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与规划工作心得体会

思而思学网 2024-01-20 07:38:03

【1】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与规划工作心得体会

随着城镇化率超过50%,我国正进入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发展新阶段。转型关口,未来中国城市工作怎样谋篇布局?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出部署。

更多农村人口会进入城市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55%,相比改革开放之初不足20%的城镇化率,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国际发达国家80%左右的高城镇化率相比,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未来城市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一方面要看到我国仍处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要意识到未来城镇化进程应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对记者说。

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在30%到70%之间是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意味着更多农村人口会进入城市。未来的城市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更加重要,这也是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作出部署的原因所在。

让农民工真正“入住”城市

“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加快城镇化对做好城市工作、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性。

相对于55%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当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足40%。根据部署,到2020年我国户籍城镇化率要提升到45%左右。

“城镇化的短板主要体现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日前表示,城镇现有7.5亿常住人口中,有2.5亿左右的人没能在城镇落户,没能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没有相应的市民权利。

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是未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近期鼓点渐密的户籍制度改革敲开了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大门,而“十三五”规划建议表明,未来将有更多举措推进“人的城镇化”,让新市民共享城市公共服务,真正在城市“安家落户”。

在城市更加“诗意栖居”

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空间拥挤……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一些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被“城市病”困扰着。

“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着力点。

“一个城市应该是一生之城。”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说,在成年前,能够提供受教育机会;在成年后,能够提供给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在老年之后,能够宜于养老。这些都需要在城市规模、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上合理引导。

樊杰还说,高层次的宜居城市更多地表现在城市文化方面,从城市品质、风貌、内涵能够体会感受到的民风、公德、秩序等,是活生生令人热爱的宜居之城,是人们“诗意栖居”的家园。

让城市规划不再“短命”

如果说城市发展是一列火车,规划就是引导火车前行的轨道。然而,近年来很多城市在“摊大饼”中频频突破规划约束,一些城市更是“一任领导一任规划”,城市蓝图成了一纸空文。

“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定位,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中央政治局会议开出了治疗顽疾的“药方”。

“当前很多城市病的根源就出在城市规划上。”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会长仇保兴说,一方面城市规划本身不够科学合理;另一方面规划实施监督不严,表现在城市规划法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

城市规划是否科学,关系着城市发展的全局。一旦规划出了问题,城市损失动辄数百亿,伤害的是市民百姓的切身利益。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未来如何在科学合理基础上强化城市规划的法治化,是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更好为市民服务

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往往是社会矛盾积聚的阶段,如何管理好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大挑战。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实城市管理主体责任,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严格安全监管,健全城市应急体系。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指出,当前城市管理面临重大问题很多,房地产市场调控、住房保障、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建筑质量和建筑市场监管等,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要继续深化改革,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扬州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毅教授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包容性增长、绿色增长。城市管理必然要从过去的“为城市管理人民”向“为人民管理城市”转变。

【2】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与规划工作心得体会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具体部署,并作总结讲话。

1 城市规模要同资源承载力适应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2 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

3 留住城市特有的“基因”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4 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

5 防止“摊大饼”式扩张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绿地系统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

  6 鼓励企业市民参与城建、管理

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