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解读关于互联网+

思而思学网

 以“互联网+”的中医疗法,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内容以及如何建设智慧城市。

刚刚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这两年召开的其他中央会议,都强调中国的城镇化要走“集约、绿色、智能、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需要我们将“互联网+”和传统的基础设施结合起来。面对当前城市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果说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于西医疗法,那么“互联网+”智慧城市发展思维就相当于中医疗法。只有把中西医相结合来共同治疗城市病,才能保证我们的城镇化健康发展。

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包含在我国的“五化”同步战略之中:新型工业化是主要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信息化属于协同创新,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机会平台,绿色化则构成了整个文明转型的方向。

我们正在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时代逐步走向后工业文明的时代,经济将越来越健康,污染将越来越少,人民的生活将越来越好。但是城市病也日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刚闭幕的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了用问题导向来治理城市的各种顽疾。我们当前面临着交通拥堵、清洁能源不足、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垃圾围城、噪音污染、资源短缺等各种城市病。这些问题怎么通过智慧城市去解决?“互联网+”不能单独地发生作用,它需要通过与传统的规划建设工具结合,来共同治理城市存在的问题,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快速转型。

要创新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优先型”发展转向“城乡互补型”发展;要从以高能耗建筑为主体的发展转向以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为主体的发展;要从大城市的盲目扩张转向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要从盲目的克隆国外的后现代建筑,转向文脉的传承、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特色的塑造;从高环境冲击转向低环境冲击;从先污染后治理转向保护环境、顺应自然、爱护自然;要从放任式机动化转向集约式机动化,例如,市民可以购买车辆,但出行需要限制,但绿色交通充分自由;基础设施建设从大型、集中式转向小型、循环式、分布式;同时,还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因为“互联网+”是人人可以享受的,新的基础设施,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种手段。

从城市管理者角度,智慧城市能够促使城市不得病或者少得病,保证城镇健康发展。换言之,就是城市生了病以后可以得到医治;从企业角度,智慧城市应当能够提升企业的运营力和竞争力;从百姓角度,智慧城市应当便民利民、方便群众,实现节能减排。

就手段而言,我们应该通过全面感知、信息共享,然后智能解题。在整个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化的成果;就内容上而言,智慧城市涵盖一切;就理念而言,智慧系统就是一个“粘合剂”,要把传统城市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使它智能化;从难度上来讲,我们进行了那么多年信息化建设,却形成了很多的信息孤岛,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难点就是将信息孤岛连接起来,通过整合发挥更大的能力,消除部门间“信息孤岛”和利益壁垒。

“互联网+”推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现代城市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我们8年前就开始在城市里广泛建设的数字城管系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专门谈到数字城管平台是我国现代化城市管理的一个基础性共享数据。数字城管也是提高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直接找到城市问题的症结所在,更加有利于治疗城市病。我们以前诊断城市病的时候依赖的是小数据,现在是大数据。等于我们有了B超,有CT,就更容易找到城市病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把传统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升级到城市运营中来,再升级到智能传感为基础的物联网,这样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叠加在一起,共同来治疗城市病,创造让生活更加美好的环境。同时,也实现城市的节能减排。

我们应该从一些单项的智慧转向综合性的治病模式。把单项的能治病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叫做专项医疗,把能够解决多个方向的叫做综合医疗,通过专项模式的不断叠加,使我们治城市病的能力得到提高。

依据科学评价标准,我们有许多智慧城市实际上是“白智慧、空智慧、乱智慧”。它们不治病。就像到医院看病,医生给你一大堆药,说你吃了试试看。这是会害人的,做智慧城市连城市规划建设常识都不懂,怎么做智慧城市规划?所以这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就是如同我们到医院里看病,医生不懂看病,就让你吃药,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第一,要通过“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促进节能减排。因为节能减排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还关系到下一代。节能减排必须要用新的机制和手段来解决,不能单纯依赖传统思维来解决。

第二,要通过“互联网+”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生态建设。比如绿建智慧系统,在每一幢绿色建筑上都装一个芯片,实现对建筑的节能节水、可再生能源利用、室内空气质量等运行参数的感知,然后自动调节这些参数,可以使城市生活更健康、更环保、更便捷。

第三,要通过“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有效解决城市病。比如,用智慧的手段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推进绿道建设,使城市的交通变得通畅,绿色交通发展的更好。再如,把城市的排水、污水处理,防洪以及水的循环利用展示出来。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如果家里的电视机跳出一个数据来,说你们家的用水量处在这个城市人均耗水量的末端,请你节水,我们只把节水节能做成可视化,就能达到节约15%的水和能源,是最高效的节水和节能。例如海绵城市用了一些智慧手段,从水量的感知、警报到管网的反应,使更多的水都能够下渗转化成地下水,把水面和地下水沟通起来。这样城市就像海绵那样多储存水。例如我们每一个屋顶都可以装上太阳能,可以产生2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通过非常简单的智能电网,经使很多的住宅不再仅仅耗电,还可以发电。

绿色小城镇也非常重要,国家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多补贴。对于空气污染的治理,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污染源头进行分析、现场监测、过程控制、系统反应,使空气污染物下降。现在有很多文章都在分析空气污染物是怎么来的,我要说的一个真相是:每个季度、每个月、每天空气的污染物的来源有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用多种措施去应对,就如同到医院里去,每天那么多的病人生的病都不一样,不能让他们吃一种药。

我们通过互联网对每幢建筑的节能减排进行统计,对建筑的使用者、建造者和设计者进行节能减排的指导,这就是我们的绿色建筑。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小结告诉大家,就是智慧城市的门类众多,但是假货不少。我们应该有以下几种类型真智慧城市:

第一种就是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使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和绩效大幅度提高。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创新点、难点、焦点都在城市,智慧城市应该帮助老百姓,帮助政府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

第二,智慧城市必须实现节能减排,要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促进节能减排,使节能减排的旧设施可以极大的发挥新效益,从而实现绿色发展。

第三,智慧城市必须能够治疗城市病,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舒适,更加健康。

如果智慧城市脱离了这三个方面,大家都可以说这是“假智慧、空智慧”!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懂城市的建设者对城市的未来进行规划,开展顶层设计。帮助地方政府看准城市病、治理城市病、预防城市病。现在很多所谓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专家,都不懂如何给城市看病,相当于老百姓跑到医院里去,结果结果跑错了,跑到一个兽医站里去了,怎么能够看病呢?还有很多设备供应商提出帮助地方推行智慧城市建设,但实际上这些设备商也不懂智慧城市,只能给城市提供设备。相当于你本来去看病的,结果跑到了一个医药公司去,他卖了一大堆药给你。这样智慧城市建设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这就是当前症结所在。

我们应该回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深入地思考我们的城市内在发展规律。无论是旧城的智慧社区建设还是新区智慧城市的建设,都应该围绕问题导向,都应该首先诊断影响城市健康运行的主要矛盾在什么地方,最后才能够通过基础设施优化和智慧城市来治病和预防城市病。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