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参与:家庭教育新指标

思而思学网

何笑莹 绘

儿童参与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儿童权利领域,指儿童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广泛的生活中接触真实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获得丰富而均衡的生活体验和教育实践,从而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增强自信,有机会更好地表达意见,更为主动全面地发展。

“儿童参与”,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发展与儿童教育的焦点问题。在1月18日由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指出,儿童蓝皮书项目的第一本蓝皮书以“儿童参与”为主题,目的之一就是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提升其对儿童权利的敏感性,增强其对儿童参与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推动儿童参与研究的深入和普及。

儿童渴望了解社会、参与真实的社会进程

据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介绍,《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通过对全国7城市8847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

儿童参与领域广泛,参与意愿强烈,参与能力强大。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个领域中,在诸如学生自治、政治参与以及网络参与等议题上,已经有了一些儿童参与的成功案例。

学习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学校之外的参与很不充分。在儿童参与的内容上,学校内外的活动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这样的现状令人担忧。

儿童参与受到时间、空间等基本条件的限制。时间上,中小学生实际家庭作业时间远超规定时间,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在放学后几乎没有和朋友玩耍的时间;空间上,目前中国社区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的机制和平台,儿童并未被作为一个有独特需求、有独特眼光的行动主体来看待。

儿童参与的一些重要议题被忽略。在以学习为天职的身份定位下,许多原本可以吸引学生、也应该引起学生关注的信息渠道和生活主题被忽略了,一些现代社会的重要参与主题在部分儿童的生活当中缺位。

儿童参与存在很大的群体差异。随着学段的增长,儿童的学校参与程度逐渐降低。女孩的家庭参与程度更高,男孩的公共参与程度更高。独生子女的参与资源更丰富,非独生子女参与资源相对单一。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参与状况存在着巨大差别。

儿童参与和儿童发展关系密切。儿童参与可以扩展儿童的生活阅历,增进儿童的生活智慧,影响儿童的发展。

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主任霍雨佳介绍说,蓝皮书倡导从儿童教育和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参与,研究儿童关键的生活经历和教育实践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根据调查和分析研究,蓝皮书提出了6项推动儿童参与的对策建议:加强国家儿童工作体系中儿童参与的顶层设计,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动儿童参与,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独特功能与价值,关注“互联网+”对儿童参与的影响,推动儿童参与的学术研究和观念普及,持续监测儿童参与状况。

学习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过大比重

蓝皮书的调研报告显示,儿童积极参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生活,参与领域非常广泛。

每周做家务时间在3天以上的中小学生高达59.8%,71.2%的人表示完全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公共生活,52.2%的人当过志愿者,75.9%的人有专用的手机,52.7%的人有自己的电脑,85.5%的人有QQ号,70.9%的人有微信,表明中小学生对参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广泛的兴趣,也有切实的行动,他们渴望了解社会、参与真实的社会进程。

令人担忧的是,在儿童参与内容上,校外生活的主要内容也被学校的学习所占据。

调查表明,48.4%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会跟父母谈论学习,34.5%的中小学生每天都由父母辅导学习;48.9%的中小学生参加了课外补习班,小学生参加补习班的比例为49.2%,初中生是51.7%,高中生是45.9%。换句话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之外,一方面要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另一方面还要投入时间接受补习来强化学校学习。学习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许多儿童是在孤独而忙碌的学习中度过童年的。

就人际交往而言,14.5%的中小学生从来没有和邻居说过话,接近一半的中小学生没有和外国人说过话;就校外活动而言,68.3%的中小学生没有参加过校外主题活动,65.8%的人没有参加过国内营地活动。

由于学习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过大比重,儿童在校外又缺少参与广泛社会生活的机会,儿童的许多校外学习时间就被投入到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中,校外教育机构则变成了学校的延伸甚至附属品。

