平台,平台的倾斜面可以像滑滑梯一样玩。很快,女儿就和一个三四岁大的男孩结识了,两人主动相互道出名字,很快就玩成了一片。

男孩手中有个竹蜻蜓,每次他都爬到高台上发射,两人比赛跑去捡,谁先捡到,谁就赢了。然后再爬回高台,谁先爬上去谁又赢了。如果差不多同时爬上去,两人就通过“剪刀石头布”的方式,决定谁是赢家。

这一次,男孩比女儿跑得快,先抢到了竹蜻蜓,还高举右手,炫耀地大喊:“噢噢,我赢了!”一时间,我的心揪到一起,准备马上冲上去帮女儿解围,我怕她会哭。因为平时她和我们在家玩时,只要她输了,总会不讲道理地哭起来。

结果出乎意料,女儿并没有哭,而是主动跟男孩商量:“这次你捡,下次让我捡行吗?咱们轮流捡。”男孩痛快答应:“行!”两人又风一样往高台上爬。

他们几乎同时爬上高台,都大喊:“耶耶!我先爬上来的,我赢了。”当两人意识到彼此都在喊赢时,他们开始用“剪刀石头布”的方式来决定。但他们似乎都怕输,喊完口令,两人依然把手藏在身后,谁也不先伸出来,都想等对方先伸出,自己再决定出什么。我不由得看乐了,想静观事态发展,看两个小人儿如何收场。

没想到,停顿片刻后,两人迟迟伸出了手,而且都出了“石头”。我又疑惑了,等着看他们怎么办。这时,女儿说:“咱们都是石头,算咱们都赢了吧。”“好!咱们都赢了。”“耶!我们都赢了!”两个胜利者,欢呼雀跃。整个上午,两人玩得不亦乐乎,一次也没发生纠纷,女儿一次也没哭鼻子。

我惊呆了!原来,女儿并没有我想的那样脆弱,她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许多时候,家长一旦发现孩子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就会像先锋军一样冲上去,替他们解决问题,从而剥夺了他们相互协商解决矛盾的机会。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游戏规则,面对同伴,他们有能力共同协商,找到一个平衡点,彼此都能接受。

因此,孩子与同伴可能出现冲突时,家长一定不能焦虑,可以先旁观一会儿,看看孩子怎么办。即使孩子面对矛盾,情绪开始急躁,也不要慌。要理解,这是孩子的正常反应,他就得经历“矛盾产生?情绪波动?冷静协商?问题解决”这样一个过程。如果孩子们一直僵持不下,家长可以再上前支援,但家长不能充当裁判,而是应当鼓励孩子们分别说出自己的心声。当他们都听懂了对方的意愿,可以再继续引导他们中和各自的意见,各让一步,拿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总之,孩子才是解决矛盾的主体,家长可以引导,但永远不能代劳,这个过程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让孩子独立解决和同伴间的矛盾,不但能使他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获得提升,同时,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习得了与人相处的规则,去除了自我中心主义,而这,正是幼儿社会情感发展的关键。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