儿童生活主题单一 生活范围偏于狭窄

蓝皮书指出,学习占据儿童参与的绝大部分内容,严重影响儿童参与其他主题的机会。

调查结果表明,过半中小学生放学后几乎没有和朋友玩耍的时间,这一比例在小学生中是54.6%,在初中生中是61.4%,在高中生中是66%。即使有机会和朋友玩耍,每次玩耍的时间都在一小时以内。另外,近30%的小学生要花两个小时以上来完成作业,15.7%的初中生要花3个小时及以上的时间来处理作业,41.2%的高中生要花3个小时以上完成作业,远远超过教育部2008年印发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对家庭作业时间的规定。

到了周末或寒暑假,留给儿童参与其他活动的机会也因为红红火火的兴趣班和补习班变成了奢望。调查数据显示,接近两成的中小学生参加了两门及以上的兴趣班,有25.3%的中小学生参加了两门及以上的补习班。

霍雨佳认为,家庭和社会公众用好学生、差学生、一般学生等身份标签来评价儿童发展,既是对儿童当前发展状态的一种窄化评价,也会影响儿童长远的发展,限制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导致儿童生活的主题单一、生活范围偏于狭窄。

调查显示,儿童与家长的沟通话题单一。90%以上的父母会和儿童谈论学习问题,但有31.5%的父母从来不和孩子谈论怎么交朋友,33.6%的父母从来不和孩子谈论自己的工作,26.3%的父母从来不和孩子谈论怎么用钱,38.6%的父母从来不和孩子谈论什么是爱,47.8%的父母从来不和孩子谈论生命和死亡的问题。这些话题恰恰对儿童长远的发展、对于儿童的自我保护和生命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在社会交往方面,经常和邻居说话的中小学生比例不到30%,26.7%的学生从来不看电视新闻,43.2%的学生从来不看报纸新闻,28.8%的学生从来不看网络新闻,说明儿童缺少更大范围人群的交往经验,不利于其当下的身心成长,也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家庭应高度关注并积极鼓励儿童参与

蓝皮书指出,儿童参与在学段、性别、是否独生、城乡、家庭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群体差异。

随着学段增长,儿童的学校参与程度逐渐降低。性别上,女孩和父母沟通学习、心情、交友等内容的频率更高,参与家庭决策的频率更高;男孩的公共参与兴趣指数和公共参与行为指数更高。独生子女和父母的沟通指数更高,非独生子女家务参与的程度更高,放学后和朋友玩、锻炼身体、看课外书、看电视的时间更长。

调查显示,在亲子沟通上,城区家庭的亲子沟通频率依次显著高于郊区家庭、乡镇家庭、农村家庭。在放学后时间分配的自主性上,经济水平最低的一部分家庭,孩子们放学后看电视的时间显著多于经济水平更高的家庭。而经济水平最高的一部分家庭,孩子们放学后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则显著低于经济水平更低的家庭。

关于儿童参与和学业成绩的相关调查显示,家庭参与越多的儿童,往往更积极投入学校生活,学校表现也更佳;放学后过多做作业、看电视和上网可能不利于学校表现;而锻炼身体和看课外书可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校表现。公共参与越多的儿童,也更积极投入学校生活,学校表现也更好。

由此可见,父母应加强亲子沟通、亲子活动及儿童对家务、家庭财务、决策等的参与,放学后多让儿童锻炼身体、看课外书,减少做作业、看电视的时间;为儿童提供校外教育的机会,让儿童多交同班好友,多和邻居、国际友人打交道,帮助儿童用好网络,加强儿童的公共参与,都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学校表现。

丛中笑指出,高度关注儿童参与意识保护、参与能力培养的家庭,会创造各种机会让儿童在学校内外获得丰富的见闻和阅历。而更加关注儿童学业竞争的家庭,则对儿童采取更加严格的管理方式,以各种或刚性或柔性的方式,把儿童的体力和智力尽可能多地投入到学校竞争当中。可以说,教育理念和育儿方式的差异,已经成为基于社会经济地位之外区分不同家庭的一个重要标志,会对中国社会阶层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本报记者 杨咏梅)